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初,父親李再初憑著木工手藝自湖南岳陽只身到湖北蒲圻(今赤壁)趙李橋區(qū)湯家咀街道一帶做工,打家具、做農(nóng)具,爾后與人合作開木工作坊。母親周桂生操持家務,經(jīng)濟來源全靠父親一把斧頭維持全家人的生活,并步入小康家庭。
父親做木工手藝,該交集體的積累不拖不欠,該交國家的稅如數(shù)繳納。父母親的一生,為國家為社會為集體為家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或努力。撫今追昔,思緒萬千,父母親的思想品德、崇高精神,是留給我們的巨大精神財富;父母親的為人處事的方法論、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一直教誨鼓舞著我們前行.....
父親出生在舊社會,家庭出身下中農(nóng)成份,書讀得不多,大概讀了半年私塾。父親十多歲隨他二叔學木工,由于二叔脾氣急躁,方法不多,學了兩年,僅會基本木工技術。
為適應用戶需求,父親克服木工技術面不寬的困難,十分注重學和悟。
20世紀50年代,農(nóng)村結(jié)婚時興打花床,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不等。起初,父親只能做方木;雕花需請人雕,而且雕花師傅價高難請。于是,父親虛心請教,加班加點琢磨,很快掌握了雕花技巧。由于父親吃苦耐勞,刻苦學習,成為洪山、湯家咀、小柏這一片有名的全能木匠師傅。
從做一般家具、農(nóng)具到做園木、箍桶、腳盆等;從做小木到大木,做糧食倉庫、打風車等;從只能做木工到做油漆,尤其是能做國漆,父親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搞技術改造,先后發(fā)明了糧食倉庫窗戶自動開關、自動稱米機,受到糧食部門好評。
父親帶過的徒弟,包括我們幾兄弟,人人都能獨當一面,爾后是大哥又帶了一批學徒。同時父親還傳幫帶了我的堂兄艷南、岳南,表叔宗恩等,為服務當?shù)厝罕姟⒑霌P工匠精神作出了努力。
父母一輩子以勞動為樂趣,生命不息、勞動不止,他如果閑坐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父親的作息時間,早晨剛微亮就起床,春夏秋冬有時晚上加班到十點左右、有時勞作到雞叫。不過,父親閑暇時就手捧文學書籍,如《薛剛反唐》《潑水記》《宋金堂》《薛仁貴征東征西》等認真地看,故事中的人物他講得栩栩如生,我們今天都記得耳熟能詳。
每年春節(jié),號稱過三日年。初三,就下漢口了,表示年過完了。三日年期間,白天清理一些工具準備開年的事,晚上父親把我們召集起來開家庭會,圍坐火爐旁,大家聊一聊單位情況、國家形勢、來年的打算,父親向大家講一講做人做事的得與失,告誡我們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做一個服從領導、團結(jié)同志、努力工作、處事低調(diào)的人。
大年三十晚上,大家都要“守年”,超過晚上十二點。父親開始講故事,母親忙著煮臘膀,豬肚包糯米飯,做夜宵的菜。父親講故事十分投入,津津有味,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故事細節(jié)交代得清清楚楚??梢哉f,我們的童年是伴著父親的故事長大的。人要大度、大氣、大方,要自尊、自重、自強、自愛的優(yōu)秀品德,在我們幼小的心靈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力去了,是有來的?!薄袄鄄凰廊?,只有病得死人?!备赣H經(jīng)常用這些樸素的語言教育引導我們愛勞動不懶惰。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父親的生活方式有規(guī)律,常年有起早床習慣,每天清早邊生火爐燒開水,邊做早餐炒現(xiàn)飯或下面條,邊前屋走到后屋叫我們起床。父親越喊我們,我們越犯困想睡。父親邊喊邊說,“天光不早起,睡也不多時”。待我們起床洗漱畢,一面早餐一面聽父親講解今天的任務。
