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玲
1.溝通過于片面 溝通的主要內容一般都是溝通雙方所最為關心的問題。但就實際的溝通狀況來看,雖然家長和班主任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關注,但是家長向班主任詢問最多的,班主任向家長反饋最多的依然是學生的考試成績、作業(yè)完成情況及在校表現(xiàn)情況。并且這樣的狀況并不在少數(shù),嚴重忽視了孩子其他方面素質的發(fā)展,溝通過于片面。
并且,班主任與家長溝通也對學生過分“保護”,常常怕孩子受不了批評,避重就輕,以夸贊為主,學生存在的問題卻得不到反饋。
2.溝通形式過于單一 班主任與家長進行溝通大多是通過家長會的方式來進行的,大體流程表現(xiàn)為先由校領導對一定階段的學校工作做匯報,再由各班班主任總結本學期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情況,并對學生的假期生活應如何安排提出建議。但整場會議中,有很多家長并沒有認真傾聽這些內容,而且家長只是扮演被動者的角色,鮮有發(fā)表意見的機會。
除此之外,微信群溝通,是在平時被最常使用的溝通方式。但微信群主要面對的也是家長群體。內容主要為班主任發(fā)送的學校重要通知、班級開展的活動、學生情況的雙向反饋等。缺少班主任與家長的單獨溝通,不能很好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導致溝通的效果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且班主任和家長運用微信群往往是以反映問題為主、以溝通為輔。
電話溝通,是一種非常便捷的聯(lián)系方式。由于溝通雙方工作繁忙,精力有限,電話溝通成為了班主任和家長最為青睞的方式。但大部分情況下,只有當學生在校出現(xiàn)犯了錯誤、老師布置的任務孩子沒有向家長轉達清楚的情況下雙方才會進行簡短溝通。
總體來看,溝通的方式還是較為單一,面對面的溝通形式還存在較大欠缺。
3.溝通次數(shù)少,時間短 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伴奏人與家長進行溝通的次數(shù)基本上每學期在1-4次左右,夠哦太難時間均不超過十分鐘。雖絕大多數(shù)的家長對家校溝通有正確的認識,但沒有真正將意識轉換成行動??偸棺约禾幱诒粍拥牡匚?,在“等”班主任與自己聯(lián)系。而班主任要面對的是整個班集體幾十名名家長,在這樣比例不平衡的情況下,就導致溝通次次數(shù)少的問題出現(xiàn)。
1.重視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 班主任在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第三維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滲透,使學生通過所學、所想、所感能對周邊事物產(chǎn)生出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可以是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可以是感知到父母對自己付出后的感恩,可以是幫助別人后不求回報的無私奉獻,還可以是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班主任作為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力軍,可在每次的班會上、放學前的總結時等任何場合向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渲染。家長要配合班主任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如學習習慣、讀書習慣、衛(wèi)生習慣等。有了良好的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覺性,進而可以提高成績及其他方面的行為表現(xiàn)。
2.豐富溝通形式
(1)召開“花式家長會”。家長會,是最為常見的、也是班主任和家長比較認可的溝通方式。家長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家長和老師搭建一個可以互相傳遞信息、交流經(jīng)驗,為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而建言獻策的平臺。所謂花式家長會,即使家長會不局限于常規(guī)固定的形式,可從開辦形式、開辦主題等不同角度有所創(chuàng)新,采取多種形式進形。
從召開形式上來說,可分層分組召開家長會。班主任可根據(jù)一定標準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層級,每一層級的學生為相同類型,或他們身上存在同一問題。再根據(jù)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時間分別與每組學生家長召開小型的家長會。這樣類型的家長會,可以解決小學班級人數(shù)多的問題。將小部分家長聚集在一起,且會議內容更明確,不僅能夠形成融洽的溝通氛圍,班主任還能夠有機會與每位家長深入交流,大家共同商討的問題解決對策也更容易被家長接受。此外,還可舉辦網(wǎng)絡家長會。班主任和家長可利用閑暇時間通過網(wǎng)絡視頻平臺聚集在一起,就常規(guī)問題或需大家共同決策的事情互相交流。其優(yōu)點在于召開形式新穎、便捷,減少家長與班主任面對面的緊張感,有助于真實想法的表達。
(2)適時進行家訪。家訪或許會給班主任增加很多額外的負擔,但卻是一種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家訪能夠使班主任結合家庭特點,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家訪能夠使家長感受到班主任的真誠和對孩子的關愛,家長會更愿意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家訪還容易使學生改變平時對班主任敬畏的態(tài)度而真情流露,讓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內心,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
在學生們各方面的表現(xiàn)一直平穩(wěn)的情況下,可以不去家訪。但當個別學生的學習成績或是心里活動發(fā)生了明顯的轉變時,班主任最好是能抽出時間及時對該生進行一次家訪,到學生家里去看一看是家庭因素還是其他原因導致了學生的變化。很多時候,一次有意義的家訪對學生及家長的影響會是巨大的。
3.追求溝通氛圍的“恰到好處” 班主任和家長的溝通要適時。即需瞅準時機,把握火候,抓住最佳的溝通時機。有的溝通需要在不好的苗頭剛剛出現(xiàn)時就立馬進行并及時商討解決對策,以便防患于未然。這就使得班主任和家長要善于觀察,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變化。還有的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的問題短期看來不會產(chǎn)生太大消極影響,溝通雙方可先觀察一段時間,待時機成熟再作出應對措施。但這個時機也是因人、因事而異。
其次,班主任還應營造出舒適和諧的溝通氛圍。請家長到校溝通時,要考慮家長的個人因素,選擇合適的溝通時間和地點,盡可能達到最佳效果;營造寬松的談話氛圍,使家長和班主任都能夠理性溝通,不帶有任何情緒。班主任親近家長,真誠對待家長,家長才會沒有距離感便更容易敞開心扉。
結語:教育改革不斷深入,要想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必須要家校聯(lián)合,加強班主任與學生家長的溝通,這樣才能夠將對學生的引導作用發(fā)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