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寧 南京廣播電視臺
2017年,國家相繼出臺多項法律、法規(guī)保護網絡版權,網絡原創(chuàng)環(huán)境不斷優(yōu)化。隨著知識迭代速度的加快,大眾的焦慮感普遍增加,互聯(lián)網信息過載,內容產品良莠不齊,網民產生了知識付費的心理需求。網絡購物、手機支付等為用戶賦能,在生活各領域帶來了優(yōu)質便捷的服務。利用知識盈余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知識付費成為知識服務賦能的直接表現。另一方面,大數據、云計算、語音技術、4G、5G等新技術的發(fā)展為音頻生產者分析用戶畫像、精準創(chuàng)作、優(yōu)質傳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而在線移動收聽市場的日趨成熟也為短音頻的發(fā)展奠定了用戶基礎。在知識付費語境下,“小而美”的短音頻迎來了發(fā)展的春天。
2015年,知識付費模式開始出現,同年3月,果殼網推出付費制一對一經驗交談平臺“在行”;11月,“邏輯思維”上線了付費閱讀產品“得到”APP。2016年,市場競爭日益激烈。4月和5月,“知乎”先后推出朋友圈付費產品“值乎”和實時問答互動產品“知乎Live”;5月中旬,“果殼”團隊的付費語音問答產品“分答”問世,42天即獲得100萬付費用戶,超過1000萬用戶授權;5月,“得到”推出專欄《李翔商業(yè)內參》,僅10天訂閱用戶即超4萬,銷售額過千萬;6月,喜馬拉雅FM推出首檔付費節(jié)目《好好說話》,首日即售出25731套,銷售額突破500萬元。
之后,蜻蜓FM、企鵝FM、懶人聽書、豆瓣FM、網易云音樂、微博問答等平臺也紛紛加入知識付費的行列,平臺競爭呈現白熱化態(tài)勢。
賽立信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總裁黃學平把短音頻定義為“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tài)和短時休閑狀態(tài)下收聽的、高頻推送的音頻內容。”“內容融合了脫口秀、技能分享、幽默搞怪、時尚潮流、社會熱點、街頭采訪、公益教育、廣告創(chuàng)意、商業(yè)定制等主題。由于內容較短,可以單獨成段,也可以成為系列欄目?!雹?/p>
其實碎片化的短音頻節(jié)目由來已久,是廣播電臺為適應車載移動收聽而推出的節(jié)目形式。如何打造適合移動互聯(lián)網傳播的短音頻產品則是近年來各地電臺探索的主題。2016年,上海東方廣播中心率先推出了“短音頻戰(zhàn)略”,以阿基米德FM為傳播平臺,挖掘旗下12套頻率的節(jié)目精華,制作成不同類型“可搜索、可歸類、可傳播”的短音頻產品,搶占互聯(lián)網音頻市場。
“移動互聯(lián)網對注意力的爭奪已經從視覺延伸到聽覺,音頻形式不必與微信等成熟入口爭奪流量和用戶注意力,能夠在同一空間疊加平行的內容獲取場景;同時能夠通過語音的音色、節(jié)奏、力度和維度等傳遞更豐富的信息,更有利于人格展現,因而在在線知識付費產業(yè)的應用中占據相當優(yōu)勢。”②短音頻的伴隨性可以解放視覺,鎖定聽覺,傳播周期短、速度快。以碎片化的形式提供給用戶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接受度高。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網民選擇收聽付費音頻產品。《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2018)》顯示,“基于用戶越來越細分的需求,知識付費產品的形態(tài)也呈現多元化態(tài)勢,出現向線下延伸的趨勢。在多樣化的知識產品形態(tài)中,音頻類產品最受青睞,超過四成的用戶使用音頻類知識付費產品?!?③
(1)形式碎片化
短音頻以短小精悍為主要特色,時長短易于滲透進用戶的碎片時間??v觀多家知識付費平臺,付費音頻節(jié)目時長多在10分鐘以內,如蜻蜓FM的 《田藝苗:十分鐘讀懂名曲密碼》、“得到”的《5分鐘商學院》、喜瑪拉雅FM的《小學問》等。
(2)內容精致化
