咼月
非小細胞肺癌約占肺癌的75%~80%, 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發(fā)展為中晚期?;煶蔀橹型砥诜切〖毎伟┑难娱L生存期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中NP化療是臨床公認的化療方案, 但5年生存率仍低于10%[1]。血管內皮抑制素能夠多靶點抑制血管生成, 抑制內皮細胞遷移, 且能誘導內皮細胞凋亡, 同時還能夠影響腫瘤細胞表面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及蛋白水解酶的活性, 致使腫瘤休眠或退縮, 且而不產生耐藥。2010年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中國版)推薦恩度聯(lián)合全身化療作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方案[2]。本研究旨在觀察恩度聯(lián)合NP化療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療效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0月接診的90例符合入組標準的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病例資料, 均符合ⅢB期或Ⅳ期的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標準,生存期>6個月, 排除存在第二原發(fā)腫瘤及臨床資料不全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5例。觀察組中男32例, 女13例;年齡38~70歲, 平均年齡(56±8)歲;腺癌26例, 鱗癌19例;分期為ⅢB期27例, Ⅳ期18例。對照組中男30例, 女15例;年齡40~70歲, 平均年齡(58±6)歲;腺癌25例, 鱗癌20例;分期為ⅢB期25例, Ⅳ期2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純進行NP化療方案治療, 即靜脈滴注長春瑞濱25 mg/m2, 第1、5天給藥;順鉑, 75 mg/m2, 第1天給藥, 21 d為1周期, 化療2~4個周期。觀察組給予恩度聯(lián)合NP化療治療, 恩度于化療前1 d使用, 連續(xù)給藥14 d,間歇7 d重復。
1.3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①治療結束后評判近期臨床療效, 采用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RECIST)進行評定, 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wěn)定(SD)、疾病進展(PD),統(tǒng)計總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 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shù)×100%, 疾病控制率=(CR+PR+SD)/總例數(shù)×100%。②治療前后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外周靜脈血T細胞亞群變化情況,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LISA)法檢測血清VEGF水平。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40.00%和疾病控制率82.22%均高于對照組的17.78%、6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T細胞亞群及VEGF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VEGF、CD3+較治療前明顯下降, 對照組VEGF、CD3+、CD4+、CD4/CD8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VEGF明顯低于對照組,CD3+、CD4+、CD4/CD8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
表2 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T細胞亞群及VEGF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T細胞亞群及VEGF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VEGF(ng/L) CD3+(%) CD4+(%) CD8+(%) CD4/CD8觀察組 45 治療前 533.7±98.2 59.2±14.6 38.6±6.5 22.2±10.0 1.74±0.28治療后 247.2±66.4ab 51.5±11.2ab 36.1±6.7b 21.1±6.7 1.71±0.30b對照組 45 治療前 513.8±104.5 58.9±14.9 38.5±7.8 22.0±9.8 1.75±0.26治療后 477.3±100.5a 42.7±11.4a 31.7±8.5a 21.8±7.6 1.40±0.22a
腫瘤的發(fā)生、轉移及預后與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密切相關,細胞免疫是機體抗腫瘤免疫的主要類型, T淋巴細胞在機體發(fā)揮細胞免疫中起著重要作用, 包括CD3+ 、CD4+和CD8+,CD4+T細胞在抗腫瘤中起正面積極作用, 對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的功能起正調節(jié)作用, 可分泌促進效應細胞的抗腫瘤作用成分, 如白細胞介素(IL)-2、腫瘤壞死因子-α(TNF-a),CD8+T細胞對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的功能起負調節(jié)作用,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 起著免疫抑制作用, 主要通過分泌IL-4、IL-10、IL-13起作用。CD4+和CD8+比值恒定是維持機體細胞免疫的平衡的關鍵, 當CD4+/CD8的比值下降,提示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免疫殺傷腫瘤作用降低, 機體不能識別和殺傷基因突變的腫瘤細胞。研究[3]表明, 中晚期腫瘤患者CD3+、CD4+數(shù)量均少于健康人, CD8+水平高于健康人, 臨床分期與T細胞亞群異常關系密切, Ⅰ、Ⅱ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T細胞亞群與健康人無明顯差異, 但Ⅲ、Ⅳ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T細胞亞群與健康人差異明顯, 因而, T細胞及其亞群功能的抑制與臨床分期進展呈正相關, 即免疫功能進行性降低, 影響腫瘤的發(fā)展和預后。
全身化療雖能直接殺傷腫瘤細胞, 但還能殺傷增殖活躍的淋巴系統(tǒng)細胞, 進一步損傷患者免疫功能[4-7]。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對照組治療后CD3+、CD4+、CD4/CD8較治療前明顯下降, 表明化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對人體有力的各種功能細胞造成破壞, 尤其是對造血細胞及消化道內的胃腸粘膜上皮細胞殺傷明顯, 因而, 殺傷腫瘤細胞及保護機體免疫功能在中晚期腫瘤患者在進行化療時, 具有同等重要意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再給予恩度, 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后CD3+、CD4+、CD4/CD8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恩度聯(lián)合化療較單純化療對患者免疫功能抑制低, 表明恩度可間接提高了患者免疫功能。恩度是一種是一種新型人血管內皮抑素, 通過作用于腫瘤血管內皮細胞, 抑制內皮細胞遷移, 引起細胞周期停滯, 誘導內皮細胞凋亡,起到餓死腫瘤細胞的作用。研究結果顯示, 對照組治療后VEGF較治療前明顯下降, 但觀察組治療后VEGF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明恩度能夠有效抑制腫瘤血管生成, 與化療聯(lián)合可起到協(xié)同作用, 提高臨床療效, 其作用機制可能為恩度能夠抑制新生血管生成, 影響新生血管生成的分子信號通路, 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 同時能夠使腫瘤組織中雜亂迂曲的血管趨于正?;? 促進化療藥物進入腫瘤細胞內[8]。
綜上所述, 恩度聯(lián)合NP化療方案是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理想方法, 恩度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生長, 改善和穩(wěn)定患者病情, 增強患者免疫功能, 協(xié)同提高NP化療的近期療效, 降低疾病復發(fā), 減輕NP化療的免疫抑制。
[1]孫燕, 周際昌.臨床腫瘤內科手冊.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 2003:591-595.
[2] 周彩存.NCCN 2008年非小細胞肺癌臨床實踐指南更新.腫瘤,2008, 28(3):183-186.
[3]張啟科, 李元宏, 王麗萍, 等.T細胞亞群測定在胃癌中的臨床意義.腫瘤基礎與臨床, 2003, 16(4):299-300.
[4]王慶楓, 韓喜琴, 陳玉玲, 等.肺結核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及臨床意義.北京醫(yī)學, 2013, 35(12):14-16.
[5]王展梅, 曹芳麗, 曲琳莉, 等.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在胃癌病情監(jiān)測及預后評價中的意義.癌癥進展, 2016, 14(4):369-371.
[6]王玉亮, 陳凜.胃癌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的臨床意義.醫(yī)藥論壇雜志 , 2007, 28(13):4-5.
[7]劉少平, 錢文軍, 茅衛(wèi)東.恩度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VEGF和bFGF的影響.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3, 48(1):144-146.
[8]劉少平, 許晨, 茅衛(wèi)東.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聯(lián)合TP方案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1,15(2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