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俏枝
(北京林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3)
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①目前學術界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界定有三種說法,一種是指二戰(zhàn)以來的資本主義;一種是指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資本主義。因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資本主義發(fā)生了很多深刻而重要的變化,表現出與以往明顯不同的特征;還有一種是指21世紀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發(fā)生以來的資本主義,以反映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本文所采用的是第二種意義上的說法。,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時代的變化,對當代資本主義的階段性界定再一次提出了學術要求。資本主義究竟發(fā)展到什么階段?還有多少生存空間?往下發(fā)展趨勢如何?資本主義將如何被社會主義所取代?這些問題都是當今時代需要探討的重大理論問題。而對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的合理界定,是回答這些重大理論問題的關鍵。
本文在對國內外學者基于不同視角的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的主要觀點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馬克思主義市場擴張理論的新視角,試圖為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的研究提供一種參考。
對資本主義發(fā)展進行階段劃分,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馬克思就曾將當時的資本主義劃分為兩個歷史時期:一個是原始積累時期,馬克思又稱之為資本主義的史前期;另一個是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時期②解德元:《關于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的劃分》,《世界經濟與政治內參》,1987年第6期。。馬克思還在《資本論》中將16世紀到19世紀中葉的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過程,劃分出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yè)與大機器生產三個小階段③解德元:《對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的幾點看法》,《外交學院學報》,1990年第1期。。這是馬克思在他所處的歷史時期提出的“階段論”。
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fā)生了許多深刻的變化,針對這一現象,諸多學者對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階段提出不同的看法。最經典的莫過于列寧提出的“帝國主義學說”,將資本主義發(fā)展劃分為自由競爭和壟斷兩個歷史階段。還有一種影響較為深遠的觀點,即根據主導產業(yè)的更替將資本主義發(fā)展依次劃分為商業(yè)、工業(yè)和金融三個歷史階段。此外還有魯道夫·希法亭(1877-1941)的自由貿易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和金融資本主義,約翰·A·霍布森(1858-1940)提出的早期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以及保羅·斯威齊(1910-2004)提出的競爭性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等。
在早期資本主義分期觀點中,用來表述當時資本主義發(fā)展最新階段的,不外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幾種說法。在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的研究中,許多學者沿用了這些概念,或借用這些概念給予了新的闡述,本文稱之為“傳統(tǒng)視角”。我國使用最為廣泛的階段論是將資本主義劃分為四個歷史階段,即資本主義萌芽階段、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參見孫秋鵬:《國外馬克思主義學者關于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劃分與特征的新探討》,《當代經濟研究》,2011年第8期;成保良:《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劃分依據的理論述評》,《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10期。。當代資本主義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然而,20世紀80年代后,不少學者對當代資本主義處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看法。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有學者提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已經難以概括當代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征,“用‘國家和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這個概念才能較全面地反映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實質?!?許萬全:《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芻議》,《社會主義研究》,1988年第6期。此外,有的學者不贊成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看成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第三階段,只主張把它作為壟斷資本主義當中的一個小階段*魯從明:《對現代資本主義階段概定的探討》,《理論探索》,1989年第2期。。還有學者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并沒有改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但其中又可以區(qū)分出三個小的階段:凱恩斯主義為主導的階段,新自由主義為主導的階段以及2008年9月以來由世界金融危機導致的再調整階段*龐仁芝:《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的再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0年第2期。。21世紀后,許多國內學者不約而同地提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持此觀點的學者有靳輝明、劉昀獻、顧海良、趙匯、吳茜等。羅文東提出了“超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相似觀點。的概念,用以說明壟斷資本主義在當代發(fā)生的新變化。
