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漢服的織女,從容自如地一腳踩踏板,一手拋梭引緯,梭過之后,居然花現,錦面上出現“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錦圖案……失傳千余年的漢代蜀錦織造技藝在成都博物館“復活”。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蜀錦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君平介紹,織女使用的織錦技藝是自唐代中葉便已失傳的漢代蜀錦織造技藝,使用的織機是完全依據2013年成都天回鎮(zhèn)老官山漢墓出土的織機模型的結構制作,機上的圖案是依照北方絲綢之路新疆尼雅遺址出土的漢代蜀錦文物復制的,二者都是在我國先后出土的漢代文物,現在都“活”了起來,生動地展現在世人眼前。
2013年成都天回鎮(zhèn)老官山漢墓出土了4臺織機模型,是迄今我國發(fā)現的最早的此類織機的實物,被列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一,國內外權威專家評定為世界考古史上發(fā)現最早的織錦機,代表了當時絲綢織造提花技術的最高水平。2015年,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成都博物館等單位,按照出土織機模型的適合比例將漢代織機復原。
為了“復活”漢代織錦技藝,成都博物館邀請王君平帶領他的團隊,開展了進一步的修復調整和試驗,成功地織出了幾組花紋,重現了兩千多年的織錦場景。
蜀錦興于春秋戰(zhàn)國,繁盛于漢唐,因產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國傳統絲織工藝錦緞的生產中,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