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趙伯飛
(西安培華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 陜西西安 710125)
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fā)明傘的國家,早在3500年前的先秦時代,傘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我們祖先的手中。在兩千多年前,可以自由開合的傘就被我們充滿智慧的祖先發(fā)明出來。在我們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傘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蘊含著許多思維方式、生活習(xí)俗、政治觀念和審美價值。
由于傘所用的材質(zhì)使其難以保存,所以今天我們只能從眾多浩如煙海的史料當(dāng)中去追尋中國古代傘的形跡。而要挖掘和欣賞傘的美學(xué)價值,則要借由流傳到今天的紙傘工藝來一窺中國人投射于小小傘面的傳統(tǒng)審美觀念和價值追求。
西湖綢傘的絲綢傘面光滑輕盈,與竹的重量相結(jié)合,恰巧起到了一輕一重、相互中和的作用。綢緞的柔軟材質(zhì)使傘本身具有了輕靈感,半透明的視覺感受使得撐傘的佳人隱約掩于傘下,增添了東方神秘之美。而竹制的傘骨較重,柔韌中透著堅硬,與絲綢的柔軟輕盈恰恰形成了一種對比和對立,表現(xiàn)的是中國美學(xué)思想中的“中和”之美,即眾多因素的對立的統(tǒng)一。中國古代的“中和”美學(xué)是建立在重情感和感悟的思維方式的基礎(chǔ)之上的,并且注重整體性的理論思維,比如莊子講“天地有大美”,這種美是通過整體性思維和感悟而獲得的,不是直觀的視覺之美,而是內(nèi)心體悟到的天地間博大至善的美。
西湖綢傘的竹制傘骨最能體現(xiàn)傘骨的材質(zhì)之美,其傘骨以江南所產(chǎn)的淡竹為原材料,選擇過程頗為講究,名曰“號竹”,大意是對竹子進行尺寸的嚴格篩選,只選生長三年至五年的竹子,在白露前由富有經(jīng)驗的師傅前往采擇,為其不易斷裂,不易生蛀蟲之由。所選竹子要求色勻無斑,五至六厘米粗細。又取其中段二到四節(jié),經(jīng)過十幾道工序制成綢傘的三十五根傘骨。制成的傘骨光潔如玉,柔韌度極佳。
不同于工業(yè)時代以后的金屬傘骨,西湖綢傘因其考究的選材和獨特的制作工藝,所以傘骨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所選竹子在制成傘骨后還需要“撇青”,也就是將竹子的表層分離下來,并逐一編號。等到傘面貼好后,再將竹子的青皮貼上,嚴絲合縫,此為“貼青”。這樣一來,當(dāng)傘合攏時,不露綢料而只見傘骨,傘骨之狀恰是一段完整的竹子,可謂“撐開一朵花,收攏一節(jié)竹”。
瀘州油紙傘被贊譽為“傘藝王者之尊”,且以紅、黃、白、黑、青五色線編織傘骨,純以手工完成,編織多達2500針,故名“滿穿傘”。瀘州油紙傘的五彩絲線滿穿于傘骨,旋轉(zhuǎn)時呈現(xiàn)出色彩斑斕如夢幻彩虹般的美感。
民間所使用的傘面圖案具有多樣性、通俗性的特征,從色彩而言,大多熱烈明艷,具有強烈的對比度,所體現(xiàn)的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集體審美標(biāo)準。就圖案而言,大體上有動物、植物、人物、景物、故事、文字等等。而不同種類、不同地域所生產(chǎn)的傘在圖案上也有一定的差異性。一般而言,被民間使用較多的油紙傘的圖案傾向于吉祥富貴一類,而作為工藝品的西湖綢傘則偏于雅致的景物。