在國外,法國學者讓-克羅特·德羅奈指出,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之后,資本主義進入了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李其慶:《西方左翼學者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研究——第三屆巴黎國際馬克思大會述要》,《馬克思主義研究》,2002年第1期。。金融壟斷資本成為資本對人類社會生產的最高統(tǒng)治*劉昀獻:《對20年來中外學者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觀點的評析》,《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在帝國主義階段論的視野下,埃及學者薩米爾·阿明用“新帝國主義”描述帝國主義在全球化時代所發(fā)生的形式與內容的變種,并指出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地使發(fā)展中國家處于其統(tǒng)治的從屬地位;美國學者麥克爾·哈特和意大利學者安東尼奧·奈格里用“帝國”概念闡述當前資本主義的生產和交換,指出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替代“民族—國家”主權的新的全球主權形式和全球化政治秩序;加拿大學者艾倫·伍德在《資本的帝國》和英國學者大衛(wèi)·哈維在《新帝國主義》中亦闡發(fā)了有關帝國主義的不同論述。此外還有邁克爾·赫德森的“超級帝國主義”,以及理查德·斯克拉和戴維·貝克爾的“后帝國主義說”。
在傳統(tǒng)視角的階段論中,壟斷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例如,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論的提出者列寧就在《帝國主義論》中使用了金融資本的概念分析帝國主義。這影響了當今學者對當代資本主義階段的表述。比如,國內學者費利群、周淼等使用“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表示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參見周淼:《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必須發(fā)展壯大國有經濟》,《紅旗文稿》,2013年第12期;費利群:《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新階段論析——從〈資本論〉到〈帝國主義論〉》,《當代經濟研究》,2006年第9期。,李慎明將當今時代界定為“金融帝國主義時代”*參見李慎明:《當今世界仍然處于金融帝國主義時代,須居安思危,堅定信心》,《紅旗文稿》,2015年第22、23期。。此外,許多著名西方左翼學者從各自學科領域出發(fā),都觸摸到當代資本主義金融資本國際化和市場經濟全球化,金融資本、國際壟斷資本主宰世界經濟等共同特征*吳茜:《當代壟斷資本主義:爭論、實質及其歷史地位》,《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年第6期。。由此可見傳統(tǒng)視角之間的內在聯系。
通過對以上眾多學者研究觀點的概述,基于傳統(tǒng)視角的當代資本主義階段可以概括為“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階段”,國際壟斷資本控制著國際范圍內的生產、投資和國際市場,對發(fā)展中國家進行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劉昀獻:《對20年來中外學者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觀點的評析》,《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并表現出金融壟斷這種資本最高統(tǒng)治形式。傳統(tǒng)視角以列寧的自由競爭和壟斷二階段劃分為基礎,所有制從私人壟斷上升到國家壟斷再到國際壟斷;壟斷形式從一般壟斷逐漸集中到金融壟斷,作為資本主義所有制最高階段的國際壟斷和作為壟斷形式最高階段的金融壟斷相結合,標志著當代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矛盾的極度尖銳。這不失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視角。
然而,傳統(tǒng)視角雖然最能反映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矛盾,也為分析當代資本主義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論框架和最根本的理論依據,但由于其視角過于宏觀,對當代資本主義中、微觀層面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重視不夠;對當代資本主義瓦解了傳統(tǒng)視角下的革命動力的原因失于考察。因此,不能清楚地說明當代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動力來源,從而無法從實際出發(fā)說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如何導致資本主義終結。而當代資本主義產生的一些新視角對認識和彌補這些缺陷給予了啟發(fā)。
二戰(zhàn)以來,國內外學者對當代資本主義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新說法。20世紀80年代起,國內一些學者曾先后對這些觀點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梳理和評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影響較大的幾種資本主義分期方式,從以下視角進行歸納評析。
