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田剛司(日本)
中國的年輕同事在工作之余常常會和我討論關于工作的種種困惑。比如,進大公司好還是小公司好,怎么處理跟領導的關系,是該繼續(xù)朝九晚五還是干脆自己創(chuàng)業(yè)。
日本最近一項引起熱議的調研,或許可以給中國年輕人很好的啟示。
不久前,東京大學社會研究所聯合日本放送協(xié)會(NHK)針對上班族進行了一項關于“工作”的深度調研。研究主要圍繞工作的四個方面展開:時間長短、收入情況、人際關系與“壓抑度”、生產效率。
研究者對數百家企業(yè)的數十萬名員工進行了行為跟蹤和問卷調查,細致到每天上班開了幾次會、發(fā)了幾封郵件、打了幾次電話、喝了幾杯咖啡、跟領導同事談了幾次話,都一字不漏地記錄下來。
他們?yōu)榇藢iT開發(fā)了一臺名為“AI宏君”的機器人幫助調查,收集到的數據直接連接到云平臺進行后期的大數據分析。
經過幾個月的調查,他們發(fā)現了很多與常識相悖的關于“工作”的真相。
比如,一般人都認為,在大公司上班工作穩(wěn)定收入高,是讓人羨慕的職業(yè)選擇。但調查表明,很多大企業(yè)的中高層員工對“人際關系壓抑”、長時間加班、工作效率不高有強烈的不滿感,而來自中小企業(yè)收入相對較低的職員中,反而有多達25.2%的人表示對工作“很滿意”。
一位大企業(yè)的管理層員工如此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每天的上班時間里,開會占了三分之一,寫郵件匯報工作又占了三分之一,剩下的時間也還是試圖按領導的意圖去做方案。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如果還是通不過,只能繼續(xù)想,甚至假裝加班,直到領導滿意為止?!?/p>
而中小企業(yè)的不少員工,由于工作靈活性相對較高,幸福感也更高。
一家中小型企業(yè)的女性職員說,公司業(yè)務繁忙時她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但她有充分的自由度——如果連續(xù)兩天工作超過10小時,接下來的兩天她就會把工作時間調整到6小時左右,等身體狀態(tài)恢復到最佳時再精神抖擻地去上班。她的收入并不高,但對工作“十分滿意”。
調查還發(fā)現,疲勞感和“過勞死”其實跟工作強度沒有多少關系,卻與人的心情密切相關。
日語里有個詞叫“pawahara”,意思是工作場所的“霸凌”,指上級對下級的排擠和欺凌,這是不少人抑郁、猝死和自殺的真正原因。
日本國會目前正在制訂“限制勞動時間”的法律,以緩解工作中過勞導致的生理心理疾病。但這份調查指出,限制勞動時間只是“治標”,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工作場所幸福感的關鍵,則在于充分的激勵。不管企業(yè)歷史有多輝煌,規(guī)模有多龐大,如果員工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其幸福感一定不會太強,效率也不會太高。
關田剛司
廣告業(yè)高管,現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