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明,毛勒堂
(1.復旦大學 哲學學院,上海 200433;2.上海師范大學 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 200234)
美好生活是有理性的人的深度渴望,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人作為一種特殊的生命存在,他不僅有自然生命,而且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從而呈現(xiàn)出其特有的超越性存在特性。而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根本上構成人的生命的本質屬性,從而成為人與動物生命的本質區(qū)別。易言之,動物只有生存,而沒有生活,從而是在其自然本性支配下的生命存在活動。人則不同,他不僅要生存,還要生活;不僅要生活,而且要追求有意義的生活,從而社會生活和意義生活構成其生命特有的自為存在樣式和彰顯方式。事實上,人的生活是一種不滿足于現(xiàn)狀、不甘心停滯于當下的超越性活動,從而人的生活在根本上表現(xiàn)為立足現(xiàn)實而訴求理想、身居有限卻追求無限、置身必然而力求自由的永不停息的超越性存在活動,從而在理想與現(xiàn)實、有限與無限、自由與必然的內(nèi)在張力中成就自由自覺的存在本質和美好生命樣態(tài)。因此,追求美好生活具有深刻的人性論根據(jù),美好生活乃是人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是其始終不渝的價值追求,是有理性的人的內(nèi)在渴望,是人之自由本性的深度體現(xiàn)。在某種意義上,人類的歷史不過是一個其不斷建構美好生活理想、成就美好生活并不斷提升自身生活品質的存在歷史活動及其過程。
然而,由于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而實踐又是人的社會歷史性活動,因而“美好生活”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從而在不同的歷史境遇和社會生活中,其所承載的具體內(nèi)涵和價值指向是不盡相同的。譬如,在柏拉圖看來,所謂美好生活就在于,在國家層面上實現(xiàn)各階級各守本分、各盡其職,即統(tǒng)治階級管理國家、武士階級保衛(wèi)國家、勞動階級進行財富生產(chǎn);在個人層面上則實現(xiàn)靈魂的和諧,即意志和情欲服從理性的支配,達到三者融洽無間。而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美好生活的極致就是理性的沉思即知德,它具有自足、悠閑自適、持久不倦的屬性,這是人的最高、最完滿的幸福。在西方的中世紀,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則在根本上指向來世的天堂和死后靈魂的救贖。而對身處抽象資本主宰一切的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馬克思來說,實現(xiàn)美好生活就在于通過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運動,徹底廢黜資本邏輯對人的無情宰制,實現(xiàn)全人類的解放,從而形成“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1](P53)如此可見,“美好生活”不是一個僵死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范疇。所以,對美好生活的探究,我們需要自覺持有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并在具體的社會歷史時空中求解和把握美好生活的本質內(nèi)涵及其價值真理。
在今天的中國,經(jīng)由習近平總書記多頻次、廣范圍、多角度的闡釋和宣介,“美好生活”成為一個影響日增的高頻詞匯,它不僅成為百姓口中相傳的對更好生活的價值追求,也成為國內(nèi)學術界和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理論熱點。習近平對“美好生活”及其相關問題有許多豐富而深入的闡述。譬如,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他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P4)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則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3](P11)并要求全黨同志一定不能忘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3](P1)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這一新表述,以及明確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作為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在根本上突破了現(xiàn)代性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的狹隘視域,內(nèi)在地承繼并體現(xiàn)了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思想及其要求,越來越契合馬克思主義的共產(chǎn)主義圖景,彰顯了馬克思共產(chǎn)主義思想在當代中國實踐中的深刻體現(xiàn)。同時,這意味著在未來的時間中,如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為我們黨的工作重心和價值指針;而且美好生活的建構不僅與民族復興緊密相關,也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具有直接關聯(lián)。那么,究竟何謂“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核心和根本何在? 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和積極應答,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和科學應對新時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堅持和發(fā)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和發(fā)展實踐,不斷提升廣大民眾的美好生活和幸福度,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總之,對美好生活及其相關問題的積極應答和闡釋,現(xiàn)實地構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任務和理論課題,亟待對其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特別是需要哲學層面的深度介入和闡釋。