1、后工業(yè)社會。后工業(yè)社會理論于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在西方社會流行,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丹尼爾·貝爾、布熱津斯基、托夫勒。丹尼爾·貝爾把人類社會分為前工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和后工業(yè)社會。后工業(yè)社會的主要特征有:服務業(yè)取代制造業(yè)上升為主導地位;技術階層崛起;理論知識成為社會革新源泉和決策的根據;技術管理和技術評價占有重要地位;智力技術成為制定決策的新型工具*[美]丹尼爾·貝爾:《后工業(yè)社會的到來:社會預測的嘗試》,王宏周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托夫勒把人類社會發(fā)展歷程分為漁獵、農業(yè)、工業(yè)、超工業(yè)四個時期,第二次浪潮建立的工業(yè)社會包括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而第三次浪潮要建立的超工業(yè)社會,是同時取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一種新型社會*[美]阿爾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版。。
2、信息社會。1982年,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一書中闡述了當代世界從工業(yè)社會進入一個以創(chuàng)造和分配信息為基礎的經濟社會,即信息經濟社會。松田米津在《信息社會》(1982)一書中界定了信息社會的主要特征:電腦作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核心,代替和加強了人的腦力智能;信息革命所產生的大量信息和科學技術知識被系統(tǒng)化、科學化地組織起來,并加以有效地保存和利用;由信息網和數據庫組成的信息公用事業(yè)成為社會的基本結構;社會的主導工業(yè)是“智力工業(yè)”,其核心是“知識工業(yè)”*解德元:《評西方學者關于資本主義發(fā)展新階段的若干論述》,《外交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與此相關的觀點還有詹姆斯·貝尼格的“信息社會”,曼紐爾·卡斯特爾的“網絡社會”,美國學者丹·希勒的“數字資本主義”。還有許多學者提出了“信息時代”的說法。
3、馬爾庫塞的“發(fā)達工業(yè)社會”和“技術資本主義”。馬爾庫塞把當代資本主義稱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他認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最顯著的特征是科學技術取得統(tǒng)治地位,這是理解一切問題的關鍵*陳振明:《“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論當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趨勢及其特征》,《中國經濟問題》,1995年第6期。。他論證了在發(fā)達工業(yè)社會中,一切文明的成就本應成為人們解放的前提,而現在卻成了統(tǒng)治的工具。得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是一個異化的、畸型的和病態(tài)的社會的結論。馬爾庫塞認為技術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和資本主義的一個發(fā)展階段,并且技術將在這個階段的結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劉曉玉:《論馬爾庫塞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階段說》,《科學社會主義》,2009年第3期。。
采用工業(yè)技術視角的學者大多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持樂觀態(tài)度,在資本主義社會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抹殺的影響下,后工業(yè)社會理論一度受到資產階級的大力吹捧。采用信息社會、后工業(yè)社會等說法對當代資本主義進行界定固然準確,但忽視了對事物內在矛盾的分析,因此只能從表面對現實世界進行直觀描述,不能對社會矛盾提供分析、批判、解決的辦法。只有馬爾庫塞等少數學者反其道用之,從技術角度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技術統(tǒng)治的實質。
1、后福特主義。安東尼奧·葛蘭西最早使用“福特主義”描述一種新工業(yè)生活模式,這種模式源于福特公司,以美國為典型。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服務業(yè)重要程度的不斷提高,市場趨于多樣化、更加精細化和側重于個性化,福特式的生產模式越來越不符合市場需求,資本主義便進入所謂的“后福特主義時代”。后福特主義指一種以信息和通信技術為基礎,滿足個性化需求為目的的彈性生產模式,它的生產過程和勞動關系都具有靈活性。這種演變從生產領域擴展到整個社會,還重構了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國家與微觀主體之間的關系*[加]羅伯特·W·考克斯:《生產、權力和世界秩序——社會力量在締造歷史中的作用》,林華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版。。因此,后福特主義被一些學者稱之為資本主義歷史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參見劉剛等著:《后福特制: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新的發(fā)展階段》,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年版;張世鵬:《從福特主義到后福特主義———西歐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新階段》,《歐洲》,1996年第5期。。
2、哈貝馬斯的晚期資本主義。法蘭克福代表人物尤爾根·哈貝馬斯將晚期資本主義界定為“有組織的資本主義”或“由國家管理的資本主義”。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國家強化了干預,并借此保障制度的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技術成為實現國家干預越來越重要的手段*傅永軍:《哈貝馬斯晚期資本主義危機理論述評》,《哲學研究》,1999年第2期。。但哈貝馬斯指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表現出全面危機,因為國家干預使傳統(tǒng)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遭到破壞,而科技意識形態(tài)不能實現對資本主義政治系統(tǒng)合法性的辯護*參見劉昀獻:《對20年來中外學者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觀點的評析》,《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陳振明:《“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論當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趨勢及其特征》,《中國經濟問題》,1995年第6期。。
