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2018-04-03 04:14:17
        上饒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論戰(zhàn)中國化命題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北京 100872 )

        1938年,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題為《論新階段》報告中,最先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革命任務和發(fā)展道路,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思想史上的重大突破,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上走向理論自覺與理論自信。本文試從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視角,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出所需要的“領導核心”“實踐基礎”“智力支持”“學術支撐”“文化條件”等幾個層面,進行歷史的審視與邏輯的梳理,希望能對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出的歷史必然性提供某些新知,從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深化。

        一、遵義會議以來形成的中央領導集體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準備了政治領導核心

        正確而又強健有力的政治領導核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出的政治前提。因為,只有形成一個成熟穩(wěn)定的政治領導核心,才能原原本本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國情,作出合乎中國實際、中國需要的理論創(chuàng)新;才能踏踏實實地以真理的力量凝聚群眾、擴大影響,使馬克思主義真正根植于中國社會的土壤中。而從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歷程來看,遵義會議以后所形成的中央集體領導,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

        遵義會議之前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中央領導集體,因而也不可能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到遵義會議召開前夕,黨內一直沒有形成穩(wěn)健的政治領導集體。正如鄧小平指出的那樣,遵義會議“以前的領導都是很不穩(wěn)定,也很不成熟的。從陳獨秀起,一直到遵義會議,沒有一屆是真正成熟的”[1]298,“我們黨的領導集體,是從遵義會議開始逐步形成的”[1]309。從1921年共產黨成立之初的陳獨秀,到1927年“八七”會議召開時的瞿秋白,再到1928年中共“六大”召開時的向忠發(fā)、李立三,直至1931年黨的六屆四中全會的王明,他們先后犯了右傾投降主義和“左”傾盲動主義的嚴重錯誤,給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yè)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歷史表明,正是因為黨的領導集體在遵義會議之前是不穩(wěn)定的,盡管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也在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但還不可能開創(chuàng)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新境界,朝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向邁出決定性的步伐。

        遵義會議以后的中央領導集體處于鞏固和發(fā)展之中。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形成了中央總負責人張聞天與紅軍的實際最高統(tǒng)帥毛澤東相互配合的領導格局,這就是研究者所說的“毛澤東—張聞天體制”(或簡稱為“毛—張體制”)。“毛—張體制”標志著黨的政治領導集體的形成,并使這一集體具有正確的方向與堅強的領導力量。正是因為有“毛—張”領導集體的形成,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能夠突破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和蘇聯(lián)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在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本來面目的同時,推進具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譬如,中央紅軍長征結束后,隨著民族矛盾的日漸加劇,毛澤東和張聞天充分考慮中國革命的特殊性,提出了獨具特色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迎來了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時代的到來。這足以表明,在遵義會議之后,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標志著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新里程碑。故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大革命失敗后開展的革命斗爭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供了政治實踐基礎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提出需要革命斗爭作為實踐基礎,也需要在革命實踐的探索中修正和檢驗。誠如艾思奇所說:“真正能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正是有著‘創(chuàng)造’的作用了,因為馬克思主義原是和實踐分不開的?!盵2]因此,沒有中國革命實踐作支撐,也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

        中國共產黨人在1925年—1927年間的大革命實踐,確實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還不足以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走向成熟,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yè)有著高度的理論自覺。譬如,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關于中國社會性質、中國革命性質等方面的分析,在思想理論層面上是有很大進步的,并且已經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但總體上說還不能自覺地運用到實踐中。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此時尚為年幼,加上革命斗爭的實踐還沒有積累出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故而就全黨來說,此時還難以具有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

        大革命失敗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真理,崇尚實踐,靠正確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成功地探索出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在大革命失敗的情況下,毛澤東總結“中心城市暴動在中國行不通”的經驗教訓,以在農村開展武裝斗爭的實踐活動,打破了當時以城市為中心的思想,把軍隊轉移到遠離敵人統(tǒng)治比較薄弱的農村區(qū)域,史無前例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中國革命的新道路以事實說明:中國是一個有著特殊國情的落后農業(yè)大國,小農經濟長期占據著十分明顯的優(yōu)勢,中國大多數人口為農民并且分布于廣大的農村,農村可以不依賴城市而獨立存在,成為我們黨重新積蓄革命力量的根據地。因此,中國的革命不能單純地照搬照抄俄國的革命經驗,而必須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將能否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獨立自主地探索完全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大革命失敗后十年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過程,也是擺脫教條化理論和實踐模式的過程。盡管此時尚沒有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但是新的革命實踐已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提高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高度。譬如,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文本、如何在中國正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如何開拓性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等重要問題上,中國共產黨人均表現出了獨特的理論勇氣和卓越的求索能力。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盵3]這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可以說是呼之欲出。因此,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中盡管還沒有提出“中國化”這個詞語,但業(yè)已形成了一種堅持從斗爭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地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路線,這根源于當時的革命斗爭的實踐活動。而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來看,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革命實踐活動,從而為此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正式提出提供了政治實踐基礎。

