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干,劉丹松
近年來的體質健康監(jiān)測表明,青少年學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爆發(fā)力等身體素質持續(xù)下降,心肺、視力等身體機能越來越差,肥胖率、超重率逐年增加,且這些問題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向[1][2]。
青少年時期的學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行為選擇,這一時期既可以幫助青少年樹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養(yǎng)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也可能導致各種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的形成。不良的生活方式會導致多種慢性疾病的產(chǎn)生,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有著積極促進作用[3][4]。青少年學生在校內外各時間段對體育鍛煉的行為選擇對有效提升青少年學生的身體素質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學生校內外體育鍛煉認知、鍛煉時間、鍛煉內容、鍛煉方法等生活方式的行為選擇都會對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5][6][7][8]。
為有效增強青少年學生的身體素質,國務院辦公廳在2016年頒布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強化青少年校內、校外體育鍛煉,完善訓練和競賽體系,提升學校體育保障水平,促進學校體育健康發(fā)展[9]。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湖北省青少年學生校內外生活方式的行為選擇與體育鍛煉現(xiàn)狀進行客觀反應,厘清湖北省青少年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方式與體育鍛煉行為特點,并對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重點歸納和原因分析,旨在為引導青少年學生校內外健康生活方式和體育鍛煉行為提供方向與支持。
2.1研究對象
以湖北省青少年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層抽取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學生各1500人,其中小學階段以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為主,初中、高中階段則覆蓋所有年級。
2.2研究方法
編制《青少年學生校內外生活方式與體育鍛煉現(xiàn)狀》調查問卷,并進行信度、效度檢驗。以整群抽樣調查方法對湖北省內武漢、荊州、黃石、宜昌等地區(qū)的小學、初中、高中各學齡段的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采取現(xiàn)場發(fā)放并指導填寫,即時收回的方式,共發(fā)放和回收問卷4500份,其中有效問卷4312份,包括男生2209份,女生2103份。最后,采用EXCEL、SPSS進行問卷的整理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3.1湖北省青少年學生校內外生活方式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3.1.1校內課余時間青少年學生的行為選擇
學校是青少年學生進行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課間10分鐘”和“午休時間”是學生自主選擇的重要時間段,這兩個時間段青少年學生的行為選擇對青少年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至關重要。
表1 校內課余時間青少年學生的行為選擇
由表1可知,無論是在課間10分鐘,還是在午休時間,“抓緊時間完成作業(yè)”和“休息”都是青少年學生的主選行為。但是,“休息”是課間10分鐘的首選行為,而“抓緊時間完成作業(yè)”是午休時間的首選行為。這也體現(xiàn)了在經(jīng)過40分鐘的課堂教學后,青少年學生更傾向于利用課間10分鐘進行休息,以補充體力進入下一堂課的學習,而課外作業(yè)依然繁重,青少年學生只能利用午休時間完成。同時,在校內課余時間選擇“參與體育活動”的男生、女生所占的比例均只有10%左右。
在課間10分鐘,除了第一、二主選行為以外,男生的行為選擇更多的偏向于以“動”為主,例如“與同學聊天、打鬧”、“參加體育活動”、“買零食、飲料”等。而女生的行為選擇則更多的偏向于以“靜”為主,例如“與同學討論問題”、“找老師問問題”、“看娛樂書籍、聽音樂”等。同時,無論男生、女生,“老師拖堂”的行為選擇比例仍然較大,分別達到了10.5%和7.4%,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老師拖堂”的問題依然嚴重存在。