短音頻雖短,但內容獨立成篇,圍繞主題有完整的結構和邏輯關系,通過預設爆點持續(xù)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播講內容與音樂、音效、飛標、間隔音等的有機搭配可有效避免聽覺疲勞。除了頭部“大V”自帶流量因素外,受到市場追捧的爆款短音頻產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內容專業(yè)、制作精良。
(3)定位垂直化
在目標受眾窄化的大背景下,用戶畫像越來越精細?,F階段,短音頻的垂直化特點顯著,能精準定位目標人群,適應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例如,教育類產品一般根據孩子的年齡段進行劃分,而在特定年齡段,針對家長的某類需求痛點再進行產品細分則體現出垂直化特色。河北音樂廣播于2018年6月推出了10分鐘付費系列音頻《消滅小學生家長焦慮50招》,專門針對小學階段家長最為敏感的學習、補課、沉迷電子產品等問題邀請專家支招。因定位準確,定價102.4元的課程上線一周即訂出近400套。
(4)收聽場景化
場景化生產使短音頻產品的收聽自帶場景化特點,不同類型的產品適合不同的場景。例如,開車時可收聽音樂、旅游、時尚生活類音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可收聽知識類或娛樂類音頻;做家務時可收聽新聞類音頻;吃飯時可收聽脫口秀等音頻;睡覺前可收聽小說、情感類音頻;親子休閑時間適合收聽親子、故事類音頻等。用戶可根據個人喜好和生活習慣在不同場景下自主選擇收聽內容。
現階段,短音頻的盈利模式比較簡單,以用戶付費和廣告為主。
(1)用戶付費
《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一、二線城市中,月收入5001元~8000元的‘80后’‘90后’人群的互聯(lián)網付費意愿以實用類與音頻類內容為主,且以200元以下的產品為主。這說明大多數用戶更愿意接受對知識付費產品進行小額付費”。④
小額付費對消費者不會帶來很大經濟壓力,但利用名人效應聚沙成塔,卻能創(chuàng)造可觀的經濟效益。一次支付200元可收聽156期節(jié)目,高曉松的《矮大緊指北》2017年6月12日在蜻蜓FM上線,首月付費用戶即超10萬人,收入高達2000多萬元。2017年12月初,馬東團隊在喜馬拉雅FM推出定價為198元/年的付費音頻節(jié)目《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課》,在“123知識狂歡節(jié)”中銷售額超過1200萬元,位列該平臺付費收聽榜榜首。
(2)廣告
短音頻具備品牌價值就具備了吸納廣告的能力,這也是媒介常規(guī)的盈利模式。2017年5月,明星級音頻產品《李翔商業(yè)內參》吸引了寶馬投放廣告,在開播一周年之際,“得到”宣布節(jié)目更名并免費。
(3)打賞及其他
用戶打賞是粉絲產生良好體驗后自發(fā)給予的經濟獎勵,成為音頻變現的補充形式。此外,通過短音頻品牌提供周邊服務及產品,打造社群經濟等盈利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
(1)內容方兩極分化嚴重
頭部“大V”因“馬太效應”易于變現,而處于長尾位置的短音頻產品則銷售慘淡,雖然其中不乏專業(yè)優(yōu)質產品,但要想在付費市場分一杯羹,從流量角度看依然需要多維營銷。
(2)用戶打開率和復購率不高
“據艾瑞咨詢統(tǒng)計,中上游內容方的在線知識付費產品平均復購率約為30%?!雹菔聦嵣?,很多付費短音頻的打開率和播放率都不足30%,即便是頭部產品也未能幸免。這與用戶的沖動消費有關,意味著用戶的付費行為不可持續(xù),創(chuàng)作者需要不斷刺激用戶的購買欲望。
(3)互動性差
互聯(lián)網線上產品的特色在于互動性。目前付費短音頻的主要互動方式是用戶收聽后以留言形式反饋意見,出品方匯總留言后由主講人錄制新的音頻或通過直播予以回復。另一種方式則是把付費用戶引流入其它平臺進行互動。這兩種互動方式的即時性和空間感都產生了偏差,削弱了社交屬性,影響了用戶體驗。
此外,版權問題、創(chuàng)新動力、流量成本等因素也制約著短音頻的發(fā)展。
(1)打造品牌價值,嚴把質量關
知識付費經過近年來的發(fā)展,逐步回歸到興趣消費和自我提升的本質。付費用戶愈來愈理性,對短音頻質量的要求也愈來愈高。要想提高打開率和復購率,就應牢牢抓住用戶剛需,通過大數據分析深入了解用戶焦慮點。建立標準化生產流程,不斷創(chuàng)新、打造優(yōu)質產品并完善短音頻的知識體系,使其系統(tǒng)化呈現。在創(chuàng)作技巧上應注重細節(jié),依照傳播規(guī)律設計爆點以提升用戶興趣,多音效搭配目標場景,注重用戶體驗,營造良好的收聽氛圍。