        三、20世紀30年代的哲學大眾化運動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供了智力支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內含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精神,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亦以有效的智力支持為條件。這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得以提出的智力支持,是指在社會中、民眾中形成的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感知、思想認同、價值信念、思維模式及其所構成的思想氛圍。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來看,在20世紀30年代的哲學大眾化運動中,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宣傳、普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在行動上擔當起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任務,在民間社會中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勢,這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提供了智力支持。

        20世紀30年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適應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需要使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社會的精英階層所掌握,同時更需要使馬克思主義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融入他們的生活和生產實踐,進而提供方法論指導。沒有這樣的環(huán)節(ji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難以鑄造穩(wěn)固的群眾基礎。于是,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陳獨秀、李達等,采取通俗易懂,形式多樣的方法集中宣傳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幫助群眾解答他們所關心的社會問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大眾的哲學,推進了馬克思主義與群眾相結合的大眾化的歷程。其后,瞿秋白出版了《社會哲學概論》《現代社會學》等著作,在宣傳唯物史觀的同時又宣傳了唯物辯證法,開辯證唯物主義啟蒙之先河。大革命時期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發(fā)揮了哲學在實際革命斗爭中的指導作用,開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實際的初步結合[4]3。然而,總體來說,馬克思主義在這一時期與大眾生活實際的結合還相當不夠,加之大革命失敗以后,張東蓀、葉青等人又攻擊唯物辯證法,使不少青年受到蒙蔽以至于感到迷茫,這就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成為必須。適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迫切需要,艾思奇、陳唯實、沈志遠等人出版了《大眾哲學》《通俗辯證法講話》《現代哲學的基本問題》等著作,楊伯愷、盧心遠等也以新墾書店及《研究與批判》為陣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知識,從而在思想界、學術界興起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大眾化運動,這就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與中國的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基礎上,毛澤東在1937年的7、8月間發(fā)表《矛盾論》《實踐論》著作,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革命的經驗結合起來,并以中國革命的例證詮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這既標志著毛澤東哲學思想理論體系的形成[4]461,同時也反映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重要成果。這樣看,20世紀30年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既推進了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生活實際的結合,在廣泛的領域營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氛圍,又為從哲學上總結中國革命經驗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而又推動了毛澤東哲學體系的形成。

        可見,20世紀30年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運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關鍵一環(huán)。它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和語言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刻內容,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由“言必稱希臘”的高深莫測走向淺顯易懂的具體化與通俗化,使得以工農為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接受、理解和掌握,從而使之內化到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和實踐中,積淀成為人民群眾社會心理的重要構成要素,進而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社會變遷的詮釋力與影響力,這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提供了智力支持。