在午休時間,雖然在“與同學聊天、打鬧”、“買零食、飲料”等方面,男生仍然要高于女生,但是男生選擇在午休時間“與同學討論問題”、“找老師問問題”的比例要高于女生,而女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比例卻高于男生。同時,在午休時間“老師拖堂”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但是比例僅僅小于1%。
3.1.2校外課余時間青少年學生的行為選擇
對青少年學生而言,在經(jīng)過以學習為主的校內生活后,校外生活方式的選擇內容、形式和時間都比校內更加自主,而學業(yè)壓力過大、家庭因素、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都可能引起青少年學生校外生活方式選擇的改變。
由于課業(yè)的繁重,無論男生、女生,放學回家后“做作業(yè)”成為了絕大多數(shù)(>74%)學生的第一行為選擇。在放學后,優(yōu)先選擇“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比例超過了優(yōu)先選擇“上網(wǎng)、打游戲”、“參加輔導班”和“看電視”。同時,優(yōu)先選擇“參加體育活動”、“參加輔導班”的女生要多于男生,而優(yōu)先選擇“上網(wǎng)、打游戲”、“看電視”的男生要多于女生。
在完成作業(yè)后,選擇“休息、睡覺”的青少年學生最多,男生為24.4%,女生為26.9%。雖然選擇“休息、睡覺”行為的學生最多,但是,總體來說,選擇“做課外輔導練習”、“看課外讀物”、“預習第二天的功課”等學習類行為的學生仍然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男生選擇學習類行為的比例達到了57.5%,女生達到了63.2%。
在放學回家后的行為選擇方面,無論是優(yōu)先行為選擇,還是完成作業(yè)后的行為選擇,學習性行為均占據(jù)了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參加體育活動”及“鍛煉身體”等體育鍛煉類行為也僅僅占到了10%,學業(yè)的壓力使得學生在校外課余時間也無法參加各類體育鍛煉。
表2 放學回家后的優(yōu)先行為選擇
表3 完成作業(yè)后的行為選擇
在周一至周五的學習日,除了每天需在學校進行課程的學習外,在校外課余時間,大多數(shù)學生還需進行“1h~3h”的學習。其中,有29.9%的男生、29.3%的女生需進行“1h~2h”的學習,27.9%的男生、26.9%的女生需進行“2h~3h”的學習。而另一方面,在大多數(shù)學生占用大部分校外課余時間進行學習的同時,僅僅20.3%的男生、19.5%的女生的校外體育鍛煉時間超過了1h,此外的大多數(shù)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不足0.5h,更是有25.4%的男生、20.1%的女生沒有利用任何校外課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在周六、周日及節(jié)假日等休息日,學生仍需利用一定的時間進行學習。學習時間在4小時以上的學生比例最大,男生達到了29.0%,女生達到了33.1%。在體育鍛煉的時間安排方面,青少年學生在周六、日及節(jié)假日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相對于周一至周五適當增多,鍛煉時間在“0.5h~1h”、“1h~1.5h”、“1.5h~2h”、“≥2h”的學生比例增多,而鍛煉時間小于0.5h的學生比例減少。然而,雖然青少年學生在休息日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增多,但是仍有18.3%的男生、19.2%的女生不進行體育鍛煉。
表4 周一至周五校外課余時間的行為選擇
表5 周六、周日及節(jié)假日校外課余時間的行為選擇
3.2湖北省青少年學生校內外體育鍛煉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3.2.1校內體育鍛煉青少年學生的行為選擇
在青少年學生沒有安排體育課的學習日,學校必須在當天的課程完成后,組織學生進行至少1個小時的體育鍛煉[10]。然而,除了體育課外,湖北省內僅僅17.6%的男生和12.2%的女生達到了這一標準,總體達標率小于15%。青少年學生校內體育鍛煉時間不足,男生、女生在校內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以“<0.5h”和“0.5h~1h”的人數(shù)居多,同時也有19.5%的男生和19.3%的女生“不參加”除了體育課之外的任何形式的體育鍛煉。
表6 校內體育鍛煉的時間
表7 校內體育鍛煉的形式
在參與校內體育鍛煉的形式方面,“全校統(tǒng)一做廣播體操”仍然是男、女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形式,而包括“全年級統(tǒng)一做廣播體操”、“全校統(tǒng)一跳集體舞”等在內的集體體育鍛煉形式占有絕對地位。雖然存在一定比例的“其他”體育鍛煉形式,但是“班級為單位,內容輪換”、“個人自由活動”等個性化、形式多變的體育鍛煉活動仍然極少出現(xiàn)在各類學校的體育鍛煉中。同時,作為可選擇多項行為選擇的調查,僅僅1.8%的男生、5.5%的女生進行了多項行為選擇,這也很好的從側面反映了各學校校內體育鍛煉形式的單一性。
