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萍在很多時候會開啟多任務行動模式,比如在吃飯時看新聞,在上廁所時捧著一本書讀,在運動時聽音頻課程。周海萍想以此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實則在兩種事情的切換中浪費了很多精力,收益并沒有她想象中的多。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在一天的不同時段里給來自83個國家的約5000名志愿者發(fā)送消息,讓他們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做,然后回答三個問題:“你覺得心情怎么樣?”“你想的事情是正在做的事情嗎?”“如果不是,那么你想的事情是令人愉悅的,還是令人不快的?”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人們心里想的事跟做的事一致時最快樂。
心無雜念地活在當下,比如走路時專心走路,睡覺時專心睡覺,既不執(zhí)著于過去發(fā)生的事,也不憂慮未來可能遇到的煩惱,你可能會進入一種身心合一的狀態(tài)——感覺敏銳,有強烈的愉悅感和幸福感。
現(xiàn)在,周海萍會有意識地專心吃飯,關(guān)注食物的滋味以及身體的感受,不會盲目地往嘴里塞東西。跟別人打牌的時候,抱著“不贏也可以,贏了當然更好”的心態(tài),她能發(fā)揮得更好,因為她的精力全投入到打牌中,而不是被“我一定要贏”的想法消耗掉。去聽課的時候,她會有意識地把包和手機放進儲物柜里,而不是放在身邊,以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她發(fā)現(xiàn),當自己能夠心無雜念地活在當下,專注地做好正在做的每一件小事時,內(nèi)心的焦慮減少了許多,整個人充滿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