后福特主義和哈貝馬斯的晚期資本主義分別從組織管理的微觀視角和宏觀視角描述了當代資本主義的階段性特征,并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變化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哈貝馬斯通過組織管理視角對國家干預手段進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科技意識形態(tài)控制社會的新形式,并指出了晚期資本主義危機的新特征,為批判資本主義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工具。但哈貝馬斯認為資本主義是最后的制度,危機的出路是向現代性的回歸。
1、后現代社會。后現代社會主要依據后現代主義社會現象和文化思潮命名。20世紀70年代,全新的經濟形態(tài)對現代主義產生的條件進行了徹底置換,被認為是后現代主義全面代替現代主義的分水嶺。英國學者安德森認為,后現代主義是晚期資本主義的滋生品和寄生物*楊生平:《后現代主義: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主導——佩里·安德森〈后現代性的起源〉評析》,《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第9期。。
2、詹姆遜的晚期資本主義。詹姆遜的晚期資本主義理論著重從文化維度對當代資本主義進行批判。詹姆遜認為后現代主義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是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主導形式,它反映了一個歷史時代的特征,制約著整個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發(fā)展*盧海峰:《后現代主義與晚期資本主義》,《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2期。。詹姆遜注意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角度揭示后現代主義的實質,并嘗試在揭示晚期資本主義矛盾的基礎上重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
3、景觀社會。“景觀社會”是由法國哲學家德波1959年提出的。德波指出,“景觀社會”已經取代了“商品社會”,實現了對社會生活的全面統(tǒng)治。德波還特別論證了“景觀社會”中的“真—偽”二重性,消費品是為了滿足被意象激發(fā)的需要,這種需要是“偽需要”*張涵:《德波的“景觀社會“理論評析》,《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后現代社會的內涵雖然難以界定,但其涵蓋當代資本主義滋生的各種文化、社會現象,因此這一概念使用十分廣泛。后現代社會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歷史階段,它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西方世界之所以極力推廣“后現代社會”的說法,是為了取消人們探索其他社會制度之可能。而景觀社會理論生動地捕捉到了當代社會大眾傳媒和消費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了消費二重性特點,指明了當代資本主義生產的新特質,并提出了超越當代資本主義的訴求。
1、消費社會。20世紀60年代以來,消費社會逐漸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的一個代名詞。鮑德里亞指出,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的轉型使消費在西方獲得了主導性地位*曾枝盛主編:《國外學者對馬克思主義若干問題的最新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頁。。鮑曼認為,現代社會由生產者社會步入了消費者社會*范廣垠:《消費社會對現代政治的解構——齊格蒙特·鮑曼的消費政治思想簡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年第5期。。消費社會常常作為被批判的對象提出。鮑德里亞指出消費社會是進行消費培訓、面向消費者的馴化社會,是一種與新型生產力、以及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經濟體系的壟斷性調解相適應的新的特定社會化模式*[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還有學者用“消費資本主義”表達當代資本主義利用消費對人進行全面統(tǒng)治的不滿*[美]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陳清僑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418頁。。
2、日常生活被設計與符號化時代。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代表人物列斐伏爾指出,20世紀50-60年代以來,消費體制與技術體制開始對日常生活進行全面控制,60年代后進入日常生活被設計與符號化的社會*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Transaction Publishers,1984,p.64.。列斐伏爾將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概括為:“消費受控制的官僚(科層制)社會”*劉懷玉:《現代性的平庸與神奇 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哲學的文本學解讀》,北京:中央編譯局,2006年版,第239頁。。他還指出,消費社會通過利用大量的符號完成了對日常生活和消費的雙重控制*閆方潔:《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消費社會批判理論的三個維度及其轉向》,《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消費社會理論指出了消費主義支配當代社會的普遍現象,這種消費主義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新型控制手段。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揭示了資本對日常生活領域的擴張和滲透,通過消費和技術對日常生活進行控制,從而開辟了資本主義新的生存空間。