表8 一學期內,學生參與校內外體育比賽的情況
學生參加校內外各項體育比賽的情況,也是學校體育鍛煉活動開展情況的重要表現(xiàn)。在一個學期內,學生參與校內外體育比賽的次數(shù)以“2~3次”居多,且女生(38.6%)多于男生(32.5%)。雖然有11.7%的男生、9.9%的女生在一學期內參加體育比賽的次數(shù)達到了“4次或4次以上”,但是仍然有24.3%的男生、21.8%的女生“不參加”任何校內外的體育比賽。男、女生參加校內外體育比賽的比例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覆蓋面仍需進一步擴大。
3.2.2校外體育鍛煉青少年學生的行為選擇
青少年學生在校外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其鍛煉方法主要來自于“體育課里老師的傳授”,男、女生采用該鍛煉方法來源的比例分別達到了44.4%、48.9%,體育鍛煉方法來源比較集中。同時,男、女生采用“其他”體育鍛煉方法來源的均達到了25.0%,“其他”類來源包括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與其他鍛煉者的溝通交流、鍛煉器材上的標示提示等。在另一項“最近一年,在小區(qū)內進行體育鍛煉時接受相關指導”的調查中顯示,有達到58.4%的男生和52.3%的女生在最近一年內接受過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鍛煉指導,這也說明了湖北省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在群眾健身方面發(fā)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也仍需進一步擴大覆蓋面。無論是校內,還是社區(qū)的體育宣傳欄,在體育鍛煉方法的提供上,并沒有體現(xiàn)出相應的作用,僅僅7.1%的男生、6.4%的女生能夠從中獲取體育鍛煉方法信息。雖然絕大多數(shù)青少年學生能夠通過相應渠道學習各種體育鍛煉方法,但是也有20.6%的男生、14.2%的女生在“沒有方法”的情況下進行鍛煉。因此,我們在進一步增強“體育課里老師的傳授”等主流方法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宣傳欄”等的宣傳作用,并有效利用“電視”、“專業(yè)網(wǎng)站”等多媒體手段。
表9 學生體育鍛煉方法的來源
表10 學生體育鍛煉地點的優(yōu)先選擇
表11 學生堅持體育鍛煉的時間
表12 學生體育鍛煉同伴陪同情況
“學校運動場所”是青少年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優(yōu)先選擇,其次為“公共體育場館”、“住宅小區(qū)內”和“室外廣場”。同時,男生更多的偏向于在體育場館內進行鍛煉,而女生則偏向于在住宅小區(qū)內、室內等場所進行鍛煉。在所有的鍛煉地點中,“街道邊”的選擇率最低,體育鍛煉時的安全性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而“收費體育場館”的選擇率也遠遠低于公共體育場館或者其他免費場所,也顯示絕大多數(shù)青少年學生不愿意在鍛煉身體上有相應的投入。而在另一項“在去鍛煉場所時路上需要花費的時間”的選擇中,多達51.3%的男生、53.3%的女生優(yōu)先選擇了“15分鐘路程以內”,其次有22.0%的男生、21.7%的女生選擇“不花費時間”,而僅僅4.1%的男生、3.3%的女生選擇了“1小時以上”。因此,為有效提升青少年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一方面需要加強學校運動場所的建設及各類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另一方面也需不斷完善住宅小區(qū)、室外廣場等“15分鐘健身圈”的鍛煉功能。
在“堅持體育鍛煉的時間”方面,能夠堅持“0.5~1年”的青少年學生最多,男、女生分別達到了32.0%和35.6%,其次為堅持“<0.5年”的。相對來說,女生堅持體育鍛煉的時間比男生短,女生選擇堅持“<0.5年”、“0.5~1年”、“1~2年”的比例高于男生,而男生選擇堅持“2~3年”、“3年”、“4年”及“≥5年”的比例要高于女生。整體來說,大多數(shù)青少年學生(66.6%男生、78.8%女生)堅持體育鍛煉的時間在兩年以下,因此,還需進一步促進青少年學生養(yǎng)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雖然,堅持兩年以下青少年學生較多,但是也有11.3%的男生、8.6%的女生能夠堅持進行體育鍛煉達到5年及以上,這也說明已經(jīng)有10%左右的青少年學生形成了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
