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 610066)
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已經過了一百多年的今天,那些從西方“引進”過來的各門社會科學(包括邏輯學),如何在中國本土問題意識語境下實現學術更新和創(chuàng)造,一直是我國學者探討的課題?!懂敶壿嫷亩嘞蚨妊芯俊?林勝強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代表了現當代無數中國學者努力前進的一種方向。通覽此書,作者給出了自己的思考。這可能是他的很多同行學者沒有意識到的,也是眾多“邏輯學”之外的人文和社會科學學者應該重視的。所謂本土問題意識語境下的學術創(chuàng)新,是指如何在融合西方學術理論與中國問題、中國傳統的基礎上,實現這門學科的整體移植和獨立發(fā)展。《當代邏輯的多向度研究》孜孜追求這一目標的用心,是我閱讀此書體會最為深刻的一點。
中西學術融合下的學科體系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老話題。我大致將這些中西融合的形式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舊瓶舊酒換新簽”,意即傳統的學術內容、方法和研究方式均沒有顯著變化而為了學科的近代化或方便所謂的國際交流,匆忙中只是變換了學科名稱。例如清末京師大學堂將原來的五經科,改頭換面為近代學科新名詞,《詩經》改為中文,《春秋》改為歷史等等。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學術現象,背后往往有極強的本土文化情懷,因而始終是未曾消失,相反,倒時時有各種回歸過去的所謂“新潮”涌現。例如目前國內對于經學研究的重視,有類似于恢復清代樸學傳統的趨向,我們也可將其歸為此類。
第二種是以外來的“新瓶新簽”來改造、容納本土“舊酒”。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即為典型,他承襲了蒙太葛哲學分類法的框架,并將其作為其哲學史研究甚至成為其一生哲學思考的基點[1]4。這一方法自有優(yōu)點,即方便了熟稔西方學術傳統的學者研究和了解相關學說,但也有缺點,即往往將新瓶視為主而將舊酒視為供新瓶塑造的一堆材料罷了。當下留意于中西哲學和文化比較研究的眾多著述,在學術價值判斷上,往往不能脫離馮氏窠臼,實際上是不能忘懷西方學術長期形成的權威壓力而難以自成一說。
第三種是注重“舊酒新釀”而不甚留意新瓶是否時髦和西式的獨立發(fā)展階段?!懂敶壿嫷亩嘞蚨妊芯俊芬彩侨绱耍核男问绞呛啒愕模芍^是沒有“新瓶”包裝的學術著作。鑒于當下有越來越多的學術著作脫離了對“新瓶”的附著感而充滿著質樸的學術氣息,有的學者將這一趨勢概括為中國學派的崛起,我以為非常恰當。如果按照這樣的提法,那么《當代邏輯的多向度研究》也可稱為邏輯學“中國學派”日漸崛起的一道風景。
中國學派有什么淵源呢?簡單地說,中國學派所繼承的學術傳統不僅僅是西方的原生理論,而且更要接納中國近現代學人對西方學說整理、介紹和本土化應用的研究成果,它所背負的學術傳統是深厚的,而絕沒有第一種那樣只是改頭換面罔顧外來世界的保守氣息;中國學派所要推陳出新的,不僅僅是要通過發(fā)現新方法來解決老問題,更要以此種新方法來發(fā)現、解決中國特有的新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是西方同行學者未曾涉獵的或根本不曾有機會接觸的,從這點來說,中國學派是應該而且必然產生的。
《當代邏輯的多向度研究》分為四部分,這四個部分恰好與中國學派的四個面相一一對應:第一部分是“普通邏輯教學研究”,它代表了任何一位中國社會科學所必須承擔的學術普及職責;第二部分是“語言邏輯研究”,它體現的是當代中國任何一位有學術尊嚴的學者作為立身之本的專業(yè)學術研究工作;第三部分是“先秦邏輯語義學思想研究”,它反映了中西合流下中國學者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型探討態(tài)度;第四部分是“鄧小平審辯式思維研究”,它生動地詮釋了在中國特定的話語環(huán)境下學術對于社會與現實應有的積極關注精神。
