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宇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美術館公共美育走入高校美術教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美術館有兩大功能,一是以國家名義實現(xiàn)公共典藏,二是服務公共美育,啟發(fā)民智,提高人民素質。
2007年,陳丹青在今日美術館演講了名為“美術館面面觀”,他提出:“美術館不是掛幾幅畫、擺幾件文物的,也不完全是舉辦展覽的地方,美術館重要的是它在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中活生生的作用。美術館,是一本巨大的活的百科全書,它的對象不僅僅是藝術家,而是所有的人?!币虼耍佬g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它所具有的教育推廣、公共美育、社會美育的意義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藝術的熏陶。
普通高校美術新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教學內容應密切聯(lián)系實際生活并讓學生親身體驗和實踐,美術教育者應切實改進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并寓教于樂”如何建立學校與美術館的聯(lián)系,利用好美術館的公共美育資源,在學校藝術課堂教學以外,讓大學生走入美術館,建構符合學生需求的美育活動,通過美術館公共美育,幫助學生欣賞藝術、讀懂藝術,提高審美,成為了各地美術館正在探究公共美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如何有效利用博物館、美術館資源”的主題,就美術場館學習的設計與實施,學校、教師、美術館如何多方協(xié)作等問題作進一步探討。
美術館作為美育功能的重要場所,擁有收藏保存、陳列展示、學術研究、對外交流和普及教育等多項資源。在高校美術教學的探究與實踐中,合理運用美術館豐富的美術資源,對美術館資源引入高校美術教學的案例進行科學分析,探索美術館資源引入教學的新途徑與實踐方法,讓美術館成為美育的重要平臺和樞紐。我們將在美術資源引入高校美術教學實踐的有效性剖析中,引導學生參與文化交流,開發(fā)美術資源,設置特殊的美術活動,對中小學美育有積極導向。
美術館公共美育功能已成為社會共識,是高校生美術教育的有力補充,對青少年藝術人文素養(yǎng)提升和人格塑造有著極大裨益。
目前,在國外一些發(fā)達國家,教育機制和模式已經比較完善,對于公共教育的利用,更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囊括美術館公共美育策劃,方案制定,課程設計及教育方式、方法等系統(tǒng)活動體系。對比國外,國內公共美育的發(fā)展相對滯后,但政府扶持、經濟支持,讓我國許多國家級、部分省級美術館以及個別地市級美術館,在公共美育的實現(xiàn)上,特別是與高校美術教育在合作中發(fā)展,也有了很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成果。
例如荷蘭的“文化名冊”教育項目。荷蘭,尼德蘭藝術的重要發(fā)源地。在漫長的藝術史中,荷蘭走出了楊·凡·艾克、倫勃朗、維米爾、梵高、蒙德里安、埃舍爾,確立了荷蘭在藝術史上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同時,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也為荷蘭本土的藝術博物館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藝術資源。
荷蘭藝術博物館注重學生教育開發(fā),在其開設的教育項目中,均普遍加強了對青少年的基礎美育,并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完善的藝術教育模式。其中,由荷蘭政府支持的“文化名冊”(Cultuurmenu)教育項目,成為了一大特色公共教育項目。
“美術館藝游”項目是由金澤21世紀美術館與日本金澤市教育委員會、金澤市院校共同合作的館校結合實驗教育項目。據悉,截至2016年底該項目的實施已經涵蓋日本金澤市內70所學校,參與學生達到了4500名。
該課程前期,由校方教師前往美術館進行場地熟悉,隨后與館方教育部共同制作活動專用學生導覽地圖,地圖內容涵蓋場館作品方位圖標、觀展禮儀須知等。藝游活動當日安排共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全體學生于大廳集合進行行程說明,劃分小組,各小組分配志愿者,提醒觀展注意事項,發(fā)放專用導覽地圖。
第二步,根據志愿者與導覽地圖提示,依次參觀展出作品,并進行美術鑒賞活動。鼓勵觀展同時與同行小組伙伴及志愿者分享對作品的感想,通過交流感受不同人對待作品的不同視角,以獲取對畫面不同的感受。在這過程中,發(fā)揮志愿者的指導意義,積極鼓勵學生運用語言交流,更支持利用肢體表現(xiàn)內心所感。如遇影像作品鑒賞,由學生先行欣賞作品,后集中互相交流各自感想。
第三步,結束集體觀展后,學生可自行參與館內及場館室外區(qū)域的自由活動,并充分利用21世紀美術館的基礎設施,自主參與相關手工創(chuàng)作活動?!懊佬g館中藝游的同伴”,是金澤21世紀美術館舉辦該活動的關鍵詞。