        四、20世紀30年代的學術論爭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供了學術支撐

        一個具有較強詮釋力的理論體系需要有學術上的論證并擁有學理上的依據,否則便不能發(fā)揮持續(xù)性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可以從20世紀30年代幾次重大的學術論爭中找到學理上的淵源。1928年—1930年,中國思想界先后發(fā)生了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zhàn)、中國社會史問題論戰(zhàn)以及中國農村社會性質問題論戰(zhàn),在諸多層面觸及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論戰(zhàn)深化了對唯物辯證法的理解。在社會性質問題論戰(zhàn)中,嚴靈峰錯誤地認為:“既然‘帝國主義的確也是猛烈地破壞農村經濟’,則‘農村中的封建關系’,立足在什么基礎的上面而‘并不破壞’呢?!”[5]嚴靈峰對封建經濟關系沒有“立足”基礎的看法,是嚴重地違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基于唯物辯證法的立場,認為不能夠將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的關系簡單化,認為應該看到:“帝國主義對于中國一切封建軍閥的苛捐雜稅,同樣是采取一種幫助與維持的態(tài)度。這些軍閥官僚之封建式的剝奪,并不能影響到帝國主義在中國所建立的產業(yè),而是只使中國民族工業(yè)更加難于發(fā)展,使帝國主義可以壟斷在市場競爭中的勝利?!盵6]204-205馬克思主義者還指出,帝國主義需要一種社會勢力來幫助它執(zhí)行種種政策,因而必然抑制中國本土經濟的獨立發(fā)展,以獲得市場競爭中的壟斷地位。所以,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的關系并不是形式邏輯通用的“是—是和否—否”公式,而是要在具體的問題研究中提出“是—否和否—是”公式。經過論戰(zhàn)的思想洗禮,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逐步被學術界、思想界理解并認同,這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能夠具體地運用辯證法思想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論戰(zhàn)深化了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20世紀30年代關于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論戰(zhàn),使中國知識界從學理上提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論斷,這個論斷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出的重要學理依據。潘東周在論戰(zhàn)中,一方面指出“中國是半殖民地的國家,帝國主義在中國經濟中握有最高的統(tǒng)治權”,另一方面又指出“因為中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家,所以這些半封建關系在農業(yè)經濟中的優(yōu)勢,實際就占領了整個中國經濟中的優(yōu)勢”[6]203,209,潘東周的觀點表明了“半殖民地”與“半封建”之間的內在關系。沈志遠1935年在總結這次論戰(zhàn)時也指出,在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zhàn)中,“半殖民地半封建”這一概念“在事實上已被一切革命者和進步的人們所接受?!盵4]563可以看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確立是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zhàn)的重要成果,此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正式提出,正是立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個論斷之上。

        第三,論戰(zhàn)深化了對中國歷史的認識。三次論戰(zhàn)關涉中國歷史發(fā)展階段的問題,先是討論了人類歷史發(fā)展是否具有共同的客觀規(guī)律,進而討論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fā)展階段的學說是否符合中國歷史演變的實際。關于中國是否經歷過奴隸社會這一問題,丁迪豪錯誤地認為,“奴隸制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階段上,不能成為一獨立的階段”[7]。王伯平也繼續(xù)這個錯誤,認為“奴隸制度不能列作一個社會進化的獨立階段”[8]。針對這種錯誤觀點,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呂振羽指出,“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法則或客觀規(guī)律,也和世界其他各民族、國家一樣,并沒有什么本質的特殊”[9]。這有力地堅持了中國歷史上有奴隸制存在的正確觀點,駁斥了馬克思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的謬論。社會史論戰(zhàn)推進中國學術界實現了對于唯物史觀從“傳播”到“應用”層面的跨越,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關于中國社會的論斷提供了學理依據。

        可見,這三次重大的學術論戰(zhàn)以中國社會的歷史與現實、學術與政治為研究中心,重點回答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變遷關系的相關問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奠定了有力的學術支撐。

        五、抗戰(zhàn)開始后的文化建設運動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準備了文化條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五四”以來特別是“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社會文化變革的實際密切相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也是以文化建設的客觀需要與實際狀況為條件的,而這種文化建設在抗戰(zhàn)初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能夠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準備文化條件。

        新啟蒙運動是文化建設在民族危亡形勢下的高度自覺。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抗日救亡成為中國社會的政治主題。1935年華北危機震驚了中國的進步知識分子,艾思奇、何干之等聯(lián)合張申府等民主人士開展了新啟蒙運動,主張將“五四”啟蒙運動在新形勢下向更高的層次推進,以圖團結更為廣泛的力量而凝聚為抗日的文化陣線。新啟蒙運動上承哲學大眾化的發(fā)展趨向,又與抗日救亡的形勢密切結合,為建立文化上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代的結合,使學術界形成了濃厚的“中國化”的文化氛圍,并開啟了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的“學術中國化”運動。而“學術中國化”又是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個演變過程顯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發(fā)展的內在理路,反映出中國文化建設的理性與自覺。因此,新啟蒙運動所倡導的一些基本理念,思想界立足于抗日救亡運動而合乎邏輯的文化自身建設,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準備了文化條件。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共產黨倡導文化建設與抗日戰(zhàn)爭相結合的理念。柳湜按照黨的文化方針,提出抗戰(zhàn)需要一個聯(lián)合的文化陣線,他說:“文化上也需要一個聯(lián)合陣線,這和政治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相同,是聯(lián)合一切不愿做亡國奴,一切清醒的文化工作者和知識分子,造成一個聯(lián)合戰(zhàn)線。”[10]598他又指出,文化陣線必須把發(fā)動廣大民眾放在重要位置,“不要只看見少數進步的分子,把更廣大的群眾丟掉不顧,把運動自己束縛在極狹隘的范圍內”[10]672。艾思奇也指出,在抗日救亡的形勢下,一切具有愛國意義的文化成果,“不論是資本主義的文化要素也好,封建的文化要素也好,不論是實驗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只要你所發(fā)揮的是有用美點,都竭誠歡迎你到這運動中來”[11]。在中共領導和組織下,思想界文化界以抗日救亡為宗旨,有力地促進了抗日文化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和抗戰(zhàn)文化的興起。

