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靚,曹士紅
鄭州人民醫(yī)院1產科,2婦產科,鄭州4500030
宮頸癌是一種發(fā)生在宮頸、陰道或移行帶鱗‐柱交界處的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1]。引發(fā)宮頸癌的病因有很多,過早地發(fā)生性生活、性生活頻繁、與多人性交、過早分娩、16型和18型人乳頭狀病毒(HPV)的感染[2‐4]以及癌基因的激活與抑癌基因的失活[5‐6]均可導致宮頸癌發(fā)生。目前,治療宮頸癌的方法有很多,并且均具有不同的療效,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法以化療和放療為主[7],但由于其骨髓抑制、皮膚黏膜周圍神經損傷以及脫發(fā)等不良反應而引起宮頸癌患者出現嘔吐、厭食,從而使患者難以承受化療帶來的不良反應而被迫終止治療。故從分子角度研究宮頸癌發(fā)生發(fā)展的機制對及時診斷并治療宮頸癌,提高宮頸癌患者的生存率尤為重要,本研究探討了雙特異性酪氨酸磷酸化調節(jié)激酶1B(dual specificity tyrosinephosphorylation regulated kinase 1B,DYRK1B)蛋白表達與宮頸癌的相關性,為宮頸癌病理機制的研究提供了新而有效的研究方向,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鄭州人民醫(yī)院收集的84例宮頸癌病理組織標本(宮頸癌組)、同期收集的40例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ⅠN)組織標本(CⅠN組)、40例正常宮頸組織標本(對照組)。納入標準:①宮頸癌、CⅠN組組織標本均來源于手術后病理學標本,對照組組織標本來源于病檢結果正常的宮頸組織;②年齡為18~65歲;③獲取患者宮頸癌患者標本前,患者未接受放化療或免疫治療;④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轉移性宮頸癌;②既往具有放化療、免疫治療病史;③患者的臨床資料不完整;④未經病理學證實;⑤合并卵巢及其他婦科惡性腫瘤疾病。宮頸癌組中,患者年齡32~63歲,平均(48.4±11.0)歲;>50歲35例,≤50歲49例;組織學分級:高分化16例,中分化23例,低分化45例;病理學類型:鱗癌75例,腺癌9例;國際婦產聯(lián)盟(FⅠGO)分期:Ⅰ期37例,Ⅱ期47例;腫瘤浸潤深度:≥1/2者34例,<1/2者50例;淋巴結轉移情況:發(fā)生淋巴結轉移46例,無淋巴結轉移38例。CⅠN組中,患者年齡29~57歲,平均(47.0±10.4)歲;CⅠN分級:1級12例,2級22例,3級6例。對照組中,患者年齡31~60歲,平均(49.7±12.4)歲。3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試劑:二甲苯、檸檬酸修復液(PH6)、PBS緩沖液(PH7.4)、3%氧化氫、一抗、Max Vision試劑、蘇木紫。以上試劑均購自蘇州露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檢測DYRK1B蛋白的表達情況。取2 μl厚度的石蠟組織切片,60℃烤片;用常規(guī)二甲苯洗去石蠟,梯度乙醇水化后用自來水沖洗;PH為6的檸檬酸修復液修復2 min后,用PH為7.4的PBS緩沖液沖洗3次,每次沖洗時間為3 min;用3%的氧化氫室溫下孵育10 min,以阻斷內源性過氧化物酶的活性;PBS緩沖液沖洗3次,每次沖洗時間為3 min;滴加濃度為1∶50的一抗100 μl,1 h后,PBS緩沖液沖洗3次;向切片中滴加Max Vision試劑,DAB染色,蘇木紫復染,自來水處理后反藍,梯度乙醇脫色,滴加二甲苯后切片呈現透明。用中性塑膠封存標本。
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技術(thin‐cytologic test,TCT)診斷標準參照2004年子宮頸細胞學Bethesda報告系統(tǒng)(the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cervical cytology,TBS)提出的標準進行分級[8]:意義不明的不典型鱗狀細胞(atypicalsquamouscells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不除外上皮內高度病變的不典型鱗狀細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high lesion,ASC‐H)、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ow degre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Ⅰ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igh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ⅠL)、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
DYRK1B蛋白陽性判定標準:DYRK1B蛋白的陽性著色表達于細胞核和細胞質,呈黃色、棕黃色、褐色表達。根據著色強度評分:0分為無色,1分為淡黃色,2分為棕黃色,3分為褐色、黑色;根據陽性細胞數目所占比例評分:陽性細胞數目所占比例≤10%為1分,11%~50%為2分,51%~75%為3分,>75%為4分。兩項積分相乘,<3分為陰性表達(-),3~5分為弱陽性表達(+),6~9分為中陽性表達(++);>9分為強陽性表達(+++)。對于免疫組化結果為(+)、(++)、(+++)的患者認定為DYRK1B蛋白表達陽性。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組宮頸組織中DYRK1B蛋白的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967,P<0.01)。宮頸癌組中DYRK1B蛋白的陽性表達率為72.62%,高于CⅠN組中的22.50%和對照組的12.50%(P<0.05);CⅠN組和對照組中的DYRK1B蛋白的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圖1)。
表1 DYRK 1 B蛋白在不同類型宮頸組織中的表達情況
圖1 DYRK 1 B蛋白在不同類型宮頸組織中的免疫組化染色結果(免疫組化染色,×200)
不同臨床分期、組織浸潤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的宮頸癌組織中DYRK1B蛋白的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年齡、病理學類型的宮頸癌組織中DYRK1B蛋白的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較高,僅次于乳腺癌。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在年齡中呈現雙峰狀,1/3的宮頸癌患者死于宮頸癌轉移和復發(fā);其轉移途徑有很多,直接蔓延到癌組織形成局部浸潤,繼而侵襲鄰近的組織和器官。宮頸癌早期就出現淋巴結轉移,由宮頸旁的腫瘤轉移至盆腔部,再進入腹主動脈,最后侵襲全身,嚴重威脅宮頸癌患者的身心健康。其高轉移和復發(fā)率為宮頸癌的治療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為化療和放療,但由于其皮膚黏膜周圍神經損傷致患者治療后易出現嚴重嘔吐、乏力、抵抗力下降等不良反應,使得此種療法的推廣受到限制。從分子角度研究宮頸癌的發(fā)展機制,其主要原因是各種相關蛋白調控異常引起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本研究闡述了DYRK1B的表達情況與宮頸癌的關系。
