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慢性蕁麻疹是一種變態(tài)反應性的疾病,約3/4患兒病因不明,發(fā)病機制復雜,癥狀遷延反復,可持續(xù)數(shù)月或更長時間,嚴重影響兒童的正常生活、學習和發(fā)育[1]。有研究[2]指出,蕁麻疹發(fā)病機制中細胞免疫功能失衡發(fā)揮重要作用,患者機體存在多種炎癥細胞因子表達失調。目前臨床常采用第二代抗組胺藥物治療,但有效率僅達到66.7%[3-4],為進一步探討兒童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機制和治療方法,本研究納入43例慢性蕁麻疹患兒,采用地氯雷他定聯(lián)合中成藥免疫調節(jié)劑玉屏風治療,并觀察其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血清中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變化,探討該療法的治療效果及其作用機制。
1.1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安徽省兒童醫(yī)院皮膚科門診收治的43例慢性蕁麻疹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地氯雷他定聯(lián)合玉屏風治療,其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齡1~14歲,平均(5.73±3.82)歲,病程6周~1.5年。選擇同期在我院健康體檢20例健康兒童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1~12歲,平均(4.81±2.72)歲,對照組兒童無濕疹、蕁麻疹、過敏性鼻炎、哮喘等過敏性疾病病史。對照組和蕁麻疹兒童性別、年齡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蕁麻疹診斷標準[5];②在治療前1個月未使用免疫增強劑或抑制劑,未使用糖皮質激素,5天內未服用抗組胺藥物;③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其他系統(tǒng)性疾病;④本研究均獲得患者和其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
1.2治療方法觀察組采用地氯雷他定干混懸劑聯(lián)合中成藥免疫調節(jié)劑玉屏風治療。地氯雷他定干混懸劑(海南普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605049)口服,每日一次。1~5歲兒童:每次1.25 mg;6~11歲兒童:每次2.5 mg;12歲及12歲以上:每次5 mg。玉屏風顆粒(廣州環(huán)球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60712)口服。<3歲,每次2.5 g,3次/天;≥3歲,每次5 g,3次/天??偗煶?個月。
1.3TNF-α水平檢測方法觀察組患兒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2個月后采靜脈血3 mL,肝素抗凝,分離血清,-20℃冰箱保存待測。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血清中TNF-α水平,試劑盒由西門子醫(yī)學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1.4療效評價觀察組患兒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2個月時進行癥狀和體征評分,評分依據(jù)瘙癢程度、風團數(shù)目和風團大小[6]。瘙癢程度:0分,無瘙癢;1分,輕度瘙癢;2分,中度瘙癢;3分,重度瘙癢。風團數(shù)目:0分,無風團;1分,風團數(shù)≤10個;2分,風團數(shù)11~20個;3分,風團數(shù)>20個。風團大?。?分,無風團;1分,風團直徑<1.0 cm;2分,風團直徑1.0~2.5 cm;3分,風團直徑>2.5 cm。
1.5不良反應觀察組患兒通過電話或門診隨訪2個月,觀察隨訪期間患兒頭痛、嗜睡、疲乏、視覺模糊、暈厥、黃疸、脫發(fā)、多形性紅斑等地氯雷他定的不良反應和全身性過敏反應的發(fā)生。
2.1觀察組患兒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比較43例患兒在治療2月后患兒的瘙癢癥狀、風團數(shù)目和大小計分的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觀察組患兒臨床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情況比較分)
2.2觀察組與對照組兒童治療前后血清TNF-α水平的比較觀察組患兒治療前血清TNF-α水平(22.98±16.82 )pg/mL高于對照組(8.30±3.65) p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212,P<0.05);治療后2個月后血清TNF-α水平(7.07±3.38 pg/ml)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233,P<0.05),而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61,P>0.05)。
2.3不良反應本組43例患兒治療后均獲得隨訪,僅有2例患兒出現(xiàn)輕微的嗜睡反應,未經特殊處理,4天后癥狀消失,余41例無其他明顯不良反應。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成人和兒童均可發(fā)生,以兒童較為常見,表現(xiàn)為皮膚的局限性水腫反應,臨床癥狀為皮膚瘙癢、風團[1]。其病因復雜。臨床上患兒病程長,易出現(xiàn)反復發(fā)作,目前認為,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食物、藥物、感染和粉塵接觸物等因素。其發(fā)病機制可分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兩大類,其中免疫性因素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結果[2]。慢性蕁麻疹的重要病理生理學改變是患兒皮膚免疫功能障礙,過敏原引起皮下疏松結締組織中的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質[6-7]。地氯雷他定是新型強效抗過敏藥,屬長效的三環(huán)類抗組胺藥,可選擇性地阻斷外周H1受體,從而緩解慢性蕁麻疹的相關癥狀。
