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敏,高曉平,吳毅文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安徽合肥 230022)
脊髓型頸椎病是一種頸椎退變性疾病,是導致脊髓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1]。對脊髓的機械性壓迫可導致脊髓神經(jīng)脫髓鞘改變或脊髓前柱或側柱局灶性壞死,也可致脊髓灰質細胞損傷[2]。由于其發(fā)病隱匿,早期可無任何癥狀,故早期不易發(fā)現(xiàn),容易延誤治療。隨著影像檢查技術和電生理學檢查手段的發(fā)展,為脊髓型頸椎病的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提供了可能。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自20世紀90年代起即針對早中期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進行非手術治療,有著豐富的臨床治療經(jīng)驗[3]。本研究通過對100例住院治療及56例門診治療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即時療效以及1年后隨訪時療效的分析,了解非手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長期治療效果,分析可能對脊髓型頸椎病預后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
1.1 一般資料 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紀要[4]中關于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主要臨床表現(xiàn):頸部酸痛不適,上肢感覺異常;手指精細動作功能減退,下肢麻木、無力、肌張力升高;下肢腱反射活躍,霍夫曼征(Hoffmann sign)陽性等。均排除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脊髓腫瘤、多發(fā)性末梢神經(jīng)炎等疾病。若出現(xiàn)以下情況:(1)頸椎磁共振(MRI)顯示脊髓受壓一半以上或脊髓信號改變者(脊髓水腫除外),或頸椎管管徑<6 mm者;(2)肢體出現(xiàn)完全性癱瘓者;(3)生活不能自理者;(4)短期內病情迅速惡化,保守治療無效者[3]。建議患者及時行手術治療。
選取2012年8月—2014年6月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100例住院行綜合康復治療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56例吳毅文教授門診推拿治療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最長間斷治療觀察10余年,共發(fā)病3次,共行頸部推拿治療208次,最后一次發(fā)病時間為2013年8月;最短治療1個月,共行頸部推拿20次;平均83次。均在2014年6月前完成治療,至2015年7月前均未再行門診治療。
此次入選的患者均存在頸部酸痛不適、下肢腱反射活躍、Hoffmann sign陽性。頸椎MRI示:椎間盤突出(C4-5、C5-6多見),硬膜囊受壓,壓迫脊髓前緣及脊髓水腫,黃韌帶肥厚,局部椎管狹窄等。
1.2 治療方法
1.2.1 藥物治療 (1)脊髓刺激癥狀明顯,如上肢無力,下肢麻木、無力、抽搐、顫抖等,先予20%甘露醇250 mL+地塞米松針5~10 mg靜脈滴注3~5 d,并口服營養(yǎng)神經(jīng)藥物甲鈷胺、維生素B1 20 d;(2)擴管、改善脊髓供血藥物:丹參滴注液 250 mL靜脈滴注15~20 d;(3)非甾體消炎鎮(zhèn)痛藥物:如布洛芬緩釋膠囊、塞來昔布等口服。以上幾類藥物,可根據(jù)患者情況,任選其中一種或幾種,聯(lián)合治療。1.2.2 頸椎非手術脊柱減壓治療[5-7]采用SDS9900頸椎非手術脊柱減壓系統(tǒng)進行治療,前3次治療,開始設置的減壓力量為自身體質量的10%,以后根據(jù)患者體質和耐受情況進行增加減壓力度,最多可達自身質量的15%,每天1次,每次28 min(12個拉伸循環(huán)),每周6次(周一至周六)。
1.2.3 頸部推拿 (1)住院患者頸部推拿由指定的2個治療師完成,均施以脊髓型頸椎病常規(guī)推拿手法,以放松手法為主,不做斜扳;推拿治療每天1次,每次20 min。(2)門診患者頸部推拿均由吳毅文教授親自完成,分為頭頸部及肩背部推拿,手法有推法、揉法、擦法、頭部拔伸法等。推拿治療每天1次,每次30 min,30次為1個療程。
1.3 康復評估 對100例住院患者治療前后的脊髓功能、疼痛程度及體征進行康復評估,56例門診患者在治療開始時及治療結束后均進行康復評估,并在1年后對以上所有患者進行隨訪,隨訪工作在2015年6月底前完成,隨訪方式主要包括:門診復診、電話回訪和信件回訪,隨訪內容包括:(1)有無癥狀,能否完成本職工作和參加勞動;(2)日常生活能否自理。隨訪的結果:優(yōu)、良、好轉、無效、手術治療和死亡。
改良日本骨科協(xié)會頸髓癥狀評估量表(JOACMEQ)[8],即改良 JOA17分法,評估 CSM患者治療前后頸髓功能的變化;頸椎JOA評分包括上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感覺功能和膀胱功能四部分,總分17分。分數(shù)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
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定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的變化;畫一條長度為100 mm的直線,直線左端代表“無痛”,直線右端代表“無法忍受的疼痛”,患者將自己感受到的疼痛強度標記在直線上,線左端至標記點之間的距離即為該患者的疼痛強度。