瀘州分水油紙傘的傘面有吉祥二子、雙鳳朝陽、二龍戲珠、祥云、仙鶴、鳳凰戲牡丹等圖案,這是中國典型的吉祥富貴的象征,包含了吉祥、富貴、長壽的寓意。并且將同樣的吉祥圖案連續(xù)重復(fù)地拓印在傘面上,形成了均衡對稱之美。
西湖綢傘最常見的圖案是平湖秋月、三潭映月、蘇堤春曉等“西湖十景”,由于三潭映月是西湖最具標(biāo)志性的一景,所以最為最常見。此外還有花卉、仕女、山水等。傘面底色多為大紅、棗紅、墨綠、橘黃、桃紅、靛藍等明麗的色彩。西湖綢傘的圖案風(fēng)格與一般油紙傘不同,更加典雅,且富于韻味,傳承了江南靈秀婉約的地域文化,也為美麗的西湖增添了魅力。
民間的傘面表達的往往是普通老百姓的心之所念,不外乎趨吉避兇,祈望萬事順?biāo)臁H藗冊谄椒驳纳钪袥]有太大的奢望,只求每一天的日子平平安安就好。配合著不同的使用場合,傘面圖案也發(fā)生著變化,婚嫁時人們選用代表夫妻和睦美滿的“龍鳳呈祥”、“牛郎織女”、“天仙配”等圖案;有小孩出生時用“二龍搶寶”、“寶蓮燈”、“喜鵲鬧梅”、“仙女散花”等;老人過壽則可用“不老松”、“老壽星”、“百鳥朝鳳”、“八仙過?!?、“彭祖老仙”等。
中國結(jié)從上古時期一路發(fā)展而來的中國結(jié)至今還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著中國文化特有的韻味,繩結(jié)的“繩”與“神”諧音,而“結(jié)”以團結(jié)、結(jié)發(fā)、結(jié)緣等寓意帶給人相聚、團圓的感覺。繩結(jié)從結(jié)繩記事到裝飾性的中國結(jié),其間所編就的是中華民族對于祈求神明護佑,以得到安康祥和生活的樸素向往。因而,中國結(jié)被廣泛使用于人們?nèi)粘I畹姆N種物品上,例如婚禮所用的傘柄末端被裝飾以盤長結(jié)、如意結(jié)、吉祥結(jié)、蝴蝶結(jié)等。盤長結(jié)的特點是連綿不斷,用《紅樓夢》里鶯兒的話就是“每樣打一個,十年也打不完?!北P長結(jié)在盤曲后首尾相連,故而無頭無尾,無終無止。盤長結(jié)所使用的是一根沒有斷頭的繩子,表示無限循環(huán)、往復(fù)不止的意思,其中蘊含的是人們渴求突破一切有限的愿望。李后主的詞里說“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柳永用“紅衰翠減”的“物化休”來對比“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短暫與永恒成為人類永遠的悵恨。生命有限,而情感無限,當(dāng)墜著盤長結(jié)的傘出現(xiàn)在新娘的手中,就成為不斷而永續(xù)的情感表達,所謂“交絲結(jié)龍鳳,鏤彩織云霞。一寸同心縷,千年合歡花。”那是愛情深摯和子孫綿延的雙重祝福[1]。
流蘇的裝飾多見于宮廷儀仗傘以及車馬所固定的傘蓋上,裝飾在傘的邊緣,多用五彩羽毛或者絲線制成?;实凼褂玫娜A蓋流蘇多為黃色,以顯示其權(quán)威,曾鞏詩云:“翠羽流蘇出天仗,黃金戲球相蕩摩?!?/p>
我們看到公卿王侯的車蓋上點綴著五彩流蘇,與龍鳳的圖案一起輝映著朝日與晚霞,他們的車子從唐代長安的大街上招搖而過,那是盧照鄰《長安古意》里面的場景:“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流蘇為華蓋羅傘增添了更多明麗的色彩和搖曳的風(fēng)姿,使原本單調(diào)的華蓋羅傘多了幾分靈秀之美。
香囊和玉佩是古人隨身佩戴之物,和中國結(jié)一樣,它們被裝飾在傘柄上,使得傘從形態(tài)和內(nèi)涵上更多了一些值得品讀的韻味。傘柄上的香囊能夠起到類似于今天香水的作用,隨持傘者而移動,芬芳氤氳,令人迷醉。此外,香囊的形狀也因使用者的身份、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例如老人喜愛梅花、菊花等,小孩子喜歡活潑的飛禽走獸。而年輕的戀人們更以香囊為定情之物,所以香囊與傘的結(jié)合又增添了許多情愛的溫暖。