中醫(yī)認為慢性蕁麻疹病因多因為患者稟賦不耐,飲食失節(jié)或外感風熱,引起脾胃失調。研究[8]表明,玉屏風顆??梢噪p向調節(jié)人體免疫功能,能誘導產生γ-干擾素,提高淋巴細胞數(shù)量,調節(jié)免疫功能;可以抑制小鼠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提高巨噬細胞功能,抑制超敏反應,從而達到抗炎抗過敏反應。同時能提高TH1/TH2比值和抑制TH2細胞的過度表達并對NK細胞活性有增強作用,從而起到了免疫調節(jié)劑的作用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組胺的釋放,進而改善全身癥狀[9]。
TNF-α是過敏性疾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重要炎癥介質,主要在心、肺、肝、腎等臟器中合成[10]。TNF-α既可活化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趨化血液中白細胞,使其產生更多的細胞因子,還可明顯增加嗜酸細胞活化趨化因子表達,誘導其分泌顆粒蛋白并沉積于皮損處內皮細胞中,從而引起相應的炎癥性變化[11-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前血清中TNF-α水平表達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患兒血清TNF-α水平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而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TNF-α可能參與了慢性蕁麻疹的病理生理過程。
本研究結果提示,地氯雷他定干混懸劑聯(lián)合玉屏風顆粒治療慢性蕁麻疹,患兒的瘙癢癥狀、風團數(shù)目和風團大小較治療前顯著改善,與丁欣強等[3]研究相似。治療前觀察組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經過地氯雷他定干混懸劑聯(lián)合玉屏風顆粒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NF-α水平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佐證了TNF-α在慢性蕁麻疹發(fā)病機制中的重要作用。
綜上,地氯雷他定聯(lián)合玉屏風治療兒童慢性蕁麻疹效果良好。TNF-α可能參與了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生與發(fā)展。由于本文樣本量有限,血清TNF-α的上調可能參與兒童慢性蕁麻疹發(fā)病,血清TNF-α水平的檢測將對臨床治療慢性蕁麻疹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本實驗標本量有限,血清TNF-α水平與兒童慢性蕁麻疹發(fā)病的關系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VIGL B, SALHAT N, PARTH M, et al. Quantitative in
vitro and in vivo models to assess human IgE B cell receptor crosslinking by IgE and EMPD IgE targeting antibodies[J].J Immunol Methods, 2017,449(1):28-36.
[2]江載芳,申昆玲,沈穎.諸福堂實用兒科學(上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726-727.
[3]丁欣強,王曉娟.玉屏風散加味聯(lián)合地氯雷他定治療兒童蕁麻疹56例[J]. 陜西中醫(yī),2013,34(5):553-554.
[4]劉瑩,孔振,郭運達.兒童蕁麻疹的病因及診療研究進展[J]. 醫(yī)學信息,2014,27(6):654-656.
[5]中華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4版)[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4,47(7):514-516.
[6]AZKUR D, CIVELEK E, TOYRAN M, et al.Clinical and etiologic evaluation of the children with chronic urticaria[J].Allergy Asthma Proc, 2016,37(6):450-457.
[7]CUGNO M, TEDESCHI A, FROSSI B, et al. Detection of low-molecular-weight mast cell-activating factors in serum from patients withchronicspontaneousurticaria[J].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2016,26(5):310-313.
[8]王冰,劉衛(wèi)兵,孫麗偉,等.蔡中藥玉屏風顆粒聯(lián)合安脫達變應原免疫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17,34(3):218-219.
[9]梁春敏,王賢喜,董群,等.玉屏風散對小鼠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血清藥理學研究.上海免疫學雜志[J],2003,23(6):385-388.
[10]呂志敢,郭政.腫瘤壞死因子的研究進展[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37(3):311-314.
[11]OZALP N,SAROGIU I,SONMEZ H. Evaluation of various root canal filling materials in primary molar pulpectomies;an in vivo study[J]. Am J Dent,2005,18(6):347-350.
[12]POSTAL M,APPENZELLER S. The roleo f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Cytokine,2011,56(3)537-543.
[13]楊婧,梁碧華,李潤,等. 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 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2,19(16):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