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原名張菁,2017年以624分考入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是該學院2017年在湖南錄取的唯一一名理科生。
在廈大讀文科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上高三時我就知道,越是頂尖的大學,競爭越激烈,學生承受的壓力也越大。
但我的確對大學有過美好的期待。比如,大學鼓勵獨立思考,考試經(jīng)常沒有標準答案,我再也不用死記硬背啦;又比如,大學學習的形式多樣,學生可以自己選課,課程肯定豐富有趣,我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機械地做題備考了;再比如,也沒有老師監(jiān)督我們自習,給我們布置大量的作業(yè)了……
事實是,就我所讀的文科專業(yè)而言,雖然很多考試題目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如果你答錯了方向,那肯定是得不了分的;再者,必修課的考試是閉卷的,論述題既專業(yè)又有深度,如果你不事先準備一些材料并且記住,你就根本答不出來?。∥椰F(xiàn)在還記得大一期末考試時中國史導論的一道試題:試論述劉邦滅楚和秦并六國的異同。這真的挺考驗我這個曾經(jīng)的理科生面對文科題目時“瞎掰”的能力。人類學考現(xiàn)代綜合進化論,我還能瞎掰點高中生物知識,大談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孟德爾的遺傳學,但當這道考題出現(xiàn)在我眼前時,我差點兒沒有忍住,想在答題紙上寫兩個字:呵呵。
還有關于學習形式方面的。出勤、作業(yè)、小測試、論文、期末考試、實踐報告等都在最終的成績中占一定比例,這意味著要想得到高分必須更努力,每一項都要全力以赴。設想你花了一天一夜復習哲學課的相關知識,為可能考到的論題準備論據(jù),并用兩個小時參加了該課程的期末考試(閉卷),得了92分(滿分100),而這個成績在你的最終成績中只占20%,嗚呼哀哉!就更別提花了一個學期完成的英語課題研究了,包括設計問卷、回收數(shù)據(jù)、寫英文報告、做PPT展示等,這些也只占最終成績的20%。所以你每門課程得到的分數(shù),承載著你一學期以來為該門課程完成的種種任務,真的有一種沉甸甸的厚重感壓在心頭!
最可“吐槽”的要數(shù)我讀的這個專業(yè)——人文科學試驗班。很多人可能對此大惑不解:這是什么專業(yè)?關于這個專業(yè),我也是在填報高考志愿那兩天才知道的。據(jù)說很多學校鑒于大多數(shù)考生對專業(yè)了解有限,便采取先分大類、把相關的通識內(nèi)容都學一遍,以幫助學生在對大學專業(yè)有一定了解后再選擇專業(yè)的方法。不同大學的“大類班”上課內(nèi)容大不相同,就人文科學試驗班而言,廈大開設的是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和人類學系四大系的必修課。我原以為不局限于一個專業(yè)思路能更開闊,然而,才上了一學期課,考完最后一門人類學,我就已經(jīng)身心俱疲,長吁一口氣。4門專業(yè)課閉卷考試,復習強度不是一般的大,在考試周我感覺腦袋要炸了。舉個例子,3天內(nèi)要背完人類幾百萬年的進化史,還要把那些又長又詭異的名稱及其特點背熟。那段時間,我的QQ空間和微信朋友圈都被猴子刷屏,其中有人在考試前一天在微信朋友圈發(fā)了這么一條:
大家好!自我介紹一下,我來自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下綱——靈長目——人形亞目——狹鼻猴亞目——人總科——人科——人族——人屬——智人種——智人亞種。我的祖先有地猿始祖種始祖亞種、肯尼亞人扁臉種、原初人圖根種、撒海爾人乍得種,還有南方古猿湖畔種、阿法種、羚羊河種、非洲種、埃塞俄比亞種、驚奇種、鮑氏種、粗壯種。我會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和直立行走,這么棒棒的我明天人類學考試一定會過。如果不過,我就用Oldowan礫石器敲開自己容量1000毫升左右的腦殼死給你們看哦!
