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江蘇 宜興214200)
金蟾又稱三足金蟾,中國神話傳說月宮有一只三條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月宮叫蟾宮。古人認為金蟾是吉祥之物,可以招財致富。三腿的蛤蟆被稱為“蟾”,傳說它能口吐錢。古代有劉海(劉海是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之一)修道,用計收服金蟾以成仙,后來中國民間便流傳“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傳說。釋義:“呂洞賓弟子劉海功力高深,喜歡周游四海,降魔伏妖,布施造福人世。一日,他降服了長年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在過程中金蟾受傷斷其一腳,所以日后只余三腳。自此,金蟾臣服于劉海門下,為求將功贖罪,金蟾使出絕活咬進金銀財寶,助劉海造福世人,幫助窮人,發(fā)散錢財。人們奇之,稱其為招財蟾?!倍裉斓挠耋蛤茏鳛橐环N裝飾品走進了千家萬戶,他不僅有裝飾作用,還可以避邪、招財。玉蟾蜍的擺放也是很有講究的,它的頭朝門可以為您吸財,在它的尾部壓上錢,代表可以雙倍的為您滾財。人們通常把蟾蜍叫金蟾,古語講“家有金蟾,財源綿綿”。
釋延芫的供春壺在造型上追求千變?nèi)f化,將造型和裝飾有機地結合起來,爭取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其供春作品造型各異,具有較強的整體藝術效果,在傳統(tǒng)供春的基礎上做了藝術變形和延伸,自然美感強烈,形態(tài)變化大,時而奇特、時而質(zhì)樸、時而抽象、時而具體、時而夸張、時而童趣、時而飽滿、時而銹蝕、時而靈巧、時而敦厚。給人感覺似獸非獸,似木非木,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供春壺名滿天下,歷來宜興的紫砂名家高手仿制供春壺的人很多。像清代的黃玉磷,江案卿,近代的裴石民,當代的汪寅仙,徐漢棠、釋延芫、等都對供春做過研究和仿制,他們?nèi)f變不離其宗,都按照原來供春原作進行仿制。當代紫砂藝術大師釋延芫在繼承傳統(tǒng)供春壺創(chuàng)作藝術的基礎上,對供春壺的造型進行了大膽地革新。
《金蟾壺》壺身延用《供春壺》,《供春壺》以樹櫻為壺身,壺嘴與把以虬曲樹枝相結合,凹凸不平的樹皮生動別致、妙趣成天。在宜興紫砂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花貨以其豐富的想象力、精美的藝術裝飾贏得了廣大愛壺人的青睞,也奠基了紫砂壺作為茶器的重要地位。《金蟾壺》壺身作扁球形,泥質(zhì)純樸,凹凸不平,古縐滿身,紋理繚繞,寓象物于未識之中,大有返璞歸真的意境。一只嘴含招財進寶的錢串坐立在壺蓋之上,預示著“家有金蟾,財源綿綿”。制作者要把這份財氣送于愛壺之人。
宜興紫砂壺藝經(jīng)歷百年發(fā)展,造型豐富,千姿百態(tài),系歷代紫砂從業(yè)員長期摸索、衍化而來,蘊含著諸多美學觀驗,所謂“方匪一式、圓不一相”,寥寥數(shù)字并不能完美總結紫砂壺造型,無論圓器、方器、筋紋器、花器。都是制作者人手中無語倫比的杰作,往往令人愛不釋手。
中國民族的吉祥文化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簡單文身、巖畫到奴隸社會簡潔、粗獷的青銅器紋飾,再到后來精美、繁復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人文圖案,使中國吉祥文化積淀越來越豐富,中國傳統(tǒng)圖紋的發(fā)展脈絡分明,每一個歷史時期人們對吉祥的追求觀念都濃縮在各類文化文化意味,并表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原始社會時期,人們抵御自然的能力低下,對自然界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物都充滿了畏懼,人們出生于生存需要而形成了對各種神靈的信仰,金蟾也是大家所崇拜的,因為金蟾預示著會給人們帶來財富、帶來幸運、改變?nèi)藗兊纳?,當制作者?chuàng)作《金蟾壺》是就想把份滿滿祝福送給大家。如此豐富的寓意,還有生動的造型,金蟾自然受到大眾的喜愛,成為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老朋友。
縱觀紫砂陶史,民族吉祥文化與紫砂的結合,給紫砂器造型與裝飾打下了深深的文化意識烙印。無可懷疑,是中國文化養(yǎng)育了紫砂器?!蛾柫w茗壺圖錄》逐一述說每件作品的氣質(zhì)、內(nèi)涵、意境,可知古代壺藝作者之一斑。今日之壺不必多言,君可自賞就知其中之情之趣,已故大師顧景舟就是典型一例。
因此,一件作品的優(yōu)劣,應看他的品位的高低,造型的藝術性與文化性。堅持紫砂文化的民族性,《金蟾壺》何嘗不是這樣,以它其獨特的材質(zhì)、獨特的造型、獨特的工藝、獨特的文化背景,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紫砂作品,讓紫砂壺藝自立與世界藝術之林,藝術是一種個性化很強的東西,藝術必須走自己的路。藝德和藝品是相一致的。一件作品,藝術品位越高,越經(jīng)得起歷史的考驗,越能為世人所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