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進行相關文本的選擇。作為語文教學需要根據不同學段的教材文本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精神。引導學生識別語體特色,就是促進學生閱讀感悟的理想途徑。
【關鍵詞】語體特色 引導識別 閱讀感悟
近年來,不少學者提出語文教學之文體關注問題,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周一貫先生曾在多個場合強調語文教學切勿忽視文體意識,這引起人們比較廣泛的重視。人們都在自己的課堂中比較意義上重視起來,在學生閱讀感悟中起著相當理想的促進作用。
一、引導學生識別語體特色需學生在語境中識別
小學語文教材,在不同年齡段上,有所側重于相關語體特色作品的選入和安排。如低年級和中年級不同,中年級和高年級有異。而到了高年級,多種文體摻雜其中,各具風格和特色。應當說,教學不同語體文本,需要設置不同的語境,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的語境中識別語體特色。
如蘇教版《李時珍夜宿古寺》,這是一篇敘述,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為修訂《本草綱目》住破寺、吃干糧,以及在月光下認真加載尋訪所得的事跡,表現(xiàn)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教學時,首先分步揭題,創(chuàng)設出比較理想的感情基調,讓學生帶著一種崇敬的心情去欣賞。在學生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調時,形成內外溝通的學習攻勢,讓學生抓住文本中所表達的作者情感語境,進行思考。
教學時,學生通過比較理想的交流便比較理想地產生著感悟,而且也升華著理想的崇敬之情。引導學生體會李時珍修訂《本草》時,歷經的千難萬險,以及他們面對艱辛時所表現(xiàn)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精讀課文中的古寺的破敗,李時珍親自嘗草藥,李時珍和龐憲的對話。這些內容從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現(xiàn)了李時珍的不怕困難、不怕危險的精神境界。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再談談各自的理解,互相交流。在交流中,體會到李時珍修《本草》時艱辛與危險,在心目中樹立起李時珍的高大形象。
二、引導學生識別語體特色需學生在文本上識別
應當說,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語體識別,是無需要學生去掌握怎樣的理論術語的,學生也是不可能在相關理論術語的指導下去進行識別的。說到底只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體上進行識別,通過不同語體文的閱讀感悟進行識別。從相關意義上說,不同語體的文本,其語言的表達的區(qū)別也比較大,即使語體文本相同,作家的個性風格不同,語體特色也會完全意義上的不同。所以,讓學生能夠識別語體特色,必須讓學生去接觸到不同語體的文本。
(一)讓學生接觸詩歌文本,識別詩歌語體特色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歌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小的,古詩詞則顯得相當?shù)亩?。一般說來,一冊教材中都安排著四首必讀性的古詩,在這些必讀的古詩后還有著相配套的古詩,在語文百花園中也有學生去自主閱讀的古詩。在詩歌教學中多讓學生識別詩歌的語體特色,不僅僅讓學生知道詩歌所共有的語體特色,如語言簡潔、跳躍性強等,還讓學生去感悟獨特流派和風格的詩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語體特色。如學習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在學生比較理想地讀著整個詩歌的基礎上,在學生感悟詩歌實寫出廬山瀑布的基礎上,讓學生去感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學生抓住“飛”,感悟到詩人描寫高山瀑布奔騰跳躍的態(tài)勢的恰到好處,學生抓住“直下”感悟到詩人筆下的山勢之高,瀑水之急,勢不可擋,學生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看到詩人浪漫的想像和詩句本身之無窮的魅力。在讓學生學習古詩時,還讓學生在比較理想的詩歌語體特色的積累中,將詩人和詩人進行比較。如學生就發(fā)現(xiàn)杜甫與李白的詩歌之語體特色區(qū)別較大,杜甫擅長于用現(xiàn)實主義的筆觸去寫詩,而李白則擅長于用浪漫主義的筆觸去寫詩。
(二)讓學生接觸說明文文本,識別說明文語體特色
如教學《大自然的文字》,讓學生感到人類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人類必須熱愛自然、認識自然和了解自然。怎樣能夠獲取這樣的目的?讓學生在閱讀中通過了解說明的結構,把握大自然中的“文字”,把握文本所采用的說明方法及其具體的作用。學生學習概括出物候學對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意義,學生篩選出文中提示性的詞語,進行全面概括。學生清楚地意識到第二自然段所舉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說明著自然現(xiàn)象同氣候的關系,以及農民據以安排農事的現(xiàn)象,學生便產生這樣的認識:說明文的語體特點不僅僅就在作比喻,用數(shù)字上,還體現(xiàn)在更多的舉實例上。
三、引導學生識別語體特色需學生在自主上識別
入選于小學語文教材文本之功能和語體相對都是獨特的,不同的文體其功能和語體也不竟相同。平時的教學,我們必須認真研究不同文體的教學價值方法和目標。從相關意義上講,也就必須讓學生能夠采取不同的學習策略。讓學生采取不同的學習策略去識別語體特色,必須引領學生產生自主識別的興趣和能力,尤其是自主識別的能力。如和學生一起學習小學語文《莫泊桑拜師》課文敘述了法國作家莫泊桑青年時期的故事,說的是莫泊桑請福樓拜指導寫作后,寫出了不少有世界影響名著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就是莫泊桑和福樓拜,作者在敘述拜師中運用對話描寫,體現(xiàn)出寫人之敘事文本的特色。教學時,讓學生去閱讀人物之間的對話,不僅僅讓學生去讀著福樓拜所指導的語言,還讓一個個學生去閱讀莫泊桑從福樓拜話語中所產生的感悟。如第7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教學中,引導學生朗讀,讀中感悟。學生便從福樓拜的話中體會觀察方法,要注意觀察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觀察不同的場景、不同時候、不同季節(jié)的差異,只有多方面、多角度去細心觀察,要寫的材料就會有很多。學生便感到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做積累寫作材料的有心人。那所寫出來的文章就生動、形象、具體、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