孫渝烽
上海文聯(lián)的會刊《上海采風》雜志改刊已滿八年了。中國抗戰(zhàn)八年多么漫長,可在和平的日子里,八年卻一晃而過,回想自己和《上海采風》結(jié)緣也有整整五年了。
作為上海電影家協(xié)會的會員能享受到文聯(lián)的恩惠,這本贈送的雜志每月定期寄到家,閱讀它也成為我退休生活中的一大樂趣,我把整本雜志從頭到尾看個遍,即使不出門,對當前文化藝術(shù)的動態(tài)、熱點等也能從中得到了解。文聯(lián)涵蓋上海所有文藝門類,所以從《上海采風》中增加了我對上海多種藝術(shù)的了解,極大地豐富了我的知識面,因此《上海采風》成了我值得收藏的一本珍貴雜志。更有趣的是我非常喜歡《上海采風》最后的幾頁,那是專欄版,常常會重復(fù)翻閱,給我?guī)順O大的歡樂,老朋友見面也會常常聊聊這些趣聞逸事……一句話,我由衷地感謝《上海采風》編輯部同志們的努力,給我們這些老人帶來精神上的享受。
這些年我除了能享受《上海采風》雜志帶來的歡愉,真沒有想到它還給我提供了一個“了卻平生心愿”的平臺:我于1999年提前一年退休后,應(yīng)東海學院的邀請,在大學搞了六年的教育工作,后來又不間斷地在電影、電視劇中過了一把戲癮。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事玩不動了,就安于在家干干家務(wù),看看書,偶爾參加一些公益活動。特別是有時地間去探望一些老前輩,如瑞芳、道臨老師,譯制廠的老同事蘇秀、趙慎之等。我非常樂于和老朋友們一起聚聊,蘇秀還封我“孫召”,讓我定期召集老朋友相聚。
人過了古稀之年,會有很大的變化,往往會有一種懷舊感,回顧自己的一生,很多往事歷歷在目。我這一輩子能健康地成長,離不開很多前輩、老藝術(shù)家的關(guān)心和愛護,他們成了我人生道路上的學習榜樣,為我樹立了一個做人從藝的標桿,因此我有一種感恩的沖動,想把他們的人品藝德記錄下來。
這給我的退休生活又增添了一個新內(nèi)容。我曾給一些報刊發(fā)過這方面的稿件,可報紙由于版面的限制,發(fā)的文章常常被刪改壓縮,一些反映老藝術(shù)家的生活細節(jié)趣事往往被無情地砍去,剩下來只是一副骨頭架子,沒血肉了。我很不滿足,有些刊物對往事不感興趣,要趕時髦,要寫當今的明星、小鮮肉,因此我就息筆了。
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參加了文聯(lián)的活動,影協(xié)的朋友們對我說:“孫老師你可以給《上海采風》寫點東西,這是我們文藝界自己的刊物?!边@話讓我聽進去了,可是我對自己那點墨水,是否能在這樣一個專業(yè)的刊物上發(fā)表文章心中沒底。猶豫很久后,我寫了一篇懷念瑞芳老師的文章《她心中永遠裝著人民》。2012年6月28日,瑞芳老師永遠離開了我們,我一直懷念她,特別是1964年在她帶領(lǐng)下,我們?nèi)グ不斩ㄟh縣搞四清運動的那些難忘的日子。沒想到我這篇文章很快就在《上海采風》上發(fā)表了,這對我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鼓勵,接著我又寫了兩篇關(guān)于譯制廠的文章。由于我是電腦盲,不會打字,手寫的稿件給編輯部增加了很多工作量。編輯部皮可先生非常認真,凡我去的稿件都由他打字,他對人名、地名、時間十分認真,這樣我就常去編輯部校對稿件,有時到了午餐飯點,《上海采風》主編劉巽達先生熱情地邀我在文聯(lián)食堂用餐,這樣一來二往和巽達交上了朋友。他是位極有創(chuàng)新意識能力的主編,又是“老文聯(lián)”,由于工作關(guān)系,他交了很多文藝界的朋友,對老藝術(shù)家的人品藝德有更多的了解,養(yǎng)成了他對藝術(shù)家們極大的尊重和關(guān)愛。他為此在《上海采風》上開辟了一個欄目,希望一些藝術(shù)家們寫寫自己接觸較深的朋友們的往事,這樣會更親切、更平和,會有更多鮮為人知的動人趣事。他希望我能接受他這個邀請,寫我接觸過的前輩、藝人們。太好了,這正是我的心愿,我開出了一張影界前輩和同事的名單,他很支持我的想法,從2013年到2017年的五年里,我不間斷地寫下了50多位前輩和同行的懷念文章。
