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冰舟 李怡璇
(四川旅游學院 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而植物作為其中的重要部分被廣泛應用于城市綠化、園林造景之中,發(fā)揮著鞏固水土、凈化空氣和美化作用。隨著種植技術的提高,園林植物種類增加,也使一些珍稀植物得以保護和人工培育。但是對于自然界中更為原始和稀有的植物,普通民眾包括兒童的了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希望通過繪本圖文結合的形式將稀有植物的面紗揭開,使其在大眾眼中不再神秘,從而達到推廣認知、寓教于樂、保護生態(tài)的多重目的。
首先在繪本題材上我們選擇四川地區(qū)的珍稀植物,原因如下:現(xiàn)有許多植物繪本選擇的植物主要以觀賞類植物為主,地域特征不明顯。選擇四川地區(qū)珍稀植物是為了從內(nèi)容上和市面已有的植物繪本區(qū)分,四川地區(qū)珍稀瀕危植物有一百零五種,分布居全國前列,在我國第一批保護植物中,四川擁有76種,其中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有4種:珙桐、桫欏、銀杉、水杉,占一半比例。立足四川地區(qū)可以突出“珍稀”、“地域特色”兩個關鍵詞,強調獨特性。
結合市場調查與繪本形式的具體分析:
繪本是繪畫出來的書本,可以兼顧圖片和文字,能將讓大眾容易覺得枯燥的科教變得輕松活潑,在娛樂閱讀中獲得新知。它將大篇幅的文字濃縮進圖案和少量文字描述之中,省去了費勁解讀文字的時間,增加了大眾思考、主動學習的興趣。
按不同年齡層來分析,首先繪本形式的科普對小孩來講是全方位的教育,包括藝術感受、文字組織、沉靜心靈,能培養(yǎng)小孩的閱讀興趣,具體來講有三點:
第一,兒童普遍存在注意力不夠集中、識字程度尚淺的問題,卻對彩色圖案、卡通形象抱有興趣,所以適宜兒童閱讀的書籍往往都有圖片為主、文字為輔、頁碼不多、字號較大等特點,在讓兒童集中精神閱讀的同時獲得知識。
第二,兒童也有著屬于小孩子單純無暇的浪漫,有著專屬他們年齡層的童話世界,而植物繪本中會包含許多童話世界的要素,如小動物、斑斕色彩、浪漫傳說等,這對于開發(fā)兒童的想象力有著推動作用。
第三,兒童時期是一個非常喜歡模仿、非常有創(chuàng)造意愿的階段,所以易出現(xiàn)活潑好動的情況,閱讀繪本書籍是是一件十分令他們沉迷的過程,用安靜閱讀獲取知識來替代浪費時間好動好玩,對于兒童的心靈成長和人格培養(yǎng)具有積極意義。兒童時期的繪本也相應的具有主打親子睡前互動,創(chuàng)作風格迎合兒童的偏好的特點,如《冬眠旅館》就是用童話風格講述了動物間的溫暖互動,深受兒童喜愛。
其次對青少年而言,這一時期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的階段,他們不再受早教繪本的吸引,轉而將目光投向更具思想深度、創(chuàng)作技巧的繪本,并開始主動思考、辯證、挖掘其中的內(nèi)涵。以《熱氣球的日記》為例,這部作品通過主人公研制熱氣球這條主線,將熱氣球的科學知識和人物感情的變化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十分吸引青少年的目光。
經(jīng)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在市面上明顯缺少珍稀植物科普繪本。國內(nèi)主流網(wǎng)購平臺上搜索“植物科普繪本”關鍵詞的搜索結果主要分為:兒童學前教育類,例如《種子的旅行》、《根的秘密》、《植物的奧秘》等,重點在于“辨認”上面,且多為學齡前兒童讀物,主打親子互動;認知圖鑒類,例如《中國野花圖鑒》、《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野菜圖鑒》等,其特點在于以圖片為主、輔以較多文字注解,有利于人們快速學習認知植物;針對植物特定方面類,例如《怎樣觀察一棵樹》、《蘑菇博物館》,前者立足于對“樹”的認知進行科普教育,后者全篇都是對蘑菇類的鑒定和科普。