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浴民
(泉州市晉光小學,福建 泉州 362000)
隨著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互聯網+”思維方式在教育領域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在傳統(tǒng)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習環(huán)境受到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而運用“互聯網+”思維方式創(chuàng)建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環(huán)境,則可以擺脫這些束縛,實現“互聯網+綜合實踐”的學科教學新生態(tài)。
通俗地講,比如“互聯網+傳統(tǒng)集市”產生了淘寶網等購物網站,“互聯網+快餐”產生了“餓了嗎”等外賣軟件。而“互聯網+教育”也產生了很多教育成果,如: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一師一優(yōu)課網站、人人通網絡空間等。而“互聯網+綜合實踐”是指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實施綜合實踐活動。
它是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與數據采集加工等先進技術的綜合運用,這種運用讓互聯網與傳統(tǒng)行業(yè)實現了深度融合,為傳統(tǒng)行業(yè)提供了發(fā)展的新動力,推動行業(yè)形態(tài)不斷發(fā)生演變,形成新的發(fā)展生態(tài)。
1.實現教學資源的網絡存儲與共享。網絡存儲技術目前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百度網盤、QQ群文件等網絡存儲技術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長久保存與共享,相比線下用U盤拷貝或撰寫紙質材料,最后再匯總的方式,更便捷、更及時、更安全。
2.實現課外活動的跟進與個性化指導
傳統(tǒng)的綜合實踐課,對學生活動的跟進與指導主要停留在課堂上,而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例如學生通過微信、QQ等軟件,隨時可以向教師求助,而教師也可以隨時向學生詢問課外活動的進展情況,然后進行個性化指導。這樣,原本只能在課堂上做的事情,課外也能得以實施。
3.擴大綜合實踐活動的參與面
原來活動的參與對象僅限于參加活動的班級,而如果運用“互聯網+”思維模式,將課程資源和活動內容發(fā)布至在線課程平臺,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學習者,通過登錄在線課程平臺,選擇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可以在教師的在線指導下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4.擴大活動成果的受益面
傳統(tǒng)的綜合實踐活動成果的分享范圍比較有限,而通過互聯網平臺分享活動成果則范圍不受限制,只要網絡訪問者有需求,就可以瀏覽和下載活動成果,當然也可以通過微信等軟件,將成果推送給指定目標,這種開放分享的姿態(tài),無時無刻不在擴大著綜合實踐活動成果的受益面。
學生網絡學習空間是“三通兩平臺”中“人人通”的重要部分,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空間進行學習、交流與分享,這是屬于每個學生自己的一個網絡學習天地。
1.走出“誤區(qū)”
很多人認為在小學階段甚至是中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空間是沒有必要開通的,甚至認為網絡空間會影響正常的學習。他們對學生的網絡學習空間存在著一定的誤解。首先,學生擁有使用網絡學習空間的權利,用或不用,主要取決于學生自身;其次,“三通兩平臺”是國家教育事業(yè)“十二五”規(guī)劃中的重要內容,教育“十三五”規(guī)劃也將續(xù)推進“三通兩平臺”的建設,作為教育工作者都應擺正心態(tài),積極響應;再次,當代學生是信息時代的原住民,相比教師和家長,他們更容易接受網絡學習空間。
2.運用學生空間功能
在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中,學生的網絡學習空間,包括了“我的云盤”“發(fā)布文章”“相冊”等豐富的功能?!拔业脑票P”可以用來存放活動相關資源并進行共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小組成員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共享資源。而“相冊”中可以創(chuàng)建專題相冊,用于上傳研究對象圖片、活動照片等。“發(fā)布文章”功能則可以用于發(fā)布觀察日志、活動記錄、精彩故事、活動成果等內容。
從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首頁上的統(tǒng)計信息來看,截止至2018年3月1日,平臺上所開通的教師空間數量達到了565758個,教師網絡空間開通率達到100%,空間活躍率達到80%。這說明每位教師的網絡空間已經客觀存在,越來越多的教師正在不斷加入教師空間建設的隊伍中,順應教育發(fā)展的時代潮流。