我1973年下半年到1976年上半年跟父親學木工,做點工中午一般不休息,晚餐也比較晚,一般摸夜路回家。父親經(jīng)常對我們說:端別人的碗,就要服別人管。做一天的活,就要有一天的工作量出來,不能吃別人的冤枉,要對得住“東家”,要講名聲,講口碑。因此,我父親在洪山、湯家咀、小柏幾個公社口碑極好,是出了名的守信用木匠師傅。
記得我隨父親做木工期間,夏天在洪山衛(wèi)生院做桌椅、凳子等辦公用品,做工形式是包工不包料。下午六點多鐘吃晚飯后,還要加班到十點多鐘,那時沒有電扇,更沒有空調(diào),汗流夾背地刨板子、鋸榫、砍原木,劃墨打眼才是比較輕松的活。父親的作息是日未出而作,日落還未休息。
父親沒有節(jié)假日,一輩子閑不住。逢年過節(jié)我們哥哥姐姐回家了,父親帶著我們一起挖菜地,領我們挑大糞,出豬欄糞,并將上一批稍干的豬糞與柴火灰用鋤頭拌勻,然后挑到菜地里,用手撒到菜兜邊,或與蔬菜種子拌在一起點播在整理好的菜地里。
我記得1976年3月參加糧食部門工作后,回家休假是父親帶領我們兄弟勞動的時間,也是我們享受母親做的可口飯菜好時節(jié)。無論葷菜還是小菜特別香、好吃,記憶猶新。我們幾兄弟姐像我母親那樣都會做飯菜,都講衛(wèi)生。洗碗后的廚房、灶臺、鍋碗、抹布收拾得井井有條。從來沒有吃完飯后鍋曬天、碗撒地,廚房一片狼藉的現(xiàn)象。幾十年如一日,我們幾兄弟姐家里養(yǎng)成了習慣,做到當餐事當餐畢,當日事當日畢,不拖拉到下一次。這種理念為我們工作生活起到了很大積極作用。
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父親一生把勞動當幸福的事、當快樂的事。我印象中父親沒有輸過液,住過醫(yī)院,有時有點感冒喝點姜茶,刮一身沙,睡一下就挺過去了。
父母親一輩子勤扒苦做,清清貧貧過日子,一心一意為家族的延續(xù)與發(fā)展操心費神。父母從湖南搬到湖北靠自己,沒有長輩親朋資助情況下,靠著勤勞勤儉過日子,一生做了三次房子:第一次在湖南老家建房,解決了住有所居問題;第二次在湖北湯家,咀建房完成了從湖南到湖北有了棲身之地,告別了不再租房的窘境;第三次在湖北赤壁縣城建房完成了從鄉(xiāng)民到市民,從農(nóng)村到城市的嬗變。
我從記事起,父親穿的衣服是一慣的,衣服材料是普通洋布或棉布的,上身穿的是老式對襟外衣和內(nèi)衣,下身穿的是老式褶折的長褲、短褲,一根布帶系著;腳穿布鞋或膠鞋。沒有穿過系皮帶的西裝褲,沒有穿過皮鞋。
隨著我們兄弟姐成家了,生活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但父母節(jié)儉本色沒有變。父親用餐見飯掉在桌上,會用筷子夾起來吃,黃豆花生米掉在地上,會撿起剝除皮或洗一下吃掉。父親說,我經(jīng)歷了沒飯吃的苦難,看到過餓死人的、吃土觀音脹死人的情景,一粒黃豆、花生米比一粒飯營養(yǎng)多。人是鐵,飯是鋼,人沒吃的餓得慌啊。
父親年輕時,開作坊,當老板,帶團隊,有條不紊。幾十年如一日,家庭內(nèi)外團結(jié)和諧,相處融洽,安全穩(wěn)定。
1953年前,20多歲的父親只身半農(nóng)半工,上半年搞農(nóng)業(yè),下半年出外打工。1953年初來到湖北蒲圻湯家咀街道,經(jīng)大舅牽線認識同為湖南毛田小港落籍湯家咀坡兒李家的周安福叔公,開始隨周叔公做工。
由于父親為人厚道,任勞任怨,做工認真細致負責,得到周叔公的賞識和東家喜愛。十里八鄉(xiāng),一人傳十,十人傳百,說李師傅手藝好、脾氣好,很快父親在湯家咀這一地域木工市場站穩(wěn)了腳。
1954年初,父親敏銳察覺蒲圻東南部地區(qū),上至新店,下至太平口,方圓約200平方公里沒有木工作坊,便與周叔爺、貴仁叔舅商量,在湯家咀街上辦木工作坊,得到了周叔爺、貴仁叔舅的響應,于是他們?nèi)擞扇唤址粨?,貸款300元進材料、租房子......共同管理、共同生產(chǎn)、共同經(jīng)營。
天有不測風云。正當他們雄心勃勃準備大干一場的關鍵時期,1954年6月至8月長江中游沿線連日傾盆大雨,發(fā)生了有水文記載以來的大洪水,那時鐵山咀沒有修江堤和涵閘,長江水倒灌滄湖,把湯家咀街道房屋全部泡在水里,父親合伙開作坊的房子淹至一樓封門,屋內(nèi)一樓的材料、在產(chǎn)品及成品轉(zhuǎn)移到樓上。