1、曼德爾的晚期資本主義。曼德爾是晚期資本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曼德爾的晚期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反映了二戰(zhàn)后“資本基本運動規(guī)律和內在矛盾”導致的國家宏觀經濟調控職能的增強、跨國公司資本的積聚、持續(xù)的通貨膨脹、生產方式結構性危機等新現象。
曼德爾的晚期資本主義涵蓋了后工業(yè)社會、跨國資本主義的特征,并在文化上對應了后現代主義。因其概念的包容性,受到眾多學者的援用。曼德爾的晚期資本主義雖然使用了時間性概念,但并沒有強調“晚期”的內涵,沒有說明晚期持續(xù)的時間及未來的趨勢。其主要是作為一種新階段予以區(qū)分,以表述該時期的結構性特點。
2、全球資本主義。美國學者威廉·羅賓遜是全球資本主義階段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資本主義經歷了重商主義和原始積累,競爭性或古典資本主義,公司制(壟斷)資本主義出現、單一世界市場鞏固、世界資本主義在民族國家體系基礎上組織起來的階段后,20世紀70年代進入全球化階段。資本主義這一階段的本質特征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世界范圍的普遍化,政治特征是跨國資本家階級和跨國國家的崛起*王金寶:《全球資本主義批判及其替代方案的探尋——威廉·羅賓遜全球化理論述評》,《學習與探索》,2015年第7期。。另一位代表學者阿里夫·德里克認為,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進入了繼自由競爭和壟斷后的一個新階段,即“全球壟斷階段”*劉昀獻:《對20年來中外學者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觀點的評析》,《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羅賓遜和德里克的觀點有許多相似之處,其對當代資本主義的表述與傳統(tǒng)視角下的國際壟斷資本主義亦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更加突出全球化的特征。全球化是當代資本主義一個重要特征,但全球化仍是資本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和內在矛盾演化的結果。與此同時,將全球化理論泛化地推演到具體國家和地區(qū),有失于對具體國家和地區(qū)特殊性的考察。
3、后資本主義。1957年,達倫多夫在著作《工業(yè)社會中的階級與階級沖突》中指出二戰(zhàn)之后西方社會發(fā)生的一系列重大變化使得西方社會不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后資本主義社會”*謝永康:《“晚期資本主義還是工業(yè)社會?”——阿多諾與達倫多夫關于當代社會本質的爭論》,《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1993年,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和經濟學家彼得·德魯克在《后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指出,蘇東巨變既是社會主義實踐的失敗,也是以資本和勞動為主要矛盾沖突的資本主義時代的結束。在新社會中,真正起支配作用的是勞動者頭腦中的知識,主導階級是知識工作者和服務工作者,再加上信息技術和網絡發(fā)展,人類社會進入了“后資本主義”時代*參見劉昀獻:《對20年來中外學者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觀點的評析》,《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李惠斌:《后資本主義社會理論評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年第2期。。
“后資本主義說”面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后工業(yè)社會、后現代社會、后帝國主義社會的說法相似,忽視了只要還存在雇傭關系和對剩余價值的榨取,無論形式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事實。但作為管理學家的德魯克對現實組織中主導階級及關鍵要素“知識”的認識,對人們從微觀角度探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趨勢有著積極意義。
4、社會資本主義*高放、魯從明、成保良、董崇山等專家持這一觀點。。社會資本主義說主要是我國學者高放教授提出來的。他認為資本主義發(fā)展經歷了封建資本主義、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稱為社會資本主義,即社會化程度更高、社會主義因素逐步增長的資本主義*高放:《社會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江漢論壇》,2001年第8期。。
根據辯證否定規(guī)律,在資本主義產生之初,作為否定因素的社會主義胚芽就開始成長了,到當代資本主義,諸如社會化程度提高、福利政策、合作社等集體所有制增長等社會主義因素表現得更加明顯;馬克思有關“社會資本”的論述也為認識資本主義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路。但采用社會資本主義的說法對當代資本主義進行定性可能為時過早。因為,當代資本主義的肯定因素還占主要方面,并且對否定因素的成長采取遏制態(tài)度。這一切都是圍繞資本增殖的本性展開的,說明當下仍是資本主導的社會化。社會資本主義的認識容易導致對資本霸權以及勞資矛盾的忽視,模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作為兩種社會形態(tài)的界限。但對于認識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自我否定的產物,發(fā)掘資本主義內部正在生長著的社會主義因素有著積極意義。
還有許多學者用一些形象的指稱反映當代資本主義的特殊特征。比如“賭場資本主義”、“渦輪資本主義”、“媒體資本主義”、“風險資本主義”等各種說法。
特殊特征視角的階段論固然形象地反映了當代資本主義某個方面的新特征,卻忽視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割裂了資本主義現象之間的聯系,忽視了現象和本質之間的聯系,故難以上升為階段性特征。
有關當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階段,本文僅擇取了影響較大的一些代表性觀點進行評述。通過對上述觀點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幾個結論:
