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宏
[摘要] 目的 探究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周圍型肺癌的效果。方法 方便選擇2014年3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68例周圍型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施術差異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術式治療,觀察組給予全胸腔鏡肺葉切除治療,比價兩組治療效果與圍手術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出血量(153.8±16.5)mL、引流時間(51.1±9.0)h、VAS疼痛評分(6.1±1.1)分和住院時間(11.5±1.7)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治療顯效25例,治療總有效率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69.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周圍型肺癌效果顯著,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疼痛時間短,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全胸腔鏡肺葉切除;周圍型肺癌;效果;疼痛
[中圖分類號] R72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1(c)-0086-03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otal thoracoscopic lobectomy for peripheral lung cancer. Methods 68 case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 from March 2014 to March 2017 in the hospital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al difference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surgery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full vats lobectomy treatment, treatment effect and perioperative condition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blood loss (153.8±16.5)mL, drainage time (51.1±9.0)h, VAS pain score (6.1±1.1)points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11.5±1.7)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1), the observation group treatment of 25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0%,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69.7%(P<0.01),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Full thoracoscopic lobectomy i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 It has small trauma to patients, quick recovery and short pain time, which is worth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Full thoracoscopic lobectomy; Peripheral lung cancer; Effect; Pain
電視胸腔鏡(VATS)是胸外科用于治療各類疾病的常用手段,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VATS已經成為了胸外科醫(yī)師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在肺癌的治療中也成為了常用手段。誘因之一[1]。臨床對于肺癌的治療,從既往小切口輔助下肺葉切除術發(fā)展至目前的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聯(lián)合淋巴清掃術,這也證實了VATS正在走向成熟[2]。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聯(lián)是目前治療肺癌的一種新型術式,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同時對患者造成的疼痛小,康復時間快,成為了目前眾多手術中最受醫(yī)生和患者青睞的術式[3]。該院對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8例周圍型肺癌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效果可靠,現(xiàn)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68例周圍型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施術差異將其分為對照組33例、觀察組35例。對照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50~76歲,平均(63.2±2.2)歲;其中6例癌灶在左肺下葉,7例癌灶在左肺上葉,9例癌灶在右肺上葉,11例癌灶在右肺下葉。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53~75歲,平均(63.0±2.4)歲;其中6例癌灶在左肺下葉,8例癌灶在左肺上葉,10例癌灶在右肺上葉,11例癌灶在右肺下葉。兩組患者在性別比、年齡、病灶部位比較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tǒng)開胸手術,取平臥位,行氣管插管和全麻,在患者胸部作一長為10~15 cm的切口,并對其進行鈍性分離肌肉與皮下組織,找到病灶后根據(jù)大小對肺葉進行部分切除或全部切除,待手術結束后,對出血點進行徹底止血,清點紗布和器械,關胸縫合。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給予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和全麻,選擇第7或8肋骨部位作一長為1.5 cm的切口,并將胸腔鏡通過該切口置入其中,在全屏電視的直視下,對患者的病灶和周圍組織進行探查,然后將病灶向肺部韌帶進行游離,直到病灶靠近肺部韌帶后用肺切割縫合器對癌變組織和周圍1 cm的組織全部切除,再對出血部位進行止血,清點紗布和器械,關胸縫合。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shù)、引流時間、VAS疼痛評分和住院時間,其中VAS評分從0~1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疼痛越明顯[4]。評價兩組手術治療效果,顯效:患者術后癥狀明顯改善,病灶縮小60%及以上,術后6個月內病灶并未發(fā)生轉移;有效:患者術后癥狀有效改善,病灶縮小20%~60%,術后3個月內病灶并未發(fā)生轉移;無效:患者術后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病灶縮小20%及以下;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100.0%[5]。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和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出血量、引流時間、VAS疼痛評分和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3 討論
