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群
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旅游管理學院,漳州,363000
民俗文化是特定社會群體沉淀下來的相對固定的文化生活形態(tài)。旅游者的流動性決定了旅游是傳播區(qū)域民俗文化、講述區(qū)域故事的有效載體之一。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和鮮明的民俗風情設(shè)計的民俗文化旅游應(yīng)成為新業(yè)態(tài)下文旅融合的重要旅游形式。
近年來,福建省旅游進入大發(fā)展階段,尤其是“廈漳泉”為主的閩南地區(qū)入境游市場蓬勃發(fā)展。閩南民俗文化以其鮮明的異域元素和地域特色成為外國游客新的旅游關(guān)注點。但閩南民俗文化的推介要真正走出國門,閩南文化的翻譯是一大瓶頸。到目前為止,閩南民俗文化的保護還局限于內(nèi)部的傳承和國內(nèi)的宣傳,就境外宣傳而言,大多數(shù)的閩南民俗文化仍然處于“藏在深閨無人識”的狀態(tài),這不能不說是個莫大的缺憾。
隨著民俗文化旅游的持續(xù)升溫,民俗文化翻譯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到2018年4月為止,在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搜到16篇相關(guān)碩士論文和233篇一般論文。上述與民俗文化翻譯有關(guān)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翻譯(167篇),二是針對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譯研究(82篇)。研究者從功能論、目的論、適應(yīng)選擇論、新修辭學、傳播學、協(xié)調(diào)翻譯理論、美學、文化翻譯理論等不同角度來探討民俗文化翻譯問題的對策或原則,為該領(lǐng)域研究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但由于閩南文化的區(qū)域獨特性和閩南方言造成的翻譯障礙,對閩南民俗文化的翻譯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從變譯視角結(jié)合外宣目的剖析閩南民俗文化的翻譯還是一個空白。
變譯理論是黃忠廉立足于國內(nèi)外豐富的變譯實踐提出的翻譯新理論。變譯理論的“新”在于“變通”,“變”是手段,是為了減少溝通過程中的障礙,“通”才是目的,讓讀者讀通。變譯突出兩個“人”(譯者和讀者)的重要性。變譯一是鼓勵譯者的生產(chǎn)性翻譯,鼓勵譯者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二是強調(diào)受眾的不同需求。譯者要研究受眾的需求,按需翻譯,基于譯入語受眾的接受度和理解度,鼓勵翻譯策略的靈活多變,從而實現(xiàn)信息的有效溝通,最大限度實現(xiàn)譯作的社會傳播效果[1]。
運用變譯理論翻譯外宣文字對讀者需求的關(guān)注與旅游外宣的目的至關(guān)重要?!奥糜瓮庑谋臼且环N感召功能較強的應(yīng)用文本,具有一定的商業(yè)性”[2];旅游外宣要滿足信息接收者對異域文化好奇、感知、體驗、接受、融合的需求,讓信息接收者在有限的時間和篇幅內(nèi)看懂來自中國的描述,從而激發(fā)其旅游興趣。受眾的接受程度是衡量旅游外宣成功與否的依據(jù)。隨著全球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翻譯的本土化是迎合消費者心理,占領(lǐng)他國市場的先決條件”[3]。旅游變譯,即“譯者根據(jù)旅游活動的特定條件,依據(jù)特定游客的特定旅游需求,采用變通手段攝取旅游信息的語際活動”[4]。旅游外宣文本目的性突出、功能性明顯,受眾是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多,卻有興趣到中國旅游的普通境外民眾。有效傳遞旅游信息是前提,誘導(dǎo)潛在游客參與旅游活動是目的,所以,作為旅游外宣一部分的閩南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譯工作必須以讀者為中心,譯者要考慮譯入語受眾的語言表達習慣、文化理解程度、思維方式、審美習慣等眾多因素,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保全,而是有所取舍,有所改造,靈活變通翻譯策略,實現(xiàn)有效變譯。
要抓住境外游客的興趣就要突出一個“異”字,異國風情、異域習俗,這也是現(xiàn)代旅游資源開發(fā)、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的重點。在民俗文化外譯過程中,異國情調(diào)是吸引西方讀者的最大砝碼。譯文應(yīng)使西方讀者對異域中華文化充滿興趣和獵奇心理,但目標旅游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期待并不能保證文化傳輸?shù)某晒?,文化要順利傳輸至關(guān)重要的是保持讀者的閱讀相對順利進行,如果只是單一地將陌生的文化因素植入目標語,勢必給目標讀者造成困擾,產(chǎn)生閱讀倦怠,甚至使讀者放棄閱讀,最終導(dǎo)致文化傳輸?shù)氖 W冏g理論立足于文化異質(zhì)的現(xiàn)實與受眾的理解程度,應(yīng)鼓勵譯者靈活采用多種翻譯策略,不拘泥于一個模式,從而實現(xiàn)異質(zhì)文化的溝通。
下文以閩南民俗文化英譯的具體文本為例,探討變譯策略的運用。
增譯的結(jié)果是“表示變譯信息量大于原作及其全譯信息量”[5]。民俗文化介紹中常常遇到歷史人物、歷史朝代、典故、傳說、特有器物名稱、特定語言表達等譯介問題,這些文化專有項的譯文如果不輔以解釋,很容易給譯入語讀者的理解造成障礙,在民俗文化外宣翻譯中,增譯的內(nèi)容通常是源語蘊含的文本內(nèi)涵和被壓縮的文化信息。請看南樂樂器的介紹和翻譯:
例1南樂的主要樂器有琵琶、二弦、三弦、洞簫、拍板、噯仔、南噯(中音嗩吶)等[6]108。
譯文The major musical instruments arepipa(four-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erxian(two-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sanxian(thre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dongxiao(vertical bamboo flute),paiban(clappers),aiaandnan’ai(middle tone suonahorn,a woodwind instrument with 7 holes on the obverse and 1 on the reverse of the tube).[6]109
上述譯文是典型的釋名(增譯部分下了括號,下同)。譯者對南樂樂器的翻譯采取了增譯法,對琵琶、二弦、三弦、洞簫、拍板、噯仔、南噯(中音嗩吶)這些樂器音譯的同時,增補了闡述,補充了樂器的主要特征,讓境外受眾對這些閩南樂器有個基本的了解。
除了名詞解釋外,增譯法也適用于隱含的歷史背景或典故的解說和句中深層含義的揭示。
例2“圣王巡安”起源于閩南“開漳圣地”云霄威惠廟,流傳于福建、臺灣及東南亞地區(qū),是祭祀開漳圣王陳元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6]186。
譯文Yunxiao County enjoys a long history.Famous generals Chen Zheng (father) and Chen Yuanaguang (son) of the Tang Dynasty were sent to establish the county and they introduced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advanced culture and farming techniques from Central plains into the new county.Their achievements had been praised and granted royal titles by emperors of the successive dynasties.People of later generation built temples in their honor and held sacrificial rituals to commemorate their merits in developing Zhangzhou and honored them askaizhangshengwang(holy kings who developed Zhangzhou) and a series of folk activities thus came into being.It originated from Weihui Temple in Yunxiao County and later spreads to other areas in Fujian,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6]187
陳元光是唐朝高宗時期的名將,是歸德將軍陳政之子。陳氏父子率部從平叛開始,便在閩南地區(qū)開山辟道,墾荒屯田,獎勵農(nóng)耕,興建水利工程,推行中原地區(qū)先進的鐵器牛耕農(nóng)業(yè)技術(shù)。陳元光在閩南建立州縣,為漳州府首位刺史。陳元光重教興文,四十多年來以教化為主,恩威并施,使當時落后的閩臺地區(qū)慢慢融入了中原文明。陳元光死后被多位帝王追封,被譽為“開漳圣王”。當?shù)孛耖g紛紛建廟開壇,祭祀陳元光和跟隨他入閩的將領(lǐng)們,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云霄威惠廟,被海內(nèi)外尊為“開漳圣王”祖廟。
陳元光的功績在閩南地區(qū)婦孺皆知,“圣王巡安”是為了紀念陳元光和將士當年巡察四境以保民眾安居樂業(yè)的民俗活動。中文文本56字,言簡意賅地介紹了“圣王巡安”的目的和影響范圍。但對閩南文化一無所知的境外游客便會產(chǎn)生許多疑問:圣王是誰?陳元光為什么被稱為“開漳圣王”?為什么云霄威惠廟是起源地?所以,增加英譯歷史背景知識是必要的。譯文120詞,其中79詞(下劃線部分)是對陳政、陳元光父子功績的描述和后世的緬懷,屬于增譯信息。先描述陳元光父子的功績和民眾的愛戴,此為因;再介紹“圣王巡安”習俗,此為果。邏輯清晰,信息完整,契合境外讀者對異域文化的閱讀期待和注重邏輯論證的思維習慣。
減譯即刪減,核心是要選取主干內(nèi)容或譯入受眾感興趣的內(nèi)容進行翻譯。應(yīng)用型語篇的讀者都希望在盡量短的時間和篇幅里獲得盡量多的核心信息,所以,減譯的原則是選中心、去附加,選精華、去平淡,有所譯、有所不譯。下文以閩南皮影戲的文本翻譯為例說明之:
例3劇情多采自歷史小說或民間軼事。常演的劇目有:《哪吒鬧?!贰栋咨邆鳌贰段饔斡洝贰妒┕ぐ浮芬约懊耖g故事的折子戲,如《白賊七》《謝靈舍》《陰陽槌》等[6]278。
譯文The stories of the show are taken from history,legends and folktales.[6]279
原文的兩個句子為總分關(guān)系,介紹了閩南皮影戲的取材來源,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語義單位。第二句的具體劇目對多數(shù)目的語讀者而言是完全陌生的文化空缺詞匯,簡單的全譯勢必給讀者造成閱讀困難。如果要對劇目進行增譯,信息量又過于龐大,有主次不分之感。所以譯者選取作為意義中心的第一句進行翻譯,而作為從屬關(guān)系的第二句則被刪除。再看下例:
例4布袋木偶戲,俗稱“掌中戲”“景戲”“指花戲”,福建傀儡戲劇種之一,用指掌直接操縱偶像進行戲劇性的表演[6]90。
原譯As a type of puppet show,it is also nicknamed “jingxi”,“zhihuaxi” and “zhangzhongxi” (i.e.in the performance,puppets are manipulated by finger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manipulation of puppets by fingers in the performance and can play human beings,birds and beasts.[6]91
中文版本是對布袋木偶戲的定義,介紹了常見的幾個稱呼?!罢浦袘颉薄熬皯颉薄爸富☉颉比齻€稱呼都體現(xiàn)了布袋木偶戲用手掌操縱木偶的特點。原譯采取音譯法,將“掌中戲”“景戲”“指花戲”直接用拼音譯出,又在括號內(nèi)加入文內(nèi)闡述,指出該稱呼的意義所在。但這句文內(nèi)闡述又與后一句的定義產(chǎn)生了重復(fù),給人行文拖沓、意義累贅的感覺。試運用減譯法,突出中心,改譯如下:
Zhangzhoubudaipuppet show is a type of puppet shows in Fujian province,characterized by the manipulation of puppets by fingers in the performance.
減譯后的譯文以布袋木偶戲的定義和主要特征為意義中心,以句意為重點,刪除了“掌中戲”“景戲”“指花戲”等同義名稱,行文簡潔,符合譯入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編譯法突出“編輯”的重要性,譯者要根據(jù)受眾的接受能力和期待視野,對文本進行編后再譯。具體編輯操作有刪除冗余信息,理順語序,進行語篇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信息概括或加工,強調(diào)信息的優(yōu)化組合等。
以浦南古儺為例:
例5浦南鎮(zhèn)位于漳州市薌城區(qū)東北部,歷史上交通發(fā)達,客商云集,是漳州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浦南“古儺(nuó)”,又名浦南大神尪(wāng),是漳州“開漳圣王文化”系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浦南“大神尪”最早是當?shù)鼐用裼褓悤Ⅱ?qū)逐疫鬼的一種儀式,在隨后的發(fā)展過程中慢慢增加了迎祥乞福、酬神納吉的功能,從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演變?yōu)閭鹘y(tǒng)的民間民俗活動,已滲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6]36。
譯文Thenuo(the devil-exorcising) culture is time-honored in China.Since it appeared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punangunuo(ancient devil-exorcising dance) dance has a history of over 1000 years.The local people practise the dance to exorcize devil and drive away pestilence.[6]37
中文文本的信息點有三個:浦南鎮(zhèn)介紹、浦南古儺的歷史、浦南古儺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內(nèi)涵。中國人思維考慮的是總綱,介紹事物通常先介紹所在省份、區(qū)域等地理信息或歷史演變,從大到小,從古到今,再聚焦所介紹事物。原文的行文安排符合這一特征,第一點、第二點屬于輔助信息,引出第三點的核心信息。
在認知習慣上,西方人通常對事物先進行定義,再進行分析、做出推斷。對于“浦南古儺”這個完全陌生的異域民俗,譯入語受眾關(guān)注的第一問題是“儺是什么”,根據(jù)這一閱讀心理和期待視野,譯者在開頭增加了儺的定義,“Thenuo(the devil-exorcising) culture is time-honored in China”,指出儺在中國的悠久歷史。譯文一、二句的關(guān)系是從一般到個別,符合西方人的推理思維。除了增加信息外,譯者對原文內(nèi)容進行了刪減、合并,刪除了浦南鎮(zhèn)的介紹,對浦南古儺的歷史演變和文化蘊意進行了壓縮、合并。譯者的編輯行為在譯文中得到明顯體現(xiàn)。但美中不足的是,對第三點內(nèi)容的壓縮有矯枉過正之嫌。浦南古儺的功能有兩大類:驅(qū)逐疫鬼和祈福納吉。譯者編輯時卻只保留了驅(qū)邪的含義,導(dǎo)致意義的缺失。另外,在第一句中已對儺進行定義,在介紹閩南古儺時又進行名稱解釋,有累贅之感。建議改譯如下:
Thenuo(the devil-exorcising) culture is time-honored in China.Punannuodance first appeared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has a history of over 1000 years.The local people practise the dance to exorcize devil and drive away pestilence on the one hand,and hope for blessings on the other hand.