玉佩的裝飾是我國玉文化的體現(xiàn),溫潤如玉,猶如君子,玉的品格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一種精神追求。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玉德歸納為為五個方面,即仁德、正義、智慧、堅貞、廉潔。因此,在古代,玉被廣泛地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傘柄上的玉佩裝飾便可見一端。
在我國民間舞蹈藝術(shù)中,常常使用各種道具以增強舞蹈形體美的視覺效果,民間舞蹈有“東傘西鼓”、“北絹南扇”之說。其中以傘為道具的舞蹈,可稱作“傘舞”,主要分布在甘肅、湖北、江西、廣西、山東、安徽、福建、河南、河北等地。
傘舞中有一種迎神儺舞,產(chǎn)生時期較早。迎神者以傘作為道具,傘作為天的象征,起到了溝通神界與人界的作用。這種類似巫術(shù)的舞蹈在漢代稱為“靈星舞”,隋唐稱“拂舞”,宋代叫作“竹竿拂子”。這種儺舞的第一支便是傘舞,舞蹈者戴著面具,面具象征神,傘為上天,所以傘與面具不可分離。古人認為儺舞表演的是神靈降臨凡間的場景,所以一定會帶著通天之傘來到祭壇,后世以傘祭祀的風(fēng)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晉州官傘舞蹈在河北的晉州市流傳著一種已經(jīng)傳承了上百年的舞蹈——“晉州官傘”。官傘本指王公大臣的儀仗傘,唐代以后,演變?yōu)橄蛲鹾顧?quán)貴們互贈的禮物,過壽治喪皆可送傘。因送傘的目的不同,傘面的圖案也不同。再往后,一遇到祝壽或婚禮等喜事,人們就撐著傘蹦蹦跳跳前來祝賀,到了清代,就形成了專門在喜事上表演舞蹈的官傘班子,其舞蹈動作的設(shè)計也越來越復(fù)雜而優(yōu)美。所以,晉州官傘舞蹈可以看作是人們以舞蹈的形式夸張地再現(xiàn)送傘禮儀的過程。近代以來,晉州官傘舞蹈主要在村莊的廟會上進行表演。
晉州官傘舞蹈可以說是我們中國民間的“街舞”,具有街頭藝術(shù)的活潑歡快的特性。因為表演內(nèi)容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文傘”和“武傘”,顧名思義,兩者一文一武,一動一靜?!拔膫恪敝饕莩恍┟耖g故事,“武傘”則融入了武術(shù)、戲曲和舞蹈的元素。2006年,晉州官傘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中國傘的選材、用料、繪制、裝飾等方面都頗具審美價值,而傘本身的也是中華民族性格中含蓄美的體現(xiàn)。傘被作為禮物贈送時,表達的是不懼風(fēng)雨、情誼長存;傘作為嫁妝裝在女兒的箱子里時,表達的是多子多福、開枝散葉的美好祝福;傘被趕考的舉子們所攜帶之時,表達的是金榜題名的強烈愿望。中國人自古以來以含蓄為美,在生活中,在思維觀念中,在文學(xué)作品中,含蓄可謂無處不在。傘在許多時候被作為象征物,代表著人們不同的愿望和喜好,無疑是中國人含蓄委婉表達思想情感的常見方式。
中國傘的美學(xué)意義除了表現(xiàn)含蓄美以外,還對女性的形態(tài)美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代表中國傳統(tǒng)制傘工藝的油紙傘和西湖綢傘常常與中國女性溫婉美好的形象相映襯,一把美麗的工藝傘,成為了女性們喜愛的工藝品。在佳人執(zhí)綢傘半掩羅綺,嫣然回眸之間凸顯了女性身體的形態(tài)之美。
關(guān)于女性與傘,我們中國人的審美記憶常常指向西湖斷橋邊給意中人許仙借傘的白素貞,或是戴望舒筆下?lián)沃图垈闩腔苍谟崎L雨巷的姑娘。白素貞愛慕凡塵中的許仙,一把油紙傘化為媒人,西湖上興風(fēng)作雨,一來二去,借傘還傘,恰如錢鐘書筆下所說的男女戀愛大抵從借書還書開始。佳人借傘,暗藏情愫;佳人與傘,美絕西湖!