該同學還配了某一猿猴的凝神表情圖,瞬間被瘋狂轉(zhuǎn)發(fā)。順便一提,為什么大學考試周如此恐怖,壓力甚至大于高考,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平時沒有學扎實,而且還有很多知識需要在課后花時間自學。再加上沒有要經(jīng)??荚嚨木o迫感,所以,應該在學期中自學+聽課掌握的知識往往被我們拖到了考試周那短短幾天內(nèi)完成。連續(xù)7天熬通宵復習考試,對于很多同學來說是常態(tài)。另一個關鍵原因是如果考試不及格,在廈大不能補考,只能重修。由此可以想象,考試周為了不掛科而拼命熬夜學習的那種緊張狀態(tài),可一點兒也不夸張。
我曾以為,上了大學以后可以靜下心來讀書、寫作,重續(xù)小學六年級時的小說夢。但事實是,若想取得好成績,根本無暇寫作,四大系的老師布置的閱讀材料永遠讀不完,還要一篇篇地趕各種論文。
我曾以為,上了大學以后不僅能學會學習,還能學會化妝、學會生活、學會人際交往。但事實是,現(xiàn)在永遠根植于過去,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過是過去生活的延續(xù),沒有前期的積累,就不可能有實質(zhì)性的改變。繁忙的學業(yè)反而讓我漸漸疏于除學習以外的一切事情,結果我還是像高中時那樣邋里邋遢,不注重儀表,而且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父母在我身后提供后勤保障。
大學生活的真相是什么
我在網(wǎng)上看到一句話:“高中是一群人的高中,大學是一個人的大學。”我對此感觸頗深。是啊,在大學里每個人的課表都不一樣,不同的課、不同的同學和老師,來來往往那么多人,與你相熟、相知的又有幾人?不像高中有一個班級團體那樣擁有歸屬感,所以大家要參加社團、加入學生組織,不過是為了認識一群來自不同學院的人,保持一份固定的朋友關系,心里有一個溫暖的歸屬。
很多時候我會感到孤獨、迷茫,身邊優(yōu)秀的同學出類拔萃,求學的道路艱辛漫長,個中滋味只有自己能體會。
大學為我提供了一個更寬廣的平臺,在這里我不僅見識到了高調(diào)標榜自己醉心于學習的全能型大佬X,也認識了不止一個會寫詩的和我一樣理轉(zhuǎn)文的大佬同學(H、Z、T),其中H已經(jīng)出版了一本書;我看到了比我更獨來獨往的同學B,也接觸到默默不語、筆記超有邏輯的文科同學L。在大學同學中不乏佼佼者,只要你用心觀察,就能從每一個人身上學到不少東西。
我上面分享的大學生活僅是個案,不能代表全體,因為我是由理科轉(zhuǎn)到文科,基礎比文科同學稍弱。但我對自己要求較高,不想在大學混日子,經(jīng)常請教老師和同學,在這個過程中我進步了很多。比如在最后一次人類學課上,我無意中看到同桌L整理得工工整整的筆記,那時我甚至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是筆記對我的吸引力戰(zhàn)勝了我的羞澀,于是我厚著臉皮向他詢問我可否拍照參考他的筆記。這可能是我上大一時做得最明智的事了!后來的考試周我對照L的筆記和老師的PPT再學中國史導論時,心懷感激,并第一次認識到同樣是聽課,厲害的文科同學L可以完全抓住老師的邏輯并結合自己的思考做筆記,簡直像一本教科書,看上去一目了然。這門重修率最高的課,文科生都被撂倒不少(據(jù)他們反映,這和高中學習歷史的感覺完全不同),而我一個初中學過一點兒歷史、高中會考前背過一點兒史實的理科生績點上了3.7(4.0滿績)。
希望這件事給大家兩點啟示:其一,主動向身邊的人學習,不要錯過向他們請教的機會;其二,事在人為,沒有什么目標是自然而然達到的,不開動腦筋采取行動,就不可能有收獲。
以上重點說的是學習。也許會有高年級的同學告誡你,上了大學以后,學習依然是最重要的事。我覺得這么說有一定的道理,那是因為我們畢竟是來求學的,經(jīng)過千辛萬苦才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學,所以我們要對得起自己之前所付出的努力。很多人存在一種誤解,說上了大學就輕松了:上課玩手機不會被抓,課外的時間去哪兒無人管,論文作業(yè)可以應付了事(如從網(wǎng)上復制粘貼、找人代寫等),過了60分不掛科就萬事大吉……如何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活,全看自己的選擇。我的一位朋友曾懊悔地對我說:“考試周那幾天沒課,一覺睡到下午1點,竟然還是全宿舍起得最早的,那種感覺太頹廢了,我再也不想經(jīng)歷了!”
但是除了學習,大學里還有很多別的東西也很重要,比如人際交往。我雖然重視學業(yè),但并不想做一個埋頭苦讀的書呆子。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期已經(jīng)過去了,我更需要在短短的大學4年里,盡可能多地增加技能、增長見識,成為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
畢竟,我們的最終目標都是求得幸福,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高考不是終點,大學也不是,早一點想清楚這一點,會讓自己的人生方向更加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