見此情景,周叔爺、貴仁叔舅打退堂,不想繼續(xù)辦作坊了。他們認為作坊前景渺茫:不知水到什么時候退,老百姓田也淹了,有些老土坯房倒了,災情嚴重,農(nóng)戶哪有錢來買家具什么的。
父親沉著冷靜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認真分析市場情況。三人商量提出了解決方案,即:對現(xiàn)有材料、在產(chǎn)品及成品進行估價,以估價為基礎價下降10%,虧損三人承擔;款項待產(chǎn)品賣出后支付。周叔爺、貴仁叔舅都不接手,這樣父親懷著忐忑心情承擔起來,與二人簽下合同。
父親這時32歲,接下三個人合伙的木工作坊是要有一定擔當和有風險的。在當時1954年8月長江赤壁沿岸及湯家咀街道一片汪洋情景下,土磚房子岌岌可危,隨時都有坍塌可能,如果在產(chǎn)品及半成品經(jīng)水一泡,就會打了水漂。之前從未當過老板開作坊的父親承擔了這一切。
幸好,天無絕人之路。到了九月份大水漸漸退出街道,滄湖的鮮魚特別的多,人們開始打漁摸蝦,恢復生產(chǎn)、重建家園,家具、農(nóng)具俏銷,修家具、農(nóng)具的絡繹不絕,父親作坊生意興隆,周叔爺、貴仁叔舅返聘過來打工,很快還清二位欠款,還賺了一把。
父親一輩子從事?lián)磹鄣哪竟な炙嚕?0歲出頭當老板,跨越了自然經(jīng)濟、計劃經(jīng)濟、有計劃的商品經(jīng)濟、市場經(jīng)濟不同歷史時期,十分注重融洽團隊關系、協(xié)調(diào)外部關系。我印象較深的是,在一些工程參與中,感受到父親當老板善于計劃引領,善于明確任務,善于分工負責,善于把團隊凝聚在一起,合理分配,按勞取酬。父親當老板,本著先說斷、后不亂、親兄弟、明算賬的理念,適當抽一點誤工補助、協(xié)調(diào)關系費。所以父親團隊人員幾十年不變,從未為分工分配紅過臉,大家都口服心服。
我的父親之所以在湯家咀、小柏、洪山、赤壁這片區(qū)域做木工有技術、有名氣、人緣好,主要是因為善于協(xié)調(diào)關系,常懷感恩之心。
街坊鄰居家里修個小犁小耙,做條沖擔扁擔,做個鋤頭把,父親是不要錢的;單位上的負責同志做張飯桌、凳子,碗柜,做個火棚架,飯曾,家里用的小梯子,是不要錢的。有的也送瓶把酒,盒把煙給父親。這樣禮尚往來,鄰里關系、與單位關系都很好,人脈資源廣,信息也暢通。父母親善于待人接物、融洽方方面面關系,既為我們工作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我們在禮尚往來、人情世故、做人做事方面作出了示范。
我的母親聰慧賢達,招待客人熱情,雖然我們家房子的地面是土的,廁所是茅坑,但收拾得井井有條,我們小時候穿的衣服雖有補丁,但穿得干凈得體。
我的母親特別會做茶飯。我們家的花椒茶,母親下廚做的豬肉元子湯、豬肝湯、紫蘇煎魚又香又可口,還有撲水壇、仰水壇的酸菜、酸紫蘇豆角、腐乳、酒糟臘魚、用稻草裹著的臘肉、臘豬肝、臘口條、臘豬耳朵、豬拱咀做出來,又下酒又下飯,客人十分喜歡。
召開家庭會,是我們家協(xié)調(diào)家庭成員之間關系,朝著健康軌道運行的一大法寶。我們是個大家庭,我小的時候,家里還是比較困難的,上有老下有?。欢甯冈诤显狸柪霞?,家在農(nóng)村,比較困難,父親也要接濟一下。1966年后,大哥二哥相繼成家,花費了一定積累。兄嫂們之間性格上有差異、認識上不一致,經(jīng)濟上不寬裕,父親追求的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觀念影響,家庭內(nèi)部或多或少有些認識不一致、意見不統(tǒng)一。每當這時,父親便利用兄嫂都在家的時候,把大家都召集起來,主持召開家庭成員會,大家發(fā)表意見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有時急躁的成員會插嘴搶話,父親會及時制止,要求讓發(fā)言的人先講完,一個一個地講,心平氣和地講,不爭對錯,求同存異,最后父親征求大家意見后,講清道理,統(tǒng)一思想,形成共識,作出決定。
父親這種家庭會形式,尤其是不搶話,不打斷別人講話,讓別人講完再講,求同存異的方法,使我幼小心靈產(chǎn)生刻骨銘心記憶,一輩子受用。