        延安馬列學院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共產黨推進抗戰(zhàn)文化建設的重大舉措。延安馬列學院于1938年5月成立,張聞天兼任院長,下設歷史研究室、中國政治研究室、中國經濟研究室、中國文化思想研究室、中國教育研究室、國際問題研究室等,集結了一大批學有專長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以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政治、經濟等問題[4]877。延安馬列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比較正規(guī)的研讀馬列主義的學校,其建院方針是“求得理論與實際的一致”,培養(yǎng)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人才。吳介民在《延安馬列學院回憶錄》中說,馬列學院“為求得理論與實際的一致”,要求“學生切實了解馬列主義的精神和方法”[12]。正是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學員們摒棄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態(tài)度,力求做到理論與實際結合。延安馬列學院的創(chuàng)辦,增強了廣大學員運用馬列主義解決實際問題的自覺性和能力,不僅有力地配合了抗戰(zhàn)初期的文化建設,而且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重要貢獻。

        從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歷程來看,中國共產黨在“九一八”事變之后,高度重視思想和文化的建設,努力開展了新啟蒙運動,將文化建設與實際斗爭相結合、與抗戰(zhàn)需要相結合。而延安馬列學院的創(chuàng)辦,不僅將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統(tǒng)一起來,而且切實承載起服務抗日戰(zhàn)爭的特殊歷史使命,從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文化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這為全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供了文化的條件。

        以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遷的視域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其所需要的“領導核心”“實踐基礎”“智力支持”“學術支撐”和“文化條件”等要素,在現代中國社會的變遷進程中逐步形成積淀起來。因此,就根本而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具有現代中國社會變動的內在主因,是現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必然結果。

        [1]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艾思奇.艾思奇全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91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4] 吳漢全.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學術史概論(1919-1949)[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5] 劉蘇華.唯物辯證法與嚴靈峰: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zhàn)(資料選編):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14.

        [6] 潘東周.中國經濟性質: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zhàn)(資料選編):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 丁迪豪.中國奴隸社會的批判[J].歷史科學,1933(5).

        [8] 王伯平.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之發(fā)韌[J].讀書雜志,1932:7-8.

        [9] 呂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61:18.

        [10] 柳湜.柳湜文集[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

        [11] 鐘離蒙,楊鳳麟.中國現代哲學史資料匯編:第2集第1冊[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2:9-10.

        [12] 吳介民.延安馬列學院回憶錄[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41.

        猜你喜歡
        論戰(zhàn)中國化命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覺醒年代的一次公開論戰(zhàn)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曹劌論戰(zhàn)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下一站命題
        鄧小平與中蘇論戰(zhàn)
        黨史文苑(2016年11期)2016-09-10 07:22:44
        《〈曹劌論戰(zhàn)〉句讀解惑》商榷
        語文知識(2014年9期)2014-02-28 22:00:45
        2012年“春季擂臺”命題
        對聯(lián)(2011年24期)2011-11-20 02:42:38
        福利视频一二三在线观看|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黄色av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青青草原亚洲在线视频| 天堂网日韩av在线播放一区| 领导边摸边吃奶边做爽在线观看 | 99免费视频精品|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99riav精品国产| 日本中出熟女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黄片视频免费观看蜜桃| 久久9精品区-无套内射无码|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熟女少妇免费久久| 女优免费中文字幕在线| 91视色国内揄拍国内精品人妻| 免费又黄又爽又色的视频| 18禁超污无遮挡无码免费游戏| 中文字幕日产人妻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女优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免费做爰猛烈吃奶摸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一区精品天堂| 亚洲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页| 99精品久久精品一区|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专区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大地资源中文第三页| 扒下语文老师的丝袜美腿|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东京热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精品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极品粉嫩小仙女高潮喷水视频| 久久久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一区| 国产老妇伦国产熟女老妇高清| 中文字幕av素人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