我們可以看到,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與初次見面的成人一同導覽鑒賞,不同于與平日里熟悉的老師或是父母一同參加,學生在過程中獨立擔當起了主持或是起到交流的橋梁作用。同時,此項活動并非直接將知識教授于學生,而是主張通過學生自己的參觀,發(fā)表自我見解,互相溝通分享所得到的信息,這個過程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達到更為有效的藝術鑒賞目的。
我們看到,這些藝術博物館在實現(xiàn)美術館公共資源的美育功能實現(xiàn)上,都充分考慮了美術館自身的特點,發(fā)揮了館內優(yōu)勢,通過對學生因材施教,使學生們在單純的教育美術初級知識學習外,吸收不同學科的交叉知識,也實現(xiàn)了美術館美育從單純的提供藝術教育拓展到心理、人文、科學等各個領域。
隨著傳統(tǒng)教育向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美術館公共美育成為了學校美術教育的有益補充。學生是我國博物館數(shù)量最大的觀眾,近年來,國內美術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美術館所具有的校外美術教育的功能日趨重要,它的公共教育價值受到越來越多方面的重視。在學校美術教育與公共美術資源的實現(xiàn)互利共贏之路上,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美術館資源在公共教育中的能量化,需要學校、美術館以及多方面成員的共同努力。
對比美術館公共資源,它與學校教育資源在場地、性質、職能等方面都不相同。合理并有效地利用美術館美育資源,它需要美術教師不僅要滿足學校常規(guī)的美術學習需求,還要具備面向多元時代下,滿足更高藝術教育所需的美術專業(yè)素養(yǎng)和技能,并學習充分利用美術館資源,提升個人人文等素養(yǎng)。更好地實現(xiàn)美術館的美育功能,公共教育活動,開拓教師自身眼界,深化對不同藝術的感受和認識,與此同時促進藝術素質的提高。
在藝術素質提升的需求外,學校教師的管理能力和組織協(xié)調也很重要。臺灣學者廖敦如先生借鑒國外的美術館教育經驗,倡導以“學校教師為主導”的館校合作教學模式。作為實現(xiàn)美術館公共美育資源引入教學的牽線人,教師的功能非同尋常,但更需要教師對自我整體素質的不斷提升。
網絡3D美術館、VR虛擬現(xiàn)實技術以人們所不能想象的速度發(fā)展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充實自我的同時,更好地利用美術館公共美育資源,這就需要教師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將信息技術與美術教育進行有效搭建,實現(xiàn)多媒體資源與社會美育發(fā)展的成果接軌。
實現(xiàn)公共美育資源與學校美術教育資源組合力量的最大化,除了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外,觀念的更新與實踐的前行需要齊頭并進。在新媒體藝術教學的帶動下,充分利用網絡力量,將美術館豐富的教育資源引入到課堂來。學校聯(lián)合美術館部門,通過建立相應的教學課件、視頻庫,建設網上虛擬美術館等方式,突破原有僅僅依靠互聯(lián)網作為一種搜集教學資料的教學工具,讓網絡成為跨越藝術教學地域界限的平臺。
為了更大限度地惠及公眾,國外許多美術博物館方面已經托諸互聯(lián)網和其他一些視覺管道,向社會敞開了大門。大都會博物館新建的寬頻網站(G-reatly Expanded Website),已經證實了網絡視頻管道的巨大潛力。谷歌藝術計劃,與全球各地博物館合作,以超高解析像拍攝館內歷史名畫,并且利用谷歌街景技術拍攝博物館內部實景,讓不出課堂欣賞各地名畫成為了可能。在藝術課程與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高效率的數(shù)字媒介與美術館藝術形態(tài)相結合,為實現(xiàn)具有開放性、參與性、交互性、連接性的美術館美育功能作出了表率。
目前,全國各地學校組織學生走入美術館參觀展覽已不足為奇。但是,常見的單一觀賞游覽,效果不甚理想。有效解決盲目觀展,需要美術館與學校之間的互補與關聯(lián)。
首先,學校在制定觀展活動時,需要明確美術館資源對學校美術教育的互補點,并對每次觀展預設目標和效果,制定合理的觀展行程。
其次,充分利用館內的公共教育資源,為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提供各種現(xiàn)場學習的環(huán)境。在高校藝術教學需要下,美術館可以根據本館性質和條件,制作一些藝術教學所需模型等,借給學校組織教學,也可開設美術館主題性講座、課程、網絡課程、大師電影賞析、表演、在線展覽、藝術輔導、工作坊等。
現(xiàn)階段,高校應通過社會實踐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對美的理解能力,最終提高其審美欣賞能力。高校美術教師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在美術館進行藝術作品鑒賞時,想象力與思維能力十分重要,欣賞者要想感受藝術作品的深層含義,就必須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情感記憶與審美想象,讓藝術作品的形象變得更加豐富、靈活、鮮活。
綜上所述,高校美術教學走入美術館審美欣賞能力對于該專業(yè)的學生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欣賞技能,逐步提高其審美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激烈的行業(yè)、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