與白素貞相隔了三百多年的雨巷姑娘,油紙傘上結(jié)著丁香的愁怨,我們仿佛永遠只看到姑娘撐著油紙傘的背影。這是戴望舒給我們塑造的一位恍惚迷離的女性形象,她手中的油紙傘為她半掩著哀愁。油紙傘所襯托出的是中國傳統(tǒng)女性裊娜的形象與委婉清怨的氣質(zhì),其神秘而惹人遐思的美感,得力于油紙傘這一意象的襯托。
中國傘與女性美的搭配,往往還會使人聯(lián)想到身著旗袍的中國女性,手中少不了要撐一把油紙傘或者綢傘。旗袍作為中國的國服和禮服,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代表,在T臺上,旗袍往往與傘或是扇相搭配。兩者都具有半遮掩的特點,傘不能完全將人遮擋,而旗袍的高開叉也令女性美好的身材若隱若現(xiàn)。兩者相搭配,體現(xiàn)的是中國女性溫婉含蓄的獨有氣質(zhì)[2]。恰如我們古代庭院建筑的照壁,或者園林一進門所設(shè)置的假山,在遮擋而不完全遮擋之間體現(xiàn)的中國人對于含蓄內(nèi)斂之美的追求。
中國之所以能夠傳承諸多古代物質(zhì)形態(tài)文明,與人們的生活生產(chǎn)方式密不可分。而現(xiàn)代人則更需要用傳統(tǒng)物質(zhì)形態(tài)之美所蘊含的智慧來滋養(yǎng)內(nèi)心,講求精神世界的優(yōu)雅、從容、恬淡,減卻物欲的追逐與沉迷,細細地去品味這一竹一絲一縷之間所散發(fā)的工匠精神。
先秦時候,傘就代表著不同人的等級、身份。當(dāng)然,這里所說的傘是指帝王官員們出行時儀仗隊里的羅傘,可以從顏色、用料、大小來分別等級。先秦以降,羅傘的使用就要依據(jù)相應(yīng)的儀仗制度,這種規(guī)定一直延續(xù)到了明清時期。羅傘被用于儀仗之中是始于先秦的哪一個具體時期,如今已經(jīng)難以考究。由于其高擎的傘蓋不僅能遮陽蔽雨,更能以高聳的姿態(tài)充分顯示尊貴者高高在上、浩浩蕩蕩的威儀,故而先秦以后,羅蓋就成為了皇帝、官員出行儀仗中的必備之物。
黃色華蓋昭示著無上的皇權(quán),帝王專用的華蓋以黃色的綾絹制作,稱作“黃屋”,其他人不得使用。其華蓋具有庇蔭百姓的含義,是君主顯示其德行的載體。同時,傘作為天的象征物,也是天子的標(biāo)配。上承天意,下利萬民,華蓋的出場不僅具有外在的氣勢,使得普天之下為之臣服,更以其象征意義使得臣民們感受到天命神授的威力[3]。
1.對天神的敬畏
傘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古人的崇天心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明確提出車上的傘蓋有二十八根傘骨,對應(yīng)的便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傘的圓形,與古人天圓地方的觀念相吻合。我們可以從漢代出土的銅鏡紋飾上看到華蓋居于上部正中,代表著天,華蓋的底部則代表大地。
華蓋作為傘的一種形式,常被古人用于祭祀,來表示對于天的崇敬。東漢靈帝祭祀時在大祭壇上豎起高十丈的十二層五彩華蓋,又在小祭壇上豎起高九丈的九層華蓋,自己則立于大華蓋下面。此處的華蓋是天的象征,在古人的觀念里,萬事萬物以天為最大,傘作為天的象征受到了世人頂禮膜拜。
