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慎
公元479年,手握南朝兵權的重臣蕭道成迫使宋順帝劉準禪位,建立齊國,是為齊高帝。
蕭道成也是著名的世家大族出身,家譜一直追溯到“漢初三杰”的蕭何頭上。
按理說,名門之后的蕭道成嘴巴肯定虧不了,可他一樣在工余時間到處尋找可口的美食。
何戢是南朝劉宋的皇家駙馬,在擔任司徒左長史時,與宋軍大將蕭道成來往密切。這會兒蕭道成還只是一位駐京的高級將領,他一有閑空,就跑到何戢家蹭吃蹭喝。而且每次所吃的都是面條——“水引餅”。
后來,蕭道成在軍隊的支持下,改朝換代,當上了南齊的開國皇帝。
俗話說:吃人家嘴短。蕭道成對何戢的“美食招待”自然要有所回饋。登基第一天,他便提名讓何戢出任新朝宰相。
不過有人堅決反對。稱何戢年紀輕,資歷淺,又沒有什么建樹,難以服眾。蕭道成只好改命何戢擔任吏部尚書一職。當時何戢也不過三十出頭。
看來,這面條的魅力真是不小??!
據(jù)《齊民要術》記載,蕭道成所吃的“水引餅”,其做法是將冷肉湯和用細絹篩過的面調和后,揉搓成筷子般粗細,按一尺一段分開,放到盤里盛水浸泡。然后再在鍋邊上揉搓到韭菜葉子那樣薄,下鍋煮熟。
今天看來,這也僅僅是一種簡單面食的制作方式。當年能做出一碗面條就能搞個中組部部長干干,確實有點令人慨嘆生不逢時了。
蕭道成的兒子蕭賾也喜歡到別人家找飯局。
南齊大臣虞悰家學淵源,家里有許多烹飪妙方,他還親自撰寫成一卷《食珍錄》以自娛。南梁時,豫章王肖嶷十分好客,曾按著何曾所著飲食學名著《食疏》里所載的食譜,按圖索驥,下菜烹煮,設盛宴款待賓朋。在席間,肖嶷問虞悰:“今日酒宴上的肴饈,還有什么遺漏下的沒有?”虞悰回答說:“恨無黃頷蛇肉羹,治肴為何一定要用《食疏》里所載的食譜呢?”于是虞悰美食家的大名在江南傳播開來。
一天,齊世祖蕭賾到芳林苑游玩,見到當朝祠部尚書虞悰。
祠部尚書也就是后來的禮部尚書,南齊的祠部尚書掌詞祭、醫(yī)藥、死喪、贈賻等事。
蕭賾撞見美食家,不由心花怒放,便當面提出要品嘗虞悰新近制作出來的扁米粣。
領導到下屬家吃飯,首先是瞧得起你,給你面子。
虞悰不能不答應,便請齊世祖移駕到自家府上,吩咐家廚立馬呈上扁米粣和各式菜肴,招待皇帝。
蕭賾一邊品嘗一邊說:“這些菜肴真是美妙!御廚制作的那些菜味道實在差之遠矣!”接著,就向虞悰討教烹調這些菜肴的方法。不料虞悰連連搖頭:“陛下,這些美味您都品嘗過了,何必再品嘗呢?日后我請您再來品嘗新的菜肴,何必再讓御廚做那些品嘗過了的菜!”
齊高帝頓時感到很沒面子,心中不悅,就一杯接一杯地喝起悶酒來。三杯兩杯下肚,蕭賾就醉了,喊著要返駕回宮。虞悰不敢怠慢,立即護送皇帝進宮,暗中召來御廚,向他講授制作“醒酒鯖鲊”的方法。
御廚依法而烹,將醒酒藥獻給齊高帝。蕭賾食用后,很快就變得神清氣爽。當他得知是吃了虞悰所獻的“醒酒鯖鲊”方之后,頗是感激。
次日,齊高帝上朝,命虞悰為冠軍將軍、車騎長史。沒過多久,虞悰轉任度支尚書,同時領步兵校尉。
度支尚書,那可是今天的財政部長,實權人物??!