隨訪療效標準:優(yōu)為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恢復原工作,日常生活自理;良為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基本能完成原工作,日常生活基本自理;好轉為癥狀、特征有所改善,不能從事原工作,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無效為癥狀、特征無明顯改善,不能從事原工作,生活自理困難;手術治療;死亡。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版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本研究中計量資料,以表示,組內前后比較為配對t檢驗。此外,分別采用Pearson及Spearman相關分析,進行指標間的相關性分析。統(tǒng)計檢驗水準α=0.05。
2.1 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收集脊髓型頸椎病患者156例(住院患者100例,門診患者56例),其中100例住院患者中,年齡37~85歲,平均(56.48±11.17)歲。56例門診患者中,年齡27~83歲,平均(56.80±15.2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
2.2 即時療效分析 156例患者治療前后JOA及VAS評定結果列于表2。主要結果為:100例住院患者治療前后JOA評分、VA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6例門診患者治療前后JOA評分、VA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156例患者治療前、后JOA及VAS評定結果/(分s)
表2 156例患者治療前、后JOA及VAS評定結果/(分s)
住院患者(n=100)治療前 14.68±0.94 5.90±1.23治療后 16.39±0.97 1.58±0.923差值 -1.71±0.98 4.32±1.43配對 t值,P值 17.449,0.000 30.210,0.000門診患者(n=56)治療前 14.59±1.31 6.27±0.94治療后 16.46±0.78 1.46±1.128差值 -1.87±1.12 4.81±2.13配對 t值,P值 12.494,0.000 16.899,0.000兩組比較(成組t值,P值)治療前 0.496,0.621 1.953,0.053治療后 0.463,0.644 0.718,0.474
2.3 遠期療效分析
2.3.1 隨訪臨床療效及轉歸 1年后對100例住院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方式主要為電話詢問和信函調查;其中有2例因死亡失訪,死亡原因分別為腦出血及心臟驟停,其余均獲得隨訪;56例門診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方式主要為門診復查。100例住院患者1年后隨訪療效評估顯示:療效優(yōu)良70例,優(yōu)良率為70.0%;治療好轉者20例,好轉率為20.0%;56例門診治療患者1年后隨訪療效評估顯示:療效優(yōu)良者45例,優(yōu)良率為80.2%,治療好轉者6例,好轉率為10.7%。見表3。
表3 156例住院治療及門診CSM患者隨訪情況
2.3.2 治療前與隨訪時頸椎MRI結果 住院患者中有34例在1年后隨訪時復查頸椎MRI,治療前15例患者椎間盤突出僅壓迫硬膜囊,19例患者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26例患者存在黃韌帶肥厚;隨訪時14例患者椎間盤突出僅壓迫硬膜囊,17例患者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3例患者椎間盤突出完全回納,黃韌帶肥厚及無明顯改變;門診患者中有4例復查頸椎MRI,治療前1例患者椎間盤突出僅壓迫硬膜囊,3例患者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3例患者存在黃韌帶肥厚;隨訪時2例患者椎間盤突出僅壓迫硬膜囊,1例患者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1例患者椎間盤突出完全回納,黃韌帶肥厚無明顯改變。見表4。
表4 治療前及1年后隨訪時頸椎MRI結果比較
2.3.3 脊髓型頸椎病療效相關因素分析 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治療效果與患者的年齡(r=-0.305,p<0.01)、頸椎間盤突出程度(r=-0.263,p<0.01)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與黃韌帶增厚(r=-0.161,p<0.05)存在負相關關系。患者推拿次數(shù)與治療后患者的脊髓功能的改善情況存在負相關關系(r=-0.271,p<0.05),與疼痛改善情況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r=0.301,p<0.01);與 Hoffmann sign的改變存在正相關關系(r=0.181,p<0.05)。見表5。
脊髓型頸椎病的病因分為靜力性和動力性兩個方面,其中靜力性因素包括:椎間關節(jié)骨贅、頸椎間盤突出、后縱韌帶鈣化和黃韌帶肥厚等;動力性因素主要是指頸椎的過伸與過屈活動,可能會導致頸椎管狹窄和神經(jīng)壓迫[9]。脊髓型頸椎病因其發(fā)病呈進行性、高致殘性等特點,以前臨床上傾向于一旦確診,建議及早手術治療。吳毅文等[3]通過對數(shù)百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非手術治療,發(fā)現(xiàn)非手術治療早、中期脊髓型頸椎病具有安全、有效的特點,是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治療的優(yōu)先選用治療方案。