表2 宮頸癌組織中DYRK 1 B蛋白表達與臨床特征的關系
DYRK1B又稱MⅠRK,是一種絲氨酸或酪氨酸蛋白激酶[9‐10],作為DYRK家族的新成員,位于人類19號染色體上。DYRK1B一般只在腦組織或肌肉組織中高表達,在其他正常組織中呈低表達或不表達。其在穩(wěn)定蛋白質的正常調節(jié)、維持骨骼肌的生長發(fā)育和正常細胞的增殖分化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報道,DYRK1B在如宮頸癌、非小細胞肺癌等腫瘤患者體內呈高表達。下調DYRK1B能誘導肺癌細胞凋亡,維持正常細胞的生長[11]。其機制可能是DYRK1B磷酸化阻斷細胞周期依賴性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所調控的抑制因子P27的退化,使腫瘤細胞處于靜止期,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分化。本研究結果顯示,宮頸癌組織中DYRK1B蛋白的陽性表達率為72.62%,高于CⅠN組中的22.50%和對照組的1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ⅠN組和對照組中的DYRK1B蛋白的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已有的報道和文獻結果一致[12]。此外,有研究報道,敲除DYRK1B基因不會導致胚胎的死亡,說明該基因不是正常細胞生長分化所必需的。換言之,敲除DYRK1B基因不會影響正常細胞,這就為宮頸癌的靶向治療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將DYRK1B基因敲除會改變調控腫瘤細胞增殖分化的相關蛋白如PRAP、bcl‐2的結構和化學性質發(fā)生變化,進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分化,誘導其凋亡[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宮頸癌組中,不同臨床分期、組織浸潤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的宮頸癌組織中DYRK1B蛋白的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年齡、病理學類型的宮頸癌組織中DYRK1B蛋白的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DYRK1B蛋白表達與宮頸癌患者的臨床特征有關,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一致[15]。
綜上所述,DYRK1B在宮頸癌細胞中高表達,臨床分期、組織浸潤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不同,DYRK1B蛋白的表達水平不同,為宮頸癌發(fā)生發(fā)展及惡變程度提供了參考依據。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從分子水平闡述宮頸癌的病理機制,探討了DYRK1B蛋白表達的影響因素及與宮頸癌的關系,為宮頸癌的診斷提供了無創(chuàng)、有效、科學的辦法,且為宮頸癌的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1]Chawhan SM,Dani AA,Meshram SA,et al.Metastase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uterine cervix to duodenum:a case report[J].J Clin Diagn Res,2015,9(1):ED03‐ED04.
[2]程曉東,謝幸.重視宮頸癌手術治療個體化提高患者生存質量[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5,31(6):490‐492.
[3]金志興.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在宮頸癌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5,31(3):182‐184.
[4]李美霞,薛慧英,陳健萍,等.重組人干擾素α‐2b聯(lián)合保婦康栓對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患者療效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4):3296‐3298.
[5]胡家昌.高危型HPV DNA與宿主基因整合及致癌機理的相關研究進展[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5,24(5):384‐386.
[6]徐又先,袁林,濮德敏,等.宮頸癌中抑癌基因FHⅠT表達與HPV16基因狀態(tài)[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6,25(3):182‐186.
[7]張萍,陳龍,張維娜,等.重組人5型腺病毒在宮頸癌動脈化療栓塞中的療效評價[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5,31(5):453‐457.
[8]ErozanYS.Thebethesdasystemforreportingcervicalcytlogy[J].Comprehensivecytopathology,2008,48(5):77‐90.
[9]林姣,張朋新,龐露,等.DYRK1B蛋白在不同程度子宮頸病變組織及子宮頸癌細胞中的表達及意義[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6,12(1):40‐45.
[10]Chi HT,Ly BT,Vu HA,et al.Synergistic effect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combination with protein kinase C 412 in 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mutat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ells[J].Mol Med Rep,2015,11(5):3969‐3975.
[11]余莎莎,周海燕.雙特異性酪氨酸磷酸化調節(jié)激酶在宮頸病變組織和癌細胞中的表達[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8(2):186‐189.
[12]張燁,晁宏圖,丁惠.DYRK1B、Rad51及ERCC1基因在不同生存期上皮性卵巢癌組織中的表達研究[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6,7(2):176‐180.
[13]張冬梅.毛蕊異黃酮‐7‐O‐β‐D‐葡萄糖苷對人宮頸癌HeLa細胞凋亡及Bcl‐2/Bax表達的影響[J].中草藥,2015,46(10):1498‐1502.
[14]Yao K,Shao J,Zhou K,et al.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s induce apoptosis through the mitochondrial pathway in nasopharyngealcarcinomaCNE‐2cells[J].OncolRep,2016,36(2):771‐778.
[15]靳榮,李紅芳,張立東.蛋白基因產物9.5與宮頸癌臨床病理表現的關系及其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6,32(7):1235‐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