編譯的運用從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思維模式出發(fā),對原文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進行增減、合并,調(diào)整闡述順序和結(jié)構(gòu),突出信息中心,達到內(nèi)容的保值和行文的精煉,從而達到更理想的傳播效果。
不同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孕育了各自讀者特有的閱讀習慣和審美標準:漢語行文講究感性,以意馭句,慣用四字連珠短語、平行結(jié)構(gòu),辭藻華麗,渲染氣氛;英語的應(yīng)用語篇則注重邏輯理性,用語簡潔、事實客觀、條理明晰,不喜冗贅、隱匿、夸大、不合邏輯的成分。與行文風格對應(yīng)的是漢英不同的語法特征:“漢語的句法生成突出,句法框架簡約,語法范疇模糊,表意靈活多樣”;而“英語的語法關(guān)系配合制約嚴謹、形態(tài)標記鮮明、邏輯關(guān)系外顯”[7]。所以當閩南民俗文化英譯過程中,如果源語與譯入語的語言表達形式產(chǎn)生沖突,則要避免“因形害意”,要順從譯入語受眾的欣賞習慣。這時就需要考慮改譯法,采取譯入語受眾喜聞樂見的文體規(guī)約和用語習慣。
例6東山歌冊的內(nèi)容大多取自于歷史、傳奇、戲劇、民間傳說以及諺語等,故事性強,淺顯易懂,押韻順口,音律平穩(wěn),易唱易記,曲目豐富,備受歡迎[6]112。
譯文The contents of songbook are taken from histories,legends,dramas,folk stories and proverbs.It is dramatic,rhymed and easy to read.The melody is full of local color,with a rich repertoire enjoyed by the local people.[6]113
中文文本短短54字,出現(xiàn)了六個四字短語,聲律對仗,一氣呵成,以意馭句的特點得到充分展示。譯文對原文的句式進行調(diào)整,將中文平行并排的一個長句分為三個短句,分別介紹東山歌冊的內(nèi)容、主要特征和曲目,邏輯語義清晰,結(jié)構(gòu)明確,用詞則淺白通俗,迎合了英語讀者習慣的客觀精準、信息明確的實用文體規(guī)約。
民俗文化不僅是滿足異域想象的文化符號,更是一個國家、一個區(qū)域自我表述、自我定位的話語。在文化多樣性得到空前強調(diào)的今天,閩南民俗文化要獲得傳承和發(fā)揚光大,不僅需要內(nèi)部的保護,更需要外部的宣傳。閩南民俗文化不應(yīng)該固步自封,而應(yīng)該借助旅游的流動性和文化外譯的力量講好閩南故事,傳播閩南精神,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融入國際社會。
在變譯理論指導(dǎo)下,譯者腦中必須有強烈的讀者意識,需要關(guān)注譯入語讀者與原語讀者在語言表達、文化理解、思維習慣、期待視野等方面的差異,可靈活運用增譯、減譯、編譯、改譯、縮譯等多種變譯策略,使?jié)撛诼糜握叩男枨蟮玫綕M足,使文化信息有效外譯,實現(xiàn)“中為洋用”。在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閩南民俗文化的外宣除了采取靈活的變譯手段外,也要依靠圖文技術(shù)的使用、數(shù)字資源的開發(fā)、超文本的應(yīng)用等手段,把靜態(tài)的文化資源變?yōu)轷r活的器物審美和動態(tài)的旅游體驗,“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實現(xiàn)文化外譯與翻譯技術(shù)革命的聯(lián)姻,做到兼顧多方”[8],使閩南民俗文化的外宣工作搭上“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快車,從而有更新更快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