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飛
前一陣子回老家看大舅,赫然發(fā)現他的房子外墻上釘著一塊“扶貧戶”的牌子,上面寫了他的名字和扶助人的名字,看了之后很讓我感慨。
大舅家的生活確實不富裕,日子過得緊巴巴,見他成為扶貧對象,獲得政府一些微薄的幫助,當然為他高興。
但我深深意識到,他這個“貧”是扶不起來的。為什么呢?
很多人認為,貧窮是一種物質窘迫、財務不自由的窘境,卻沒有意識到貧窮真正的意思是放棄和認命。因為有貧窮催逼著,要急于應對眼下的一切,他的路永遠是眼前三步遠,如何徹底改變這種境況,他沒有想法、沒有思路,當然更沒有雄心和愿望。而那個扶助人,給不了他這樣的幫助。
扶貧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的對象并不是貧窮,而是那一顆顆被貧窮摧折得變得逆來順受、麻木無感的心靈。
在農村,扶貧工作最大的難題就是做貧困戶的思想工作。老家一個中學老師被縣里抽調去當扶貧志愿者,到了貧困戶家里,貧困戶態(tài)度很冷,對他說:“你一個月能賺幾個錢,還來幫我扶貧,笑話!”讓這個老師窘得差點下不了臺。這句話雖然刺耳,但也道破一個真相:貧困戶需要真正有能力的人來幫助他們,那些帶著上面委派任務的扶貧工作人員,對他們來說沒有什么用處!
孔子說:君子可以用情懷和理想來說服,但是普通人只能用利益去引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扶貧工作人員必須首先是一個社會心理學家,他們應該沉入鄉(xiāng)村,深深體驗這種農民心態(tài),才能找到通向貧困戶心里大門的鑰匙。
農民是中國最實際的群體,再偉大的情懷、美好的前景,都不及眼前能掙到的現錢能夠激勵他們。能夠改變鄉(xiāng)村貧窮面貌的最直接的力量,不在于心系民間疾苦的政府,不在于樂善好施的慈善企業(yè),不在于公而忘私的志愿者,而在于那些在鄉(xiāng)間投資致富的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農民其實也是中國最聰明的群體。當某事可以當一門賺錢的生意來做,不懂英語他們會去自學,不懂電腦編程他們會到處去請教,不懂經營管理他們也很快無師自通。以我們縣為例,曾經縣里和鄉(xiāng)鎮(zhèn)絞盡腦汁地想讓農民富起來,職業(yè)培訓、農業(yè)貸款等手段都用了,但是都不好使。當某個村子的一戶農民建起養(yǎng)雞場,第二年就賺了不少錢,這個故事傳開后,很多家庭借貸投資,很快,全縣各地養(yǎng)雞場林立,一下子竟然蔚然成風,很多人在這里面嘗到了掙錢的甜頭。而在此之前,這些人中很多人連基本的畜禽養(yǎng)殖概念都沒有。
在我離鄉(xiāng)上大學之前,我是一個農民;如今我依然和農村老家保持緊密的血肉聯(lián)系,我的靈魂深處依然是一個農民。我深知農民最大的心愿和光榮,那就是有一技之長,不靠親友單憑著自己的能力掙錢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夸耀四方。農民在求富的過程中,最需要的不是給點救濟,而是遇到貴人指條明路。
這是我們目前扶貧工作中最大的問題,也是最值得努力的方向。那些身負使命、情懷滿滿、對桑梓和父老飽含深情的扶貧工作者,真的應該放下情懷,先把自己打造為致富榜樣,變成別人艷羨追逐的對象,他們的扶貧之路,才真正走上了坦途。
(摘自《證券時報》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