在體育鍛煉同伴的選擇中,“與好朋友、同學”一起進行體育鍛煉是青少年學生的優(yōu)先選擇,其次為“與父母”一起。男生(63.0%)比女生(52.3%)更加希望與好朋友、同學一起,而女生(28.7%)比男生(16.8%)更加傾向于與父母一起,這可能與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和觀念相關。同時,在另一項“父母跟我一起進行體育鍛煉的情況”的選擇中,有33.5%的男生“基本沒有”和父母一起進行過體育鍛煉,而這一比例的女生僅僅10.3%,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男生、女生在選擇鍛煉同伴中的差別。
4.1結論
4.1.1湖北省青少年學生校內外課余時間的行為選擇均以學習性行為為主,體育活動較少。學習壓力大、課業(yè)繁重導致了校內外課余時間生活方式選擇的自主性缺乏、選擇形式單一,且限制了體育鍛煉類行為的選擇及體育鍛煉時間的增加。
4.1.2湖北省青少年學生校內鍛煉時間達標率不足,鍛煉形式以集體體育鍛煉為主,且參與體育比賽的次數(shù)較少,校內體育活動的組織內容、形式和頻次制約了青少年學生校內體育活動的發(fā)展。
4.1.3湖北省青少年學生的校外體育鍛煉方法主要來源于學校體育教學,體育鍛煉地點主要集中在學校運動場所、體育場館、住宅小區(qū)等“15分鐘路程以內”場所。湖北省青少年學生堅持體育鍛煉的時間短,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的學生較少,且體育鍛煉同伴以同學、好朋友為主。
4.2建議
4.2.1加強教育改革,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改革湖北省各級各類學校的基礎教育課程,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有效增加青少年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同時,加大體育分值在各級升學中的考核比值,注重青少年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加強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綜合考量。
4.2.2保證鍛煉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學校應積極開展體育課、課間操及各類學生自主鍛煉的體育活動,增加體育活動的時間、質量和頻率,切實保障青少年學生“每天至少鍛煉一小時”。同時,注重校外體育的開展,引導學生養(yǎng)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
4.2.3完善保障措施,促進體育宣傳與指導,加大體育設施投入。積極發(fā)揮學校體育教學的指導作用,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覆蓋面,有效利用多媒體、宣傳欄等各種宣傳手段。同時,加強學校運動場所的建設及各類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不斷完善住宅小區(qū)、室外廣場等“15分鐘健身圈”的鍛煉功能。
參考文獻:
[1]牛麗麗,郭敏. 2000年以來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研究綜述[J].體育文化導刊,2014,(06):59-61.
[2]張洋,何玲.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動態(tài)分析——基于2000-2014年四次國民體質健康監(jiān)測數(shù)據(jù)[J].中國青年研究, 2016, (6):4-12.
[3]宋傳福. 現(xiàn)代社會生產(chǎn)生活方式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影響[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18):149-149.
[4]鄔雪山,孫桂平,張曉艷,等. 超重、肥胖與生活方式關系的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1,38, (15):3031-3033.
[5]李亞楠.兒童青少年生活方式對身體素質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5,36(7):968-970.
[6]章建成,張紹禮,羅炯,等.中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報告[J].體育科學,2012, 32,(11):3-18.
[7]蔣立兵,李永安.青少年體質問題致因分析與健康促進協(xié)同機制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6,(6):13-19.
[8]張紹禮,宋學岷,門傳勝,等.遼寧省青少年生活方式和體育鍛煉行為成因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1, 30(3):106-110.
[9]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Z].2016.
[10]教育部.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guī)定[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