我們看到舊時油紙傘的頂端常裹著一塊方形頭巾,是何用意往往不得而知。也許多數(shù)人要猜測它的使用功效,然而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是這方頭巾其實是某種寓意的象征,古人蓄發(fā),表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頭上覆以方巾表示對于上天的崇敬。這種崇敬被轉(zhuǎn)移到傘上,就形成了油紙傘頂端的裝飾。此外,方巾為四方形,四方表示四維,四維就是禮、義、廉、恥,所謂“禮不逾節(jié),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意即做人要謙恭有禮,有節(jié)制,行事不應(yīng)超出道德的規(guī)范[4]。做事情要符合公禮,要讓別人認可你的成就,而非自我抬高。面對利益誘惑時,要保持清正廉潔,對于自己錯誤的行為也不要加以掩飾。不與道德低下的人同流合污,不做不違反道德規(guī)范的事。古人對人的教化工作可謂滲入尋常,即便小如雨傘者,也能夠承擔(dān)教化的功能,在生活的點滴間“潤物細無聲”。
從我國的周代起,民間就有在中秋節(jié)祭拜月亮神的習(xí)俗,人們把西瓜切成蓮花形,象征月神的寶座,供奉月亮神像,以紅油紙傘、月餅等作為祭品。在此,紅油紙傘是月亮神保護百姓,掃除人間邪惡的重要法器。到了北宋,每至中秋,百姓們舉家都要撐起一把新的油紙傘,著新衣,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2.傘在宗教中的寓意
佛教中有住在須彌山上的四大天王,其中北方多聞天王,名曰毗沙門,即多聞之意,他手持法器寶傘,鎮(zhèn)壓眾邪魔,保護百姓的安全。
藏傳佛教有大白傘蓋佛母,佛母是諸佛之母,其形象是手持一柄白色傘蓋,在她的傘下是受其庇護的眾生。人間帝王的華蓋是庇蔭百姓的象征,而佛教中佛母則具有了極為廣博的愛,對人,對動物,對一切眾生皆以平等心對待。所以,她的傘蓋所庇護的范圍就要大得多。同樣的傘,在凡俗與宗教間發(fā)揮著似乎相同,卻又不同的作用。
3.崇福避邪的工具
自古以來,中國老百信對于生活的主要追求便是吉祥如意、趨吉避害。這樣的樸素的生活追求往往投射在人們的日常用品上,以求處處順?biāo)臁@缬图垈?,所謂“油紙有子,萬事圓滿”,油紙傘被臺灣的客家人看作是吉祥之物。在閩南文化中,由于傘與“散”諧音,所以人們往往忌諱送傘。但是客家人的看法卻完全不同,當(dāng)客家人家中的男孩子長到了十六歲的時候,父母會送他紙傘,因為“紙”與“子”諧音,象征男子的成年。而傘的圓形造型又有圓滿的寓意,也含有緣分這一吉祥含義,因此,紙傘成為客家人贈送的吉祥禮物。
客家油紙傘除了具有多子多福、圓滿等寓意以外,還被客家人看作是辟邪之物,一來是傘的遮蔽作用使其具有了驅(qū)邪的功用;二來傘又與“閃”諧音,所以有躲避不祥的意思。在客家人的宗教儀式上,往往也會在神轎上撐起一把油紙傘來辟邪。因此,油紙傘代表的是客家人對于幸福圓滿、吉祥如意生活的期望。從20世紀20年代,成熟的制傘技藝從廣東潮州傳入臺灣美濃一帶,這里興起了制傘業(yè),油紙傘也幾乎成為美濃民間工藝的一個代稱,臺灣生產(chǎn)油紙傘的地方雖多,但都不及美濃的名聲大。
油紙傘的傘骨常由竹子做成,竹子代表的寓意是節(jié)節(jié)高升,所以古代趕考的舉子或是赴任的官員們喜歡在包袱里裝一把紅色的傘,以求高中或是一路平安。據(jù)傳宋代朱熹在當(dāng)年還是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時,進京趕考之前,特請制傘匠人將四書五經(jīng)抄寫在傘上,以便自己隨時研讀[5]。后來,朱熹因為刻苦努力而高中榜首,人們居然把功勞歸到了這把傘上,認為是傘庇佑了朱熹,從此,在民間就有了帶傘趕考、以求福佑的習(xí)俗。