有些文章是我有感而發(fā)寫成的,比如我很長一段時間只看紀實頻道,甚至??础冻蓖煜隆?,我覺得孩子們的天真無邪讓我十分歡樂。突然我想起了上影演員劇團的韓非老師,他可稱得上是中國電影的喜劇大師,我有幸聽過他兩次談喜劇表演,在我腦海中閃現(xiàn)出很多和韓非老師在一起的畫面,我寫下了對韓非的回憶。
有一段時間,我看了不少電視劇,一些年輕演員演了不少戲,可塑造的人物變化不大,都在演自己。我又想起上影演員劇團的李瑋,我跟他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接觸。他曾經(jīng)跟我聊過,一個演員要有“活兒”, “活兒”就是指演員要有豐富的閱歷、塑造人物的多種手段、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表演技巧的運用,這個“活兒”是演戲的真諦。我又閃現(xiàn)出很多李瑋扮演的角色,寫出了對他的回憶文章。
我也參加過一些劇組的拍攝,有個別年輕演員的表現(xiàn)實在讓人不能容忍,拍了幾部戲就有點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我就寫了一些電影創(chuàng)作中各個部門的老前輩、老朋友如導(dǎo)演湯曉丹、謝晉、趙煥章,錄音師劉廣階,剪輯師周鼎文,作曲劉雁西,攝影夏力行……電影、電視劇都是集體創(chuàng)作,只有在各個部門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才能拍出一部好作品。演員要有感恩之心,感恩這個創(chuàng)作集體,才能讓你的人物出彩,才能為廣大觀眾所接受。我們很多老一輩的演員都知道這條真理,離開了這個創(chuàng)作集體,你算個啥?!
我在電影系統(tǒng)工作近四十年,上影廠有我的恩師,上譯廠有我的恩師,一路走來得到同事們、朋友們的關(guān)心支持,所以我寫下了這些為電影而生的藝術(shù)家、演員,也寫了用聲音造夢的譯制廠的奠基人陳敘一和第一代的配音演員們。在回憶他們的工作、生活中融入了我的生活經(jīng)歷。人的一生就是嘗遍酸甜苦辣的過程,所有的情緒都會在人生道路上出現(xiàn),快樂、痛苦、興奮、苦惱、憤怒、感恩、期待、希望……人生的閱歷就是一本偌大的書,這一點不假。
所以我特別感謝《上海采風》讓我有機會抒發(fā)自己的人生感悟。我更由衷地感謝劉巽達主編,我的很多回憶文章都經(jīng)他認真地審定,特別是那些我經(jīng)歷中遭小人報復(fù)的憤怒和激烈的文字,他都認真地和我商榷,作適當?shù)谋硎觯悦庖鸩槐匾募姞?。我很感謝他的慎重以及對我的幫助。這五年里,我受到編輯部同志的愛護關(guān)懷,同時我也由衷地感謝文藝界很多朋友對我的鼓勵。
五年,我在《上海采風》這個平臺上積累下一些篇目,最近在三聯(lián)書店的鼓勵下,整理這些回憶文章,出了我的《銀幕內(nèi)外的回憶》一書,“遂了平生意”。書中,我把前輩們對我的關(guān)愛,把他們的人品藝德記錄下來,把我們這代人如何走過來的足跡記錄下來,這也是時代的印記。這一切都來源于《上海采風》和朋友們對我的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