非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推拿、物理因子治療以及脊柱減壓治療等)脊髓型頸椎病的機制主要有:(1)調整頸椎內外平衡,減輕或減少脊髓直接受壓;(2)消除頸背部肌肉、韌帶緊張、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性反應物的吸收;(3)改善脊髓供血,促進損傷脊髓的修復,改善脊髓功能狀態(tài)。非手術治療在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施行20多年來,經(jīng)治患者均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
表5 療效與年齡、頸椎間盤突出程度、黃韌帶增厚程度、推拿治療次數(shù)的相關關系
本研究通過對156例非手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即時療效分析及遠期療效觀察,發(fā)現(xiàn)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通過非手術治療,患者頸脊髓功能、疼痛癥狀以及體征(Hoffmann sign)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住院及門診治療患者1年后隨訪,臨床有效率達到90%。通過對患者療效及相關因素的分析,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非手術治療效果與多種因素有關,與患者的年齡、頸椎間盤突出程度、黃韌帶增厚均存在負相關關系;即患者年齡越大,頸椎間盤突出越明顯,黃韌帶增厚及增厚明顯者,非手術治療效果越差。還發(fā)現(xiàn)患者頸脊髓功能的改善、疼痛癥狀與改良Hoffmann sign的改善存在正相關關系;即隨著患者癥狀的改善,患者重要的體征——改良Hoffmann sign也由強變弱或消失,從而證明改良Hoffmann sign可作為脊髓型頸椎病療效觀察的一個指標。
治療前及隨訪時復查頸椎MRI的結果提示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經(jīng)非手術治療后,對椎間盤突出所致的脊髓受壓療效較為明顯,可使突出的椎間盤部分或完全回納,從而解除頸脊髓的壓迫;但對于黃韌帶肥厚的患者,經(jīng)非手術治療后,患者影像學改變不明顯,即患者的頸椎退變沒有得到改善。故針對患者的頸椎退變進行非手術治療,可改善其癥狀或體征,在某些因素的誘導下仍會復發(fā),故復發(fā)率較高,但這些患者再次行非手術治療仍可改善癥狀或體征。
綜上所述,對頸脊髓功能較好的早中期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非手術治療既能維持患者原有的解剖結構,又能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具有安全、經(jīng)濟、適用范圍廣等特點,應作為早中期脊髓型頸椎病治療的首先治療方法。非手術治療方法很多,不僅包括本文中提到的推拿、牽引、物理因子治療等;還包括傳統(tǒng)醫(yī)學中的治療方法。由于本研究中所選取的脊髓型頸椎病癥狀均較輕,所以不能與癥狀嚴重需行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比較。
[1] TRACY JA,BARTLESON JD.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J].The Neurologist,2010,16(3):176-187.
[2] SINGH A,TETREAULT L,CASEY A,et al.A summary of assessment tools fo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a systematic review on validity,reliability and responsiveness[J].Eur Spine J,2015,24(Suppl 2):209-228.
[3] 吳毅文,高曉平,楊金發(fā),等.非手術療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523例臨床療效觀察[J].頸腰痛雜志,2010,31(3):185-187.
[4] 孫宇,陳琪福.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476
[5] 白躍宏,俞紅.脊柱減壓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1):55-57.
[6] 高曉平.非手術脊柱減壓治療技術[J].頸腰痛雜志,2012,33(1):48-51.
[7] 田浩文,高曉平.非手術脊柱減壓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療效分析[J/CD].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7(14):6711-6713.
[8] YONENOBU K,ABUMI K,NAGATA K,et al.Interobserver and 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of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ing system for evaluation of cervical compression myelopathy[J].Spine,2001,26(17):1890-1894.
[9] BAPTISTE DC,F(xiàn)EHLINGS MG.Pathophysiology of cervical myelopathy[J].Spine J,2006,6(Suppl 6):190S-1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