以上各個階段論,雖然視角不同,內容不一,但大多將轉型的時間點指向20世紀70年代前后??萍碱I域向信息社會過渡;經濟領域涌現出大量跨國公司,金融化、全球化速度加快;企業(yè)管理由剛性生產向彈性生產過渡;國家通過科技意識形態(tài)等手段加強了對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的控制;消費成為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特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消解,人們越來越“主動”地被整合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以上種種現象,較早地發(fā)端于二戰(zhàn)初期,較晚的成型于20世紀90年代,均表現出與以往明顯不同的變化。
不同視角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的不同特征。比如哈貝馬斯通過國家管理視角,發(fā)現了科技意識形態(tài)對社會的控制,并指出由此引致的社會全面危機;社會生活視角則幫助我們從微觀方面認識到資本是如何利用消費體制和科技體制對日常生活進行控制的。
各特征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比如德羅奈認為信息革命為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提供了技術和生產力基礎,全球化和金融化是全球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的必要條件;曼德爾將“晚期資本主義”的說法同后工業(yè)、跨國資本主義并列;而消費社會理論則將消費社會同后現代社會、后工業(yè)社會、后福特主義社會相對應*郭景萍:《鮑德里亞:后現代消費文化面面觀》,《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
有的學者雖然使用了同一階段的說法,但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得出不同的結論。比如哈貝馬斯的晚期資本主義理論傾向于研究社會組織和國家管理,而詹姆遜的晚期資本主義理論則主要研究其文化邏輯;同樣采用工業(yè)技術視角的馬爾庫塞和卡恩,馬爾庫塞極力批判后工業(yè)社會對人的壓抑和束縛,而卡恩則樂觀地認為后工業(yè)社會是終極的美好社會。
總之,當前國內外學者基于不同視角的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的研究,豐富了人們對當代資本主義的認識,并且提出了一些標志時代特征的深刻見解,這對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實質是有利的。
無論是后工業(yè)社會還是后現代社會,是消費社會還是全球化資本主義,從這些特征中可以進一步溯源,進而發(fā)現一個可能更接近本質認識的視角——馬克思主義市場擴張視角。無論是科技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還是消費、日常生活受控,都是資本主義市場擴張的結果。
資本主義是以私有制和雇傭勞動為基礎,以追求剩余價值為目的的生產方式。剩余價值的實現需要通過市場完成,資本積累要求市場不斷擴大,市場擴張便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產物。
由于資本主義的生產和市場擴張受到不同規(guī)律的支配,而“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06頁。,于是就造成不可避免的矛盾沖突,這使得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成為必然。而資本主義克服經濟危機的辦法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一方面不得不消滅大量生產力,另一方面奪取新的市場,更加徹底地利用舊的市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頁。資本主義發(fā)展在市場擴張的歷史中表現出清晰的階段性。
基于馬克思市場擴張理論的視角,從18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是以生產現實市場為主導的生產現實市場階段,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現實市場的相對飽和。凱恩斯主義的提出標志著資本主義進入生產未來市場階段,資本主義開始全方位地開拓未來市場,表現為國家干預下的大規(guī)?;A設施建設以及超前消費。凱恩斯主義導致了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危機,滯脹危機的實質是可預測未來市場相對飽和的結果。而為了緩解滯脹危機,資本主義在更加徹底地開拓、利用現實和未來市場的同時,開始全面地制造虛假市場,資本主義進入生產虛假市場階段,整個社會圍繞虛假需求的“構造—生產—營銷—消費”而運行。馬爾庫塞等人的虛假需求理論為這一階段提供了有力的注腳。
當代資本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市場擴張的第三階段,即生產虛假市場階段,生產虛假需求是其典型特征。資產階級為了保證資本的持續(xù)增殖、最終開辟了虛假市場。資產階級以大眾傳媒為工具進行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使人們產生購買有利于資本增殖、但與個人幸福無關的產品或服務的欲望,從而形成虛假需求,迫使人們的生活被整合到無止盡的商品生產—消費的鏈條之中,并主動地接受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規(guī)訓。而資本就在不斷制造出的虛假需求中實現了新市場的擴張,保證了資本循環(huán),實現了價值增殖。
從馬克思市場擴張理論的視角對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進行劃分,可以解釋從其他視角觀察到的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產生的原因。比如景觀社會和消費社會實質上就是虛假需求生產的具體表現;日常生活的控制、受控一體化社會的形成都是生產虛假市場的必然要求;當代資本主義虛假市場和現實市場、未來市場的擴張相互滲透,加速了資本主義金融化和全球化的進程。
從馬克思主義市場擴張理論視角對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進行劃分,還為判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空間和未來趨勢提供了理論依據。當代資本主義已經進入資本主義市場擴張的最高階段,終將迎來虛假市場的飽和,此時資本主義再無市場擴張的余地。因此,在這一階段,資本主義將在劫難逃。而虛假需求的生產必然地制造人類的精神痛苦,隨著生產虛假需求的比例越來越高,影響范圍越來越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將徹底地站到人類幸福的對立面,最終在人們的普遍覺悟中被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