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心
最近,微博上有一段挺有趣的小視頻:一個兩歲左右的寶寶,拿著一根塑料棒球棍,試圖擊打立在球托上的球。他要么揮空,要么沒等揮桿就把球打到地上,折騰了好多次都沒成功……看的人多是哈哈一笑。但很多人沒意識到,對孩子來說,這其實是個很好的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訓練。
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是指孩子的視覺和手部在執(zhí)行一些動作時的配合能力。協(xié)調(diào)不好,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也會給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埋下重重困難。北京市教委曾組織過一次調(diào)查,在小學一二年級中,成績好的兒童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明顯高于成績差的兒童。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十指連心。孩子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發(fā)展得好,能夠促進大腦的整體發(fā)育。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如何在家庭生活中鍛煉孩子的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
手眼協(xié)調(diào)訓練的開端,比你預想的要早很多
很多父母會關(guān)注孩子的坐、爬、走,何時說話。但其實,孩子最早發(fā)育的是動手能力。一個月的寶寶會緊握雙拳揮舞大臂,兩三個月的寶寶能握住搖鈴,到四五個月時,寶寶可以主動地抓握玩具……孩子手部的活動,可以代表他的心智發(fā)育。
孩子在6個月前,眼部發(fā)育還沒有完善,所以,這個階段主要以鍛煉手部的敏感度和肌肉力量為主。當然,這也存在一定“風險”。睿睿姥姥一早起來就埋怨女兒沒給外孫女戴手套,讓她在睡覺時亂抓亂撓“破了相”。但睿睿媽只是默默地把孩子的指甲剪好磨平,堅持不給孩子戴手套,因為她知道,觸覺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一個月的孩子,就開始摸索手的用處了。睿睿經(jīng)常盯著自己的小手,還喜歡揮舞雙手。睿睿媽經(jīng)常握住孩子的小手,刺激她的手心,促進抓握反射,并讓她觸摸不同質(zhì)地的玩具,幫助她玩兒手,促進她的感覺發(fā)展。三四個月時,睿睿媽利用鮮艷的玩具,吸引睿睿做出更多的動作。睿睿媽舉著玩具,等睿睿伸手來拿,即使她抓不準、握不穩(wěn),也耐心地陪伴她練習,慢慢地,睿睿的小手越來越有力。
八九個月時,睿睿還不會用勺子,她只喜歡用手抓捏黏稠和柔軟的東西。反復抓捏之后,再放進嘴里品嘗。姥姥一心想把睿睿培養(yǎng)成一個淑女,經(jīng)常把食物從孩子手中搶走,端著碗喂。睿睿媽能感受到孩子的愿望,她說服姥姥,讓睿睿自己吃東西,即使糊滿臉也不著急,因為她早晚能學會自己吃飯。
睿睿喜歡吃餅干,睿睿媽把餅干放在小托盤里讓她自由抓食。睿睿可喜歡這個活動了,每抓起一塊餅干都特別得意。剛開始,睿睿只會用整個手扣住餅干,吃一塊餅干幾乎把半個手都塞到嘴里,慢慢地,她可以用手指來捏了。孩子的抓握和自己進食,是一種智能的活動。大人常常因為不了解,給孩子設(shè)置了很多障礙,剝奪了他們用手的自由,從而失去很多體驗世界的機會。
睿睿四五歲時,就會自己做一些手工了,人們都夸她心靈手巧,這和睿睿媽從小關(guān)注她的動手能力是分不開的。
孩子會用手來思考
教育家孫瑞雪老師說過:“兒童是用手來思考的,手的自由使用不僅表達了兒童的思維,也表達了兒童思考的過程?!彼?,那些能夠解放孩子小手的父母,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有一天,浩爸在做飯,兩歲的浩浩趁爸爸不注意,把小手伸進了米缸,那可是他從來都碰不到的地方。涼涼滑滑的大米就像沙子一樣,浩浩越用力,手里抓住的大米就越少。浩浩一著急,大米撒了一地。