肺癌是目前最高的一種癌癥,該病具有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特點?,F(xiàn)階段研究發(fā)現(xiàn)[6],肺癌分為中央型肺癌與周圍型肺癌,且周圍型肺癌的發(fā)病率略高于中央型肺癌,主要通過手術進行治療。肺葉切除聯(lián)合系統(tǒng)淋巴結清掃術時目前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方式,傳統(tǒng)的肺癌切除術,主要是在患者的胸腔切開15 cm的切口,并撐開肋骨后進行切除,該方式雖然能最大限度的暴露手術視野,但由于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大,損傷大,術后疼痛顯著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因上述不足造成的手術死亡率為2%~3%,并發(fā)癥率為30%[7]。全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只需要在患者的胸腔進行3個小切口作為手術器械的入路,如此能有效減少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同時促進了術后康復。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全胸腔鏡肺葉切除對肺葉良性病變的切除效果更佳,而對于直徑不超過5 cm、周圍型、無淋巴結鈣化的早期肺癌也更適宜[8]。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也獲得了明顯的進步,對于手術治療病灶超過5 cm的復合肺葉等復雜性肺癌已經成為可能。
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只需要作一長為3~5 cm的小切口,作為機械操作的通道和標本取出的通道,手術自始至終都在胸腔鏡的監(jiān)視下對患者進行操作,同時無需將肋骨撐開,也不需要切開大塊肌肉,最大程度的減少了患者的疼痛,更符合微創(chuàng)的特征[9]。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能有效降低對手術者的操作技術要求,術中能利用電視胸腔鏡的照明系統(tǒng)對周圍臟器進行仔細的探查,降低手術風險。韓旭等[10]研究指出,VATS術式并發(fā)癥率以4%略低于TOS術式的并發(fā)癥率6%,但兩種術式引發(fā)的并發(fā)癥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在對患者的3年隨訪中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在第一年和第三年的復發(fā)率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且觀察組1年的生存率可達到90%以上,3年生存率可達到70%以上,預后效果優(yōu)于TOS組,這與該次的研究結果一致。該次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手術出血量(153.8±16.5)mL、引流時間(51.1±9.0)h、VAS疼痛評分(6.1±1.1)分和住院時間(11.5±1.7)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同時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對淋巴結的清掃數(shù)與開胸手術無異。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以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69.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周圍型肺癌效果顯著,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疼痛時間短,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皓,裴志杰.全電視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與開胸手術治療周圍型肺癌療效比較的Meta分析[J].疑難病雜志,2015, 15(12):1288-1295.
[2] 羅湘玉,杜春玲,黃平,等.大株紅景天注射液防治周圍型肺癌肺葉切除術后疲勞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6,13(26):144-147.
[3] 劉懿,趙洪林,劉京豪,等.胸腔鏡早期周圍型肺癌根治術對患者術后炎性反應狀態(tài)的影響[J].中國肺癌雜志,2014,26(10):730-733.
[4] 鄔海,嚴進錦,韓斌德,等.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肺葉切除術治療Ⅰ/Ⅱ期周圍型肺癌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 17(25):46-48,51.
[5] 孫振卿,郭強,米琨,等.胸腔鏡早期周圍型肺癌根治術對患者療效及術后炎性反應狀態(tài)的影響觀察[J].飲食保健,2017,4(11):11-12.
[6] 黃麟,鄭斌,陳椿,等.單孔電視輔助胸腔鏡下肺葉切除118例分析[J].中華胸部外科電子雜志,2015,2(2):110-113.
[7] 楊天寶.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在治療周圍型肺癌患者中的應用[J].中外醫(yī)療,2016,35(34):13-15.
[8] 周斌,劉傳彬,王家富,等.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與三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周圍型肺癌效果觀察[J].臨床誤診誤治,2017,30(8):94-97.
[9] 強小鵬,孫健勇,朱喜明,等.單向式胸腔鏡肺葉、全肺切除及淋巴結清掃手術體會[J].腫瘤學雜志,2016,22(6):521-522.
[10] 韓旭,崔進才,戴新龍,等.全胸腔鏡下肺葉切手術治療肺部疾病16例體會[J].醫(yī)藥前沿,2016,6(8):104-105.
(收稿日期: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