如前文所述,如何理解和把握美好生活的概念及其價值內(nèi)涵,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直接關系到我們?nèi)绾螒獙π聲r代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實踐課題,并本質地關涉到如何成就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那么,何謂美好生活?其核心和根本又何在?對此,人們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學科視野和理解路數(shù),從而持有不同的主張和觀點。譬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一個人在生命完全自由、隨心所欲的狀態(tài)下,能夠聽任自己的整個身心選擇一個生命發(fā)展的方向,一條生命走向完善的道路,并且他得以自由地沿著這個方向前進,走在他所選擇的人生道路上,當人處在這樣的生命過程之中時,他的人生就是美好的人生了”。[4](P283)功利主義倫理學家則從人的本性是趨樂避苦的觀點出發(fā),主張功利乃是美好生活的根本和核心所在。邊沁指出,“功利原則承認人類受苦樂的統(tǒng)治”,從而“當我們對任何一種行為予以贊成或不贊成的時候,我們是看該行為是增多還是減少當事者的幸福;換句話說就是看該行為增進或者違反當事者的幸福為準”。[5](P211-212)由此,功利主義把實際的功利或利益作為衡量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的原則和尺度,把美好生活與追求更多的功利和效用連接起來。而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則認為,美好生活是與人性的完美化緊密關聯(lián)的,它是與自然相一致的生活。他指出:“善的生活就是與人的存在的自然秩序相一致的生活,是由秩序良好的或健康的靈魂所流溢出來的生活。善的生活簡單來說,就是人的自然喜好能在最大程度上按恰當秩序得到滿足的生活,就是人最大限度地保持頭腦清醒的生活,就是人的靈魂中沒有任何東西被虛擲浪費的生活。”[6](P128)事實上,對于何謂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解釋,我們還可以從古今中外的思想史上找出更多不同的回答。筆者認為,關于美好生活的深入解答,還是要回到馬克思那里,或者說我們更贊同馬克思的解答進路。
自1932年馬克思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公開發(fā)表以來,西方出現(xiàn)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解釋路向。在這方面,馬爾庫塞的《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和弗洛姆的《馬克思的人的概念》可謂是代表作。在《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中,馬爾庫塞認為《手稿》使得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由來、本來含義以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討論置于新的基礎即人道主義之上,而馬克思正是以此為立足點深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類本質”(即自由自覺的勞動)的深度異化,強烈批判資本對自由人性的野蠻宰制。弗洛姆則認為,“與許多存在主義的思想一樣,馬克思的哲學也代表一種抗議,抗議人的異化,抗議人失去他自身,抗議人變成為物”,馬克思的哲學“來源于西方人道主義傳統(tǒng)”,而“這個傳統(tǒng)的本質就是對人的關懷,對人的潛在才能得到實現(xiàn)的關懷”。[7](P15)所以,在他看來,若真有一個堅持人道主義理論的青年馬克思和另一個拋棄這種理論的老年馬克思的話,那么人們寧愿要青年馬克思而不是相反。同樣,美國道德哲學家賓克萊在《理想的沖突》一書中也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想是人道主義,不論就它把注意力集中于現(xiàn)世的人這個意義而言,還是就它最終要實現(xiàn)使人人都將破天荒第一次獲得做人的充分自由的無產(chǎn)階級的社會理想而言,都是如此。”[8](P60)這本書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最大貢獻就是論證了“人的獻身的框架”,即論證了究竟什么是人、人究竟為什么去獻身以及去為之而奮斗的目標??傊吮局髁x的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強調,人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心和焦點,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是對人的本性的研究,并由此出發(fā)才研究社會。所以,人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流派的一個基本思想是從人的本性出發(fā)來判斷一個社會是好還是壞,并來判定一個人的生活是幸福還是痛苦。這就是說,一個社會能夠有利于人的本性的實現(xiàn),那么這個社會就是美好的,從而是值得擁護的社會;反之,就是壞的,是應當加以推翻的。同樣,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是符合自我本性的生活,是自我本性的實現(xiàn),那么這個人的生活就是幸福的;反之則是痛苦的。
