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今年全國兩會,質量問題不僅再一次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而且再一次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而連續(xù)多年關注質量提升的全國人大代表、亨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今年又提交了關于“盡快啟動質量促進法的立法研究”的建議。
隨著“中國制造2025”、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中國正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中國制造”越來越多地得到世界的接受和認可。崔根良表示,但與歐美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產品大多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
據了解,雖有200多類產業(yè)產量位居世界首位,但因缺少核心技術和高端優(yōu)勢,2004-2017年間,中國進入世界品牌500強的制造業(yè)企業(yè)只有3-6家,平均約占世界品牌500強制造業(yè)品牌總量的3%。
另外,中國制造產品的國際聲譽仍令人堪憂,2006年以來,美國年均召回中國制造的一般消費品占其召回總數的57%,歐盟50%以上召回活動針對我國生產的產品。
因此,崔根良認為,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需要全社會更大力度地、更大范圍地深入推進,需要以國家法律作保障。
盡快啟動立法工作
近些年來,質量促進立法的社會呼聲越來越高,質量問題多次成為“兩會”關注的焦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不斷提出制定質量促進法、實施質量強國、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強化質量工作考核、實施質量統(tǒng)計分析等提案和建議。
據統(tǒng)計,近兩年全國兩會共收到制定質量促進法的建議和提案達34份。201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也將“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系列建議”列為重點督辦建議。
不過,我國現行質量法律體系以《產品質量法》為基礎,這些法律體系針對產品質量立法較多,對服務類、工程類立法少。崔根良指出,只對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質量上的責任義務作了規(guī)定,沒有把物流、商流、消費者、社會組織和質量服務機構引入質量治理體系,且在質量發(fā)展、質量促進方面也處于空白。
為此,崔根良建議,盡快啟動質量促進法的立法工作。他認為,質量促進法立法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部署的需要,是推動我國經濟轉型發(fā)展的需要,是建設質量強國的需要,更是完善中國特色質量法律體系的需要。
已具備立法條件
質量促進法立法已經成為國家的迫切需要,而且目前也已具備了相關立法條件。
首先,制定質量促進法有可資借鑒的國際經驗。通過制定質量促進方面的專門立法來加強質量工作,是發(fā)達國家的通行做法。日本上世紀60年代提出質量救國戰(zhàn)略,并先后制定了《住宅質量確保促進法》、《生產基礎技術促進基本法》等法律;美國1987年頒布了《馬爾科姆·波多里奇國家質量進步法案》,設立“國家質量獎”,通過一系列激勵質量創(chuàng)新的措施,使美國產業(yè)質量迅速提升。
其次,制定質量促進法有扎實的實踐基礎。我國自1996年以來,質量獎勵、品牌建設、質量誠信體系建設等工作陸續(xù)開展并不斷完善,目前全國有31個省(區(qū)、市)將質量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29個省份設立了政府質量獎,積累了較為成熟的實踐經驗。
最后,我國具有制定、實施促進法的豐富經驗。近幾年來,為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我國已制定實施了多部促進型立法,這些促進法的制定實施,對推行清潔生產、推動中小企業(yè)發(fā)展、加強就業(yè)、促進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加速信息化發(fā)展等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也為質量促進立法工作的開展積累了經驗。
事實上,國家質檢總局正在積極推進質量促進法的立法工作。據了解,國家質檢總局及時啟動了質量促進立法研究項目,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顧問小組、工作小組三個小組作為立法研究的工作機構,并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規(guī)草案的要求,委托北京大學法學院質量與法治研究所開展質量促進法立法的前期研究工作。立法研究團隊經過深入研究論證,在廣泛征求企業(yè)、行業(yè)協會、專家學者等各方面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目前已經起草完成了質量促進法立法草案。
對立法的建議
崔根良長期關注質量,并早在2016年就曾建議提高質量意識,完善質量立法,并呼吁要在發(fā)展中重視產品質量,完善質量立法,打造國際品牌。而今年,崔根良又對質量促進法的立法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于質量促進法的功能,崔根良建議,制定質量促進法旨在以法治化來保障和推動質量強國建設,反映我國從“速度時代”進入“質量時代”的法律導向,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提高發(fā)展的質量和效益。
關于質量促進法的性質。崔根良建議,質量促進法應當是一部促進型、合作型立法,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質量促進法的指導性作用,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突出經濟激勵、信息工具等先進的管理手段的運用,從促進、激勵的角度提升質量總體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鞏固質量領域的社會共治體系,將全社會調動起來,促進政府相關部門、企業(yè)、消費者、大眾媒體、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的通力合作,逐步建立政府統(tǒng)籌、企業(yè)主抓、行業(yè)自律、社會共治的質量促進新模式。
關于質量促進法的主要內容。崔根良建議,質量促進的主體包括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大領域,具體應當包括政府及相關部門、企業(yè)、社會組織、媒體、社會公眾、第三方機構等。質量促進法的主要內容應當以構建科學有效的促進質量發(fā)展的社會共治機制為中心,明確各類主體在促進質量發(fā)展方面的基本職責權限及履行職責的行為模式,同時對質量促進的具體方法進行制度設計。質量促進的具體方式主要包括:政府質量工作考核、質量獎勵、質量數據的收集與應用等制度。通過建立科學的共治關系、有效的共治機制,為質量促進領域的各種法律關系提供基本的規(guī)范依據。
制定質量促進法,不僅要在全社會范圍內普及質量法制意識、責任意識和公民義務,而且通過社會各界、各領域共同參與到高質量發(fā)展中,以更多的“質量紅利”和“質量溢價”,讓百姓有“質量獲得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使高質量發(fā)展在法律軌道上推進,有利于中國經濟社會持續(xù)協調、全面健康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