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偉
周有光大學時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入學第一天,校方發(fā)給每位同學一張姓名卡片,上面打著每個人姓名的羅馬字拼寫。由于當時中國沒有統(tǒng)一的拼音,校方只得用上海話標注,大家很不情愿卻又別無他法。但周有光卻從中看到了以字母建檔的優(yōu)勢,于是主修經(jīng)濟學的他,立刻選定語言學作為輔修專業(yè)。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在上海銀行工作的周有光被派往美國華爾街1號工作,有幸認識了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一次兩人聊天時,愛因斯坦對他說:“人的差別在于業(yè)余時間,一個人活到60歲,除去吃飯、睡覺、工作,還有很多業(yè)余時間,如果能夠好好利用這些時間,完全可以在一門學科上有所建樹?!?/p>
聽了愛因斯坦的話,周有光有如被醍醐灌頂?;貒?,他便開始潛心鉆研語言學,一個字母、一個漢字地反復推敲,用了整整三年時間,主持編寫并通過了今天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從此,中國有了漢語拼音,而他也因此獲得了“中國漢語拼音之父”的美譽。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和人的差別往往取決于對業(yè)余時間的利用,一個善于利用業(yè)余時間去學習、去鉆研的人,其成功是必然的。
適合話題:利用時間;鉆研精神;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