筆者認為,人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流派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示是必須基于人的本性來研究人的生活。也就是說,今天我們要研究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一個前提就是,必須搞清楚人究竟是什么?什么才是構成人區(qū)別于其他一切動物的本質性的東西?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人的本性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這一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馬克思的早期著作《手稿》中,而且貫穿于馬克思一生的著作中。馬克思一生對什么是人的本性做出過各種表述,但最核心的還是把人的本性表述為勞動。當然,最典型、最系統(tǒng)的表述還是體現(xiàn)在《手稿》之中,馬克思在這里不僅明確地認定人的本性是勞動,而且圍繞勞動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認為資本主義的要害就是“異化”,而這種“異化”就是勞動異化。對此,馬克思在《手稿》中進行了豐富而深入的論述,認為勞動作為一種自由自覺的生產(chǎn)生活和能動的類生活,是人確證自己是類存在物的根本方式,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作為人之自由本性的勞動淪落為人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從而勞動的“現(xiàn)實化表現(xiàn)為工人的非現(xiàn)實化”,勞動的“對象化表現(xiàn)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xiàn)為異化、外化”,[9](P157)導致“工人生產(chǎn)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chǎn)的影響和規(guī)模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9](P156)而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勞動做了如下具體的規(guī)定和論述:
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蘊藏著的潛力發(fā)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制。在這里,我們不談最初的動物式的本能的勞動形式?,F(xiàn)在,工人是作為他自己的勞動力的賣者出現(xiàn)在商品市場上。對于這種狀態(tài)來說,人類勞動尚未擺脫最初的本能形式的狀態(tài)已經(jīng)是太古時代的事了。我們要考察的是專屬于人的那種形式的勞動。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jīng)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jīng)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jīng)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fā)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guī)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但是這種服從不是孤立的行為。除了從事勞動的那些器官緊張之外,在整個勞動時間內(nèi)還需要有作為注意力表現(xiàn)出來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勞動的內(nèi)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勞動者,勞動者越是不能把勞動當做他自己體力和智力的活動來享受,就越需要這種意志。[10](P207-208)
概括言之,馬克思這段話的中心思想是:勞動是人的自我實現(xiàn),是他的體力和智力的表現(xiàn);在勞動這一真正的活動過程中,人使自己得到了發(fā)展,便成為人自身;勞動不僅是達到目的即產(chǎn)品的手段,而且是目的本身,是人的本質能力的一種有意義的表現(xiàn),因而勞動是享受。
把人的勞動視為人的本性,應當說不是馬克思所特有的思想,不少思想家也有類似的觀點。譬如,馬爾庫塞在《理性與革命》中特別推崇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就是因為在他看來黑格爾在其中表述了關于事物所固有的潛力及其能動的觀念。再如,歌德也用詩的語言表達了人的本性是勞動的思想。他在《浮士德》中借用浮士德的口吻教誨人們:“既不是財產(chǎn)和權力,也不是感性的滿足,能實現(xiàn)人對人生的意義的期望;在這一切中,人依然跟整體相分離,因此人仍然是不幸的。只有在生產(chǎn)性的活動中,人才能使人生有意義,雖然他在這一過程中享受人生,但他并不貪婪地想保住這人生。他戒絕了戰(zhàn)友的貪婪欲望,他已被存在所滿足;他是充實的,就因為他是空虛的;他之所以擁有許多東西,就因為他沒有多少東西?!盵7](P43-44)又如,弗洛姆在《尋找自我》中探究“我”究竟是什么,他最后找到自我就是勞動,并在此基礎上撰寫了《存在還是占有》一書。
由此可見,既然人的本性在于勞動,那么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和本性,從而也只有在勞動中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事實上,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勞動是人及其社會的存在本體,是人之為人的基礎存在規(guī)定。勞動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而且還不斷地形塑人、成就人、提升人,從而勞動構成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內(nèi)容。勞動不僅為人自己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資料,而且正是在物質生產(chǎn)勞動的基礎上才形成了社會生產(chǎn)關系和交往關系;并且勞動構成人類歷史的底色??梢?,正是人類的勞動活動,才能在根本上和全面地保障人的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發(fā)展的需要。也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實現(xiàn)生活的美好和社會的幸福。離開了勞動的視域,我們就難以科學地把握人的本質和真理,也難以正確地揭示人的幸?;A和美好生活的核心。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勞動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guī)定,是生活世界的本體和根據(jù);[11](P77)勞動是成就美好生活的基礎,是奠基幸福生活的要途,從而勞動幸福本質地構成美好生活的核心和要義。那么,勞動幸福又是如何可能的?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而勞動是最基礎、最廣泛的實踐形式,從而勞動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內(nèi)容。所以,美好生活的核心就在于勞動的美好、勞動的幸福。那么,進一步的問題是,何謂勞動幸福?