浩爸發(fā)現(xiàn)了,沒有生氣,而是遞給浩浩一個盆和量杯,說:“你幫爸爸裝兩抓米,倒進盆里,我來蒸米飯!”浩浩高興極了,用手一點點往量杯里抓米。剛開始總是弄撒,浩爸怕浪費,就用盆接住。浩浩很快就學會了,用盆接著量杯。第一杯,浩浩抓了半天才填滿,第二杯,快了很多。浩爸心想,孩子的動手能力其實并不需要太專業(yè)的訓練,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可以鍛煉。
從那以后,浩爸做飯時,就給浩浩布置一些小任務(wù):在一碗綠豆里混合一些紅豆,讓他幫忙把紅豆挑出來,或者給他幾片不要的菜葉,讓他撕成小片。這樣,浩浩有了任務(wù),既不給大人搗亂,也鍛煉了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浩浩再大一些,浩爸就讓他用豆子擺不同形狀的圖形。剛開始,浩浩擺得歪七扭八,但在爸爸的鼓勵下,越擺越齊,孩子也越來越自信。
慢慢地,浩爸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很多零散的時間,都特別適合鍛煉孩子的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當然,這些鍛煉最好能通過孩子比較喜歡的游戲來實現(xiàn)。去海邊度假時,浩爸和兒子在沙灘上比賽滾游泳圈,看誰滾得又快又好。浩爸在便箋上畫幾個不同的圖形,每個圖形代表著不同的動作。等地鐵的間隙,浩爸把便箋拿出來,讓浩浩看著圖形做相應(yīng)的動作。浩浩非常喜歡玩兒。
從最初解放孩子的小手,到鍛煉孩子手眼配合,浩爸發(fā)現(xiàn),一項活動中需要調(diào)動的感官越多,對孩子越有鍛煉價值。越是滿足孩子的動手能力,越能更多地帶給大人意想不到的驚喜。浩浩不到3歲,已經(jīng)會熟練地使用筷子了,人們都很驚訝,只有浩爸知道這是鍛煉的結(jié)果。
立體感覺訓練,為孩子儲備學習能力
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于簡單的親子小游戲了,他們渴望用眼睛、用小手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而且,這個階段,孩子在視覺能力上有了更大的發(fā)展,完成了從平面向立體的過渡。
弟弟小齊說家里的音箱是長方形的,哥哥小奧糾正他:“那是長方體!”媽媽感到無比驚訝,一個4歲的孩子,居然懂得這些?她故意問了幾個難題,小奧一一回答:“蛋卷冰激凌是圓錐體,易拉罐是圓柱體,我們的樓房是長方體,那個糖盒是正方體……是幼兒園老師教的!”
媽媽覺得神奇,向幼兒園老師請教,老師說:“3~6歲的孩子,處在肌肉運動的形成階段,觸覺只能判斷物體的光滑和粗糙,但肌肉知覺能使孩子在腦海中形成整體的圖像。剛開始,這種能力需要借助視覺來幫助,到后來,孩子可以將這種知覺記住,把各種圖形的感覺儲存在頭腦中?!崩蠋熯€告訴她一些方法,在家里和孩子玩兒。大人找一些玩具,比如乒乓球、硬幣、豆子、積木塊等,先讓孩子觀察兩種物體的不同形狀,然后仔細地觸摸物體,反復地提示孩子,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物體的各自特點上。然后,告訴孩子把一種物體放在左邊,一種放在右邊,只是觸摸,不用眼看,看孩子能不能猜對,熟練后可增加難度。媽媽立刻嘗試,沒幾次,小家伙們被訓練得眼疾手快,不需要太多提示,就能夠很好地分辨不同玩具。
周末,媽媽帶著兩個兒子去科技館,小奧看了模型后,說:“球體能想往哪里滾就往哪里滾動,但圓柱體只能朝一個方向滾動?!薄皥A錐體呢?”媽媽問。小奧看了看,說:“它只能繞著尖兒運動!”就連兩歲半的小齊都能夠看出來,正方體不能滾動。
只要父母留心,時時處處都能找到教具。孩子再大一些,可以讓他們在不同材質(zhì)的紙張上涂鴉,比如白紙、砂紙、瓦楞紙,這不僅能激發(fā)孩子的書寫意愿,還能促進孩子的握筆能力。雖然孩子不需要寫字,但有了這些準備,將來入學時,他能夠很快學會書寫,對學習和生活也會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