在我國民間傳統(tǒng)文化中,油紙傘表面的桐油具有辟邪作用,道教還認為孤魂野鬼聞到桐油味就會遠遠逃開。此外,道教認為木和紙可以連接陰陽,紙為木所做,木有生氣,可以附著神靈,故供奉之物多為木或者紙。而油紙傘以木和紙制成,自然就成為了道教的一個法器,用以驅(qū)邪鎮(zhèn)宅、請仙祈福。油紙傘的傘面為陽,在屋里放置油紙傘或者傘尖向下懸掛在屋頂,都表示由眾神來保護傘下之人,趨吉避兇。
客家人在女兒出嫁時,一定會帶上油紙傘,因為傘的繁體為“傘”,“傘”字由五個“人”和一個“十”組成,五個人表示多子多福,也有五子登科之意。此外,《易經(jīng)》中有“數(shù)生于一,成于十”之說,因此,十便是成就與圓滿,即十全十美之意。而油紙又與“有子”諧音,故而油紙傘在客家人看來是吉祥的象征。當(dāng)女子走下花轎,必先撐起一把油紙傘,以求遠離邪祟。
古時結(jié)婚當(dāng)天,新娘由富有德行的女性長輩陪同,并為其撐起一把黑色的傘。由于婚禮當(dāng)天新娘的地位為最大,但是大不過天,所以要以傘遮蔽,表示對于天的崇敬。
舊時婚禮也有用紅色傘的,紅傘實際上是紅蓋頭的替代品。相傳天地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為使人類得以繁衍生息,他們必須結(jié)為夫妻。于是他們?nèi)ハ蛱焐穸\告,請求天神的旨意,如果同意他們的結(jié)合就讓云層聚攏,不然則反之。當(dāng)他們看到天空的云層漸漸聚攏時,女媧就決定和兄長完婚。但是,由于兄妹的關(guān)系,她又深感羞恥,于是用草編成扇子遮擋住臉龐。后來,人們在出嫁時有以扇遮面的風(fēng)俗,這種風(fēng)俗又漸漸演變成了紅蓋頭。再到后來,紅傘又取代了紅蓋頭而成為新娘的手中之物。
在貴州、湖南等一些地區(qū),媒人說媒的時候必會帶上一把傘,因為傘撐開時是圓形,合上是圓錐形,恰與圓滿之意暗合,媒人便把傘隨身攜帶,也預(yù)示著她們此行的順利圓滿。土家族在撮合婚事時一般要出動兩位媒人,她們各執(zhí)一把傘,表示一個大大的團圓,故而她們的傘也叫做“團圓傘”?!皥F圓傘”又是提親是否順利的標(biāo)志,婚事成與不成,皆在一把雨傘。媒人初次到女方家,會將傘撐開倒置于門口,若女方同意此事,則會將傘順立過來,接著才有了第二次的登門提親。二次提親的媒介依然是一把傘,依舊將傘倒置門外,所不同的是女方的舅舅同意的話,傘就從室外被收攏移到了室內(nèi)靠近火塘邊。對許多少數(shù)民族來說,家中的火塘至關(guān)重要,具有類似于漢民族的家中神龕的地位。第三次提親,傘還是貫穿始終,這一遭提親順利的話,傘不僅登堂入室,還進一步被放在了女子的閨房。此處的傘暗含著生殖崇拜的意味,傘被看作是男性的象征,在提親的過程中不斷深入女方的家中,所反映的是從初民開始所具有的物我不分的交感式思維。
民間的生活訴求永遠簡單而質(zhì)樸,在今天各地的民俗中,婚禮上傘依然被或多或少地使用著。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無疑寄托著人們許多的美好愿望和美妙憧憬。傘在婚禮上的使用是人們樸素的生活愿望的反映,所體現(xiàn)的正是中華民族善良而樸實的生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