父親只有兩兄弟,很小的時候母親去世,我的祖父續(xù)弦一位去世后,再續(xù)了一位繼祖母。父親主動擔責盡孝,不僅供應祖父、繼祖母生活費,還給在老家照顧祖父母的二叔辛勞費。從我懂事時記得,每年按季度從郵局匯款,春節(jié)加寄。其實我們家也困難,但父親總是顧全大局、講兄弟情誼,兄弟只有今生,沒有來世,孝順長輩不斤斤計較,能力強的多擔些,條件差的少負擔些。祖父母和我父親相繼去世后,我們兄弟秉承父輩教導,基本每年回湖南老家看望叔父、叔母,送錢送物,直到二位老人去世。
我的外祖母膝下有二子一女,但命運多舛,外祖父去世早,二舅20多歲時在淪湖湖中船上被日本人開槍射擊身亡,大舅在40歲因沒飯吃加之有病離世。外祖母從他56歲開始,直到83歲去世,一直隨我們一起生活。父母親對我們的外祖母是不離不棄,十分關心。
父母孝順長輩的行為深深影響我們。記得我只有六歲時,父母親為緩解生活壓力,父親主持召開家庭會,確定大哥大嫂先負擔我的生活,我隨大哥大嫂一起吃飯。大哥大嫂也很孝順,樂意接受父母的安排,那時20多歲的大哥大嫂體現(xiàn)出長哥長嫂當?shù)锏娘L范。
現(xiàn)在家和萬事興、百善孝為先的理念,在我們家已得到傳承。
“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身穩(wěn)嘴穩(wěn),處處安穩(wěn)”,“吃在苦中苦,方為人中人”,這是父母親對我們做人做事的淳淳教導,已經(jīng)融入到我們血脈之中。
由于過去受“讀書無用論”影響,我們兄弟姐書都讀得不多,主要在實踐中學和悟,取得了一定成效。父親帶著老花眼鏡看書的情景,一直鐫刻在我腦海里。參加工作后,我一直把學習當作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生活方式,一種習慣,讀書寫字,讓我身心感到愉悅和快樂,所以,我把我的書房取名為“悅書堂”。近幾年,先后主持編寫過三本書,取得了湖北省書協(xié)會會員。
我們兄弟姐在家服從長輩的吩咐,不找借口,不講理由,認真工作。在單位服從組織安排,少說話,多做事。善于謀事,積極干事,努力成事。
我們兄弟姐及其下一代,沒有一人游手好閑,好吃懶做,偷雞摸狗的壞習慣。在家里身子閑不住,在單位腦子閑不住。不論在那個崗位工作,都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專一行,成一行。少抱怨、少后悔、少指責,熱愛工作,做到有作為就有位置,有作為就有味道。
父母親常常講,做清潔衛(wèi)生,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無論做木工期間,還是在單位工作了,堅持做到當日事當日了,當件事當件畢。這些教導成了我們多年來的自覺行動。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讓人非我弱。”我們小時候有時在外被別人欺負,喊我們?yōu)椤鞍土昀小?,與別人爭吵,回到家里,父母總是要我們讓別人,并告訴我們確實是巴陵岳陽人。就是別人罵了打了也算了,不要計較,也從不找對方講什么理。這樣培養(yǎng)我們不在外惹麻煩、怕惹麻煩,因為如果惹了事那該自己承受,甚至挨父母打罵。父母往常教導我們在外遇到不公,有話要好好說,有理不在聲高。
父母親經(jīng)常反復叮囑我們:“毒人的藥不能吃,犯法的事不能做?!薄白鋈耍械谜?,坐得穩(wěn),尊規(guī)守矩才行得遠?!边@些教導成為我們做人的底線。我們從父母親遷徙到湖北后,這個大家庭已有第四代了,共70余人,人人遵紀守法,安份守紀過日子,在各自崗位上為社會作貢獻。
今天,我們回憶父親母親的這些點滴,就是要學習他們的優(yōu)良品德,學習他們構建家庭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為傳承優(yōu)良的家庭家教家風,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添磚加瓦!
(注:李華南、何群蓮、李三冬、李小林、李元林口述,李滿林執(zhí)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