1.上傳資源
在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綜合實踐活動所需要的教學資源上傳至網盤中,并分享給參加活動的學生。同時,教師網盤也可用于存放活動成果,分享給所有感興趣的來訪者。
2.發(fā)布學習資料文章
教師網絡空間的文章發(fā)布功能可以用于發(fā)布課前導學單、學習資料、課后活動內容、活動評價量規(guī)、最新活動消息或通知等內容,還可以在文章中提供優(yōu)質資源鏈接,學生除了可瀏覽教師發(fā)布的文章,還可以在文章下方進行提問或發(fā)言,增加了一個課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交流渠道。
如在學校四年級開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書是怎樣印成的》一課中,教師先在空間中發(fā)布“《書是怎樣印成的》課前活動任務”與“《書是怎樣印成的》課前微課學習”兩篇文章,然后通過班級微信群分享鏈接,學生先瀏覽這兩篇文章,開展課前學習活動,然后適時推送“在線檢測”練習,了解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登記學生學習的薄弱方面,并搜集學生的提問,課堂上師生則共同研究搜集到的問題,并將問題與解決辦法再以文章的形式發(fā)布在教師空間中,供學生學習討論。
3.跟進活動進度
很多人認為教師網絡空間的功能有點類似QQ空間、新浪博客,其實教師網絡空間除了其他網絡空間具備的功能外,還可以對學生學習活動全程進行跟進。這種活動全過程的跟進,使得教師的指導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在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以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為例,教師空間中提供了 “教學助手”軟件,其中包括了“課前導學”“互動課堂”“在線檢測”和“課后作業(yè)”等一系列的功能,可以密切配合綜合實踐活動課前、課中與課后的各個階段。教師可以運用“課前導學”功能,將微課與課前任務推送到學生網絡空間,學生根據推送的內容進行學習;“互動課堂”則主要對課堂進行支持,實現在網絡技術支持下的智慧教學;“在線檢測”可以推送練習給學生,隨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自動評估,并根據統(tǒng)計數據調整活動策略;“課后作業(yè)”可以推送課后作業(yè)與相關資源,并要求學生提交作業(yè),提交的作業(yè)可以使用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豐富的格式,教師可以查看學生的提交情況,并進行審閱與批改。
4.空間相冊助力展示與評價
空間相冊的功能看似簡單,卻有大用處。如創(chuàng)建“活動之星”專題相冊,用來上傳在活動中表現出色的學生,并推薦至首頁,對這些學生進行激勵;創(chuàng)建“活動成果”專題相冊則可以對學生的活動成果進行展示,來訪者不僅可以欣賞活動成果,還可以進行點贊和評價。
在智能移動終端迅速普及的時代,各種網絡平臺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主流應用也在不斷進行升級,其中不乏可為教育服務的應用或功能,如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和QQ師生群等。其中,微信公眾號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信息發(fā)布媒體非常實用,可以用于推送通知、微課、學習資料、活動報道和活動成果等內容。
如在學校一年級綜合實踐活動《我的詩集》中,學生通過創(chuàng)作或搜集自己喜愛的詩歌,以朗讀、繪制插畫、自編詩集本等形式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然后將朗讀詩歌的音視頻、手繪插畫等活動成果用微信發(fā)送給教師;教師將這些活動成果進行編輯,并發(fā)布在微信公眾號中,推送給家長和關注該公眾號的讀者,讓學生多了一個分享自己活動成果的網絡平臺,得到了學生、家長、教師的一致認可與贊賞。
當代社會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教育需要打破陳規(guī),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只有用先進的理念與技術武裝教育,創(chuàng)建現代化的學習環(huán)境,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適應未來的人才。
[1]陳麗,李波,郭玉娟,彭棣. 互聯網+”時代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新趨勢和新方向[J]. 電化教育研究,2017(5).
[2]張韻.“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學習方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7(1).
[3]邱建榮.綜合實踐活動促進農村小學辦學特色發(fā)展[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