自從邏輯學來到中國之后,學術巨擘的成果往往只限于小圈子流傳,而該書作者面對的是眾多普通大學生,在30余年的邏輯學教育、教學實踐中深感該門課程的重要性,因而他的“普通邏輯教學研究”更接地氣,更符合中國國情,與那些僅從英文翻譯教材的做法相比,這正是中國學派的自然彰顯。該書的“語言邏輯研究”包括廣義量詞的命題和推理、自然語言的形式化以及基于計算機處理的語篇推理和動態(tài)謂詞邏輯研究,既有前沿理論的探討,又有實際運用的關注,充分體現出當代邏輯的應用價值,是作者對邏輯學前沿領域研究相關成果的總結和概括,充分展示了中國學者對于世界學術共同體的積極參與,也無聲地表達了中國學派不僅僅是中國本土的學術探討,它同時也具有世界視野。該書“先秦邏輯語義學思想研究”對先秦諸子語義學思想的形成和流衍的娓娓道來:從孔子到公孫龍,從墨子到荀子,從《墨經》到《呂氏春秋》,讓并非邏輯學專業(yè)的讀者也能對先秦諸子邏輯學思想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和了解,這是百年來中國邏輯學人“以西格中”眾多成果的一個側影和總結。同樣地,該書的第四部分也讓人感受到中國學派結合當代邏輯對于中國本土問題,包括中國社會階段性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問題、民主與法制建設問題以及祖國統一大業(yè)等問題的深刻而專業(yè)的探索精神??梢哉f,這一部分與第三部分均讓讀者感知到了中國學派的學術深度。
長期以來,邏輯學被視為象牙塔中的純粹學問,在中國眾所周知的邏輯學大家,例如沈有鼎、金岳霖、汪奠基諸人,學術圈內往往流傳的是他們各自忽于人情的各種佳語妙言[2],而稱贊者也以此將他們視為學者的典范。這實際上是一個誤解:若沒有對學生思想狀況的長期關注,如何能夠成為一名普及專業(yè)知識的研究型教師?若沒有對學術動態(tài)和現實需要的敏銳把握,又如何能實現此種學科在中國的“落籍生根”和日漸壯大?若學者沒有對歷史和社會的深切關懷,它的學術工作又如何能夠避免小圈子內自娛自樂的尷尬境況?有的學者出于個人性情,不喜人事交往,這是值得尊重的,但從一個學科的發(fā)展來說,沒有經過社會風雨的洗禮和考驗,學術研究成果就很難發(fā)揮出其應有的社會價值,其學術思想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也很難為人所揭示并改正。筆者所知,林勝強教授是一位能夠積極融入社會、能與各個階層人士談笑風生的學者,他的著作可謂“書如其人”:自信、從容地將專業(yè)成果以通俗易懂地語言向大眾普及。這種春風撲面般的學術風格是他能夠代表當下中國學派日漸崛起的魅力基礎。
《當代邏輯的多向度研究》所代表的邏輯學中國學派的最終指向又何在呢?一言以蔽之,問題意識高于純粹的理論建構。學術因問題而起,也應該以解決問題而告一段落。許多學者以為宏大的理論建構和歷史敘述應是一流學者的典型做派,這在學術的發(fā)軔期當然是恰當的,對于一些學術經典問題的闡釋,這種做派也是值得贊賞的,但處于中西文化融合情境下的當代中國邏輯學,更需要該書所標示的學術之道:解決學生、普通讀者乃是學者的學術之惑,并從中提升邏輯學的學術品質和現實魅力。
當下的中國,對于學術創(chuàng)新和學術成果的評價,有各種各樣的標準和衡量體系。人們常常說,公道自在人心。學術成果的好與壞,最終離不開“人心”的支持與否,這一“人心”可以是同行專家的認可,也可以是讀者的共鳴,更可以是作者的默默耕耘之心。在《當代邏輯的多向度研究》這本書里,我找到了“人心”。僅以此語與讀者共勉。
[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楊向奎.論沈有鼎[J].文史哲,1989,(6):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