要闡釋勞動幸福,首先要對“幸福”做一個簡要的規(guī)定和交待。然而,要對“幸?!弊鲆粋€大家一致公認的定義幾乎是不可能的。困難來自幸福的本質在某種程度上是難以捉摸的,而且幸福在某種程度是相對的,與人們所處的文化、個體心理、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生活處境等緊密相關。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對幸福做出一些基本的思考和規(guī)定。譬如,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意義上,幸福與人們對自己生活的感受相關,它是一種主觀幸福感,其實質是對自己生活是否感到滿意的問題,因而是對于滿意(總體的、持久的)狀態(tài)的一種認知。[12](P19)在此意義上,幸福是一種感覺良好,而不幸則是感覺糟糕。盡管幸福是一種具有主觀性的自我滿足狀態(tài),但是幸福的條件或基礎卻并非純主觀的。毋寧說幸福的基礎在于客觀的生活條件。在通常情況下,幸福的生活與身處其中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公平、法律公正、風氣良好、文化繁榮、教育發(fā)達、醫(yī)療充足等社會條件緊密相關。
以對幸福的前述理解為前提,所謂勞動幸福就是勞動主體對自我勞動狀態(tài)的滿意和滿足,在勞動過程中感覺到愉悅、舒心和美好,在勞動中深刻體認到自我本質力量的確證和彰顯,體認到自由自覺的生命本質。事實上,從馬克思對勞動的分析中可以發(fā)現(xiàn),勞動幸福意味著勞動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一種主體的自主的對象化活動,是勞動者自我本質力量的確證和彰顯,勞動因此是人的“第一生活需要”。如此,人們在勞動中得以享受總體而持久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那么,勞動幸福又是如何可能的呢?對此,我們可以從如下多方面進行分析。
其一,勞動幸福有賴于勞動必須是目的,而不能僅僅是手段。勞動幸福作為勞動主體對于自身勞動活動、勞動關系和勞動方式的一種愉悅的主觀感受和感覺良好狀態(tài),是與把勞動本身視為目的緊密相關的。只有當勞動本身成為目的,勞動不為某種外在的目的和功利所脅迫、強制的時候,在勞動中人們才能自覺地收獲勞動的美好和生活的幸福。相反,當勞動淪落為僅僅是一種達到某種外在于自身的其他目的的純粹手段時,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是由外在的目的所施舍和認定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勞動與人的生命處在隔膜乃至疏離狀態(tài),與生命的自由自覺的勞動本質相去甚遠。馬克思之所以批判和揭露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的非人性,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僅僅把工人視為單純的商品和微不足道的物料,把工人的勞動視為一種僅僅實現(xiàn)資本增值的手段,而完全無視工人作為人應具有的生命價值維度。在把工人勞動僅僅當作實現(xiàn)資本增值手段的雇傭勞動中,工人根本無法以人的方式存在,也就不存在勞動幸福和生活的美好。所以,勞動幸福可能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勞動必須是目的而不能僅僅是手段。
其二,勞動幸福有賴于勞動必須是自愿的,而不能是被迫和強制的。幸福是主體自我的一種和諧狀態(tài),是對自我意愿的承認和認可,從而勞動幸福意味著勞動行為是勞動者主體在自我意愿基礎上的自覺自為的活動。由于這種勞動是人的自我意愿的對象化活動,從而在勞動中人感覺到自由意志的積極發(fā)揮;是內(nèi)在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自我自由人性的積極確證,從而勞動成為一種生命的自由自主狀態(tài),是主體的自我積極作為。在這樣的勞動活動及其過程中,勞動不僅創(chuàng)造了幸福生活的物質前提和美好生活的基礎,而且勞動本身就是幸福的體現(xiàn)和化身。相反,若一種勞動是被迫的、被強制性的勞動,那就意味著這種勞動是對勞動者主體意志的外在強制,是與主體的自由生命意志處于尖銳的對立和對抗之中,從而使主體意志遭遇劇烈的痛苦和打擊,使得人的勞動活動乃至整個身心處于灰暗的壓抑和極大的痛苦之中;而這樣的勞動是與幸福絕緣的,建立在這樣勞動基礎上的生活是不幸和糟糕的,從而不可能體會到勞動的幸福和生活的美好。因此,勞動幸福以自覺自愿的勞動為基礎,強迫性的勞動毫無幸??裳浴?/p>