鯖鲊,一般說來是用腌魚制作成的魚膾,即被腌過的魚片。
“鯖”是一種青魚,身體呈梭形而側扁,鱗圓而細小,頭尖口大。鯖魚肉可滋補強壯,主治胃腸道疾病、肺勞虛損、神經(jīng)衰弱癥等。
“鲊”,指用鹽及酒曲腌制肉類的一種古老的食品加工方法,成品略帶酸味。見《漢書》:“昭帝時,釣得蛟,長三丈,帝曰:此魚鱔之類。命大官(御廚)為鲊,骨肉青紫,食之甚美?!逼鋵嵾@個蛟就是鯊一類的大魚。
還有一說,鯖鲊為一種用鹽和紅曲腌制出的鯖魚片。
至于“扁米粣”或者“粣”到底是什么,史學界及飲食界一直紛紜不休。
據(jù)《南史》卷十一《齊宣帝陳皇后傳》載,齊世祖永明九年,皇家祭祀的食品中“宣皇帝薦起面餅、鴨臛,孝皇后薦筍、鴨卵、脯、醬、炙白肉,齊皇帝薦肉膾、菹羹,昭皇后薦茗粣、炙魚,并平生所嗜也?!?/p>
齊宣帝蕭承之是蕭道成的老爹,齊宣孝后陳道止是蕭道成的母親。齊昭皇后劉智容是蕭道成的夫人,也就是齊世祖蕭賾的老娘。
而很權威的《康熙字典》也說“糝”就是“粽”?!赌鲜贰び輴泜鳌纷鳌氨饷谆悺?。
“糝”的簡體字為“糝”,指煮熟的米粒。粽子也是煮熟的米啊!
于是大多數(shù)人都把米粣視為粽子。如宋人陸游的《春晚嘆》詩:“便當米粣,爛醉作端午?!薄断娜铡吩姡骸懊谆惤獍┪琊A,萍齏傍枕析朝酲。”
在司馬光整理成書的按部首編排的字書《類篇》中,“粣”字有兩個條目,其一:“粣:桑葛切,糝也?!洱R民要術》:‘時時粣之。文一?!庇制湟唬骸盎悾荷熐?,糝也。又測革切,粽也。南齊虞悰作扁米粣。文一、重音一?!?/p>
顯然,《康熙字典》是《類篇》的嫡傳學生。
而比司馬光小二十三歲的宋代學者陸佃在其《埤雅》里寫有:“早取曰茶,晚取曰茗,又名曰粣?!?/p>
這下子,“粣”又搖身一變成了茶茗!
陸佃的這個說法或實證是從哪里來的呢?
在唐朝末年,將“茗粣”二字連用的是喜歡詰牙聱口的詩人皮日休。見其《包山祠》一詩:“白云最深處,像設盈巖堂。村祭足茗粣,水奠多桃漿……”
北魏的《齊民要術》書中也有“粣”字,現(xiàn)在再看看人家賈思勰是怎么談論“粣”的:“世人作葵菹不好,皆由葵大脆故也。菹菘,以社前二十日種之;葵,社前三十日種之。使葵至藏,皆欲生花乃佳耳。葵經(jīng)十朝苦霜,乃采之。秫米為飯,令冷。取葵著甕中,以向飯沃之。欲令色黃,煮小麥時時粣之。”
這里“時時粣之”的“粣”僅僅是做動詞用的,并不是什么吃貨。
在宋末元初,一位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胡三省經(jīng)過研究分析,又給出一個新的注釋:“茗茶也本草,曰茗、苦茶。郭璞曰,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粣?!额惼吩粕煼R也,又測革翻粽也。南史虞悰作扁米粣,葢即今之馓子是也,可以供茶炙之石翻?!?/p>
“葢”字同“蓋”,一作方言虛詞,表示大概如此的意思。
在胡三省看來,“粣”大概就是今天的馓子。
而有的《爾雅注疏》版本中,郭璞將“槚,苦荼”注疏為:“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荈”是茶的老葉,即粗茶。
在晉朝,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如晉惠帝時就曾收到南方茶葉的貢品。而齊世祖蕭賾給老祖宗的祭品中不僅有茶茗,還在死前下遺詔,吩咐自己的葬禮從簡:“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干飯、酒脯而已?!笨磥恚と招菟吹降拇迕裼密?、粣作為祭祀之物也是打齊世祖那兒流傳下來的。
問“粣”到底為何物?
究竟是茶茗,是馓子,是粽子,還是用米調和出來的食羹?
古人造字并不是閉著眼睛瞎掰,無論會意還是形聲,都必有一番道理。“粣”以米字為旁,應該是后兩者,尤其與米類有關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