目前已有多家電臺在探索短音頻的網絡市場開發(fā)模式,雖然電臺的短音頻產品相對專業(yè),但仍未形成規(guī)模效應。不僅需要在產品與用戶需求的契合度上做足文章,還需在體制、機制上給予扶持,積極打造KOL(關鍵意見領袖),開發(fā)獨家短音頻IP,激發(fā)員工積極性。上海東方廣播中心通過“α基金”這一方式專項資助、孵化原創(chuàng)優(yōu)質短音頻項目,打造具有網絡市場競爭力的短音頻品牌。
(2)整合營銷資源,多平臺推廣
短音頻的平臺建設基本成型,內容生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短音頻的內容競爭者將紛至沓來。廣播電臺應充分利用媒體公信力的優(yōu)勢,通過自有平臺或與主流平臺合作,在版權保護的前提下多入口接入移動互聯(lián)網,依托新媒體矩陣推廣短音頻品牌,提高產品知名度。
(3)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
創(chuàng)造IP流量、打造粉絲經濟均需增強用戶黏性。應優(yōu)化短音頻的用戶反饋機制,改變互動形式,增加互動頻次。在產品質量過硬的前提下,提供個性化服務深入滲透用戶生活,為短音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價值支撐。廣播電臺可整合內容資源,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通過廣播節(jié)目、線上短音頻播放與線下特色活動、衍生服務相結合,以高頻互動鎖定用戶、提升流量,擴大短音頻的銷量,延長其生命周期。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guī)模達到3.48億,預計2019年用戶規(guī)模將達4.86億?!?2.3%的受訪在線音頻用戶表示未來有對平臺內容付費的打算”⑥。在線音頻市場潛力巨大,在知識付費的語境下,短音頻打開了廣播發(fā)展的另一扇大門。未來,隨著車聯(lián)網和物聯(lián)網的進一步普及,國內外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硬件的布局以及人工智能在語音領域的運用,音頻市場的多元需求會給短音頻帶來極大的想象空間。
短音頻的理念創(chuàng)新是對用戶思維的升級?!斑壿嬎季S”創(chuàng)始人羅振宇認為:這一輪消費升級的本質是逆人性的自我塑造,用戶付費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實現“人格躍升”。找到用戶自我塑造的痛點是指引短音頻生產的戰(zhàn)略方向,因此,廣播電臺在布局移動互聯(lián)音頻產業(yè)時應首先轉變理念,再從機制激勵、品牌塑造、平臺建設、內容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深入挖潛,搶占用戶認知份額,通過聲音產品的專業(yè)特色探索新的商業(yè)變現模式,以期贏得競爭優(yōu)勢。
注釋:
①黃學平《短音頻——移動互聯(lián)廣播的下一個風口》,《2018年中國廣播收聽市場年鑒》P38,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第一版
②⑤《艾瑞咨詢: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2018年3月30日http://www.199it.com/archives/704931.html
③④孫海悅《2018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顯示新媒體發(fā)展與國家發(fā)展緊密相連》,《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年6月27日
⑥艾媒咨詢《2017-2018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研究報告》,2018年4月9日http://www.iimedia.cn/6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