其三,勞動幸福有賴于勞動者擁有生產(chǎn)資料,而不是與生產(chǎn)資料相分離。正如前文所述,勞動幸福不能建立在把勞動僅僅當作手段、被迫性的強制勞動基礎上,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勞動僅僅作為一種手段、勞動成為被迫勞動的情況呢?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勞動者失去了直接的勞動生產(chǎn)資料,造成勞動者與生產(chǎn)資料的分離,使得勞動者受制于生產(chǎn)資料的占有者。我們知道,現(xiàn)實的勞動有賴于勞動者和生產(chǎn)資料的結合,沒有了生產(chǎn)資料就無法進行現(xiàn)實的生產(chǎn),也就沒有了現(xiàn)實的生活資料,從而威脅到生命的存續(xù)。正因為如此,在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中,為了維持生命,沒有生產(chǎn)資料的雇傭勞動者被迫屈從于資本家的強制和淫威,遭受資本家的蹂躪和剝削,從而在資本統(tǒng)治下的雇傭工人是沒有什么勞動幸??裳缘摹K?,勞動者要想擁有勞動的幸福和生活的美好,必須消滅私有制,重建個人所有制,實現(xiàn)勞動者占有生產(chǎn)資料,成為生產(chǎn)資料的自覺的主人。否則,勞動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依然只是理念式的存在。
其四,勞動幸福有賴于勞動者之間形成合作關系,而不是對立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生產(chǎn)勞動關系則是社會關系的基礎,從而勞動關系對于人的自由本性的形塑具有根本性的影響。這意味著,合理、合作、和諧的生產(chǎn)勞動關系對于人的自由勞動的形成、對于勞動幸福的獲得,具有本質性的作用。試想,當人們長期處在一種極度緊張的勞動競爭關系、極度尖銳的敵對勞動關系中從事生產(chǎn)勞動時,他會獲得美好生活和幸福嗎?在一種尖銳對立的勞動關系中,“叢林法則”往往成為勞動關系中主導的原則,唯利是圖成為勞動的核心價值尺度,由此會滋生出整個社會范圍內(nèi)的戾氣。而在這樣的社會勞動關系中,難以尋求勞動幸福的蹤跡。事實上,馬克思從其早期的《手稿》一直到后期的《資本論》著作,之所以對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關系展開全面深入而又激憤的道德批判和歷史批判,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雇傭勞動關系中充滿著尖銳敵對的勞動關系,其中包括資本家和工人之間、資本家與資本家之間、工人與工人之間的緊張對立和尖銳沖突,使得資本主義的勞動關系導致了異化勞動和畸形的人際關系,人們在其中遭遇生命的無奈和灰暗。所以,勞動幸福、美好生活的可能,有賴于形成一種合作、共享以及和諧的勞動關系。
其五,勞動幸福有賴于勞動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幸福是人的自由本性的自由顯現(xiàn),是人的潛能得以不斷實現(xiàn)而獲得的生命的一種滿足和愉悅狀態(tài)。同樣,勞動幸福來自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得以全面展開,在勞動的全面性和豐富性過程中,人的自由個性得以全面展露和豐富呈現(xiàn)?!叭嫘詫τ谌说摹举|’的要求,是一個保持開放與擴展的領域,可以而且應該不斷地有新的內(nèi)涵、內(nèi)容加入到人的規(guī)定性之中?!盵13](P10)因此,當一個人的勞動長期在一種狹隘的勞動范圍和片面的專業(yè)背景中進行時,人也就自然變得狹隘和片面,只能獲得生命潛能的片面呈現(xiàn)。甚至在自發(fā)形成的極端的專業(yè)生產(chǎn)條件下,人幾乎不能獲得勞動的自足性和自由性,而只能是一種畸形和片面的存在。在這樣的勞動境遇中,勞動主體是難以有幸福的體認和感覺的。[14]在這種狹隘畸形的勞動環(huán)境中,人們就像被限定在牢籠中的囚徒,身心會遭受強烈的被壓迫感和鉗制力,從而勞動與人的自由本性形成尖銳的對抗,出現(xiàn)像馬克思所說的情況,即人們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勞動。卓別林在《摩登時代》中以電影藝術形式深刻而辛辣地揭示了這種片面勞動帶給人們的單調、乏味、焦慮的非人道后果。所以,在片面勞動中是不可能有勞動幸??裳缘?,勞動幸福的實現(xiàn)需要以勞動的全面性和豐富性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