外國植物科學作品類,例如《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植物學指南》、《通用博物學圖典》、《花朵的秘密生命》等,具有一定外國地域特色,創(chuàng)作風格獨樹一幟。進一步尋找針對四川省內(nèi)珍稀植物科普的繪本時我們發(fā)現(xiàn)十分稀缺,側面說明市場空缺明顯,需要填補。
繪本創(chuàng)作的實踐運用:
在內(nèi)容上,我們根據(jù)四川地區(qū)珍稀植物保護等級選取了珙桐、桫欏、銀杉、水杉四種植物。由于要滿足“基礎科普”、“趣味性”、“面向多年齡層”、“創(chuàng)新性”這幾個要求,我們從兩個方面入手繪本內(nèi)容:基礎知識科普和民間傳說講述。基礎知識科普滿足的是人們對植物了解的求知欲,同時避免因為內(nèi)容太過專業(yè)性、科研性導致大眾難以理解的問題;民間傳說講述主要是為了抓住大眾的興趣所在,古往今來傳說故事總是有著特別的魅力,披著神秘的面紗令人忍不住多去了解多去傾聽,在基礎科普中融入珍稀植物本身具備的民間傳說能更好的吸引大眾的眼球,做到寓教于樂。
下面以珙桐的民間傳說為例,擬寫劇本的大致思路如下:
首先,作出故事梗概:很久以前有位“白鴿公主”,不愛珠寶愛射獵。在打獵時不幸被惡蛇纏身,性命攸關之際出現(xiàn)了一位名為“珙桐”的青年男子用刀將惡蛇斬斷,公主很感動,兩人繼而相愛。不料國王不同意兩人的姻緣,設計將珙桐害死,公主悲痛不已,在珙桐遇難的地方哭到淚珠成血,突然雷雨交加,地上竟然長出了參天大樹,公主抱著樹,樹上長出了無數(shù)可愛的白花,宛若鴿子,這就是后來人們口中的珙桐樹。
其次,確定故事結構,構成開始、高潮、結尾三個基礎部分,開始部分是公主進山打獵,第一個高潮是惡蛇出現(xiàn)纏住公主,“珙桐”的男青年出現(xiàn)并殺死惡蛇。第二個高潮是公主在珙桐遇難的地方,天空電閃雷鳴為這層悲憤渲染了更濃烈的情緒。這兩個部分的情緒變化最為激烈,應該著重刻畫,加深矛盾。結尾部分是電閃雷鳴后珙桐身隕之處長出美麗純潔的樹木。梳理故事結構后會明顯發(fā)現(xiàn)故事張弛所在,發(fā)現(xiàn)哪些部分能帶動讀者緊張的情緒,應該著重刻畫,哪些部分可以令讀者松口氣并感受到美好寧靜,應該溫柔講述。一番風雨之后在最安寧的結尾點出珙桐樹,黯淡無光的天色與純潔雪白的珙桐產(chǎn)生對比,能讓讀者感受到這個美麗的植物身上所具備的溫和氣息,產(chǎn)生自己的理解,加深記憶,進而對該植物做出科學研究等的普及。
在技法上,我們選擇水彩和電腦相結合的方式。植物的概念本身具備清新、活潑、綠色等元素,因此我們的創(chuàng)作形式是在繪本的基礎之上有所創(chuàng)新的,即分鏡頭風格更加靈活可控、色彩搭配上偏向題材特色更為清新,這相比傳統(tǒng)繪本來說更能吸引年輕人的目光,是值得嘗試的想法。
考慮到匹配四川本土特色,繪本中人物的要具備鮮明特色。這里也以珙桐為例:珙桐在四川東部巫山分布較多,那么在設計公主和男青年的形象時,就可以強調川東人大眼圓臉的特征。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則考慮通過人物矛盾關系來側面體現(xiàn),簡單來說就是對比表現(xiàn),如國王的強硬蠻橫和公主的善良心慈就可以刻畫出公主如珙桐樹上的花朵一樣純潔無暇的內(nèi)心。
四川地區(qū)面積廣闊、自然資源豐富、歷史人物底蘊深厚的,珍稀植物這一部分的知識尚且沒有得到大力宣傳,大眾對其的認知也有限,我們要搭造科普的橋梁來讓大眾看見我們擁有的寶藏。信息時代知識傳播的媒介日新月異,把握時代的潮流也是搭建橋梁的必備功課,采用繪本形式正是順應了這股潮流,為科普植物的方式帶來一種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