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泰榮(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證券市場作為信息市場,需要扭轉內幕人員與投資者之間非對稱的信息格局,保證投資者擁有充分、準確、全面、及時的信息。由于現(xiàn)行法關于內幕信息知情人范圍過窄,不利于從根本上全面規(guī)制內幕交易行為,因此應該擴充主體范圍。
通過研究我國《證券法》第 74 條之規(guī)定,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對內幕信息知情人的認定是以身份為中心,符合特殊身份的即納入內幕信息知情人范圍。主要有以下五類:(1)發(fā)行人內部的董監(jiān)高;(2)持有公司 5%以上股份的股東及其董監(jiān)高;(3)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及其董監(jiān)高;(4)發(fā)行人控股的公司及其董監(jiān)高;(5)由于自身擔當?shù)穆殑斩軌蚪佑|到公司相關內幕信息的職員。
法律上對內幕交易概念的理解應從四個要素考慮:內幕信息知情人、交易、證券以及內幕信息。[1]要對內幕交易做到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治理,首先要對內幕信息知情人的范圍進行界定,目前我國對于證券內幕信息知情人的界定范圍相對于世界各國的法律較窄,落后于市場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國現(xiàn)行法將持股 5%以下的小股東排除在內幕信息知情人的范圍之外。美國法中的傳統(tǒng)內部人包括公司的董事、經理、監(jiān)察人、重要職員、持股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等。我國《證券法》在移植美國法律時,根據(jù)國情對主體特殊身份采取了更加詳細的分類。在美國,持有上市公司百分之十以上股權的股東才被視為內部人,而我國《證券法》第 74 條中,持有上市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權的股東被納入內幕信息知情人的范疇。對5%的界定標準的合理性存疑。如果有人為了鉆法律空子,故意持股比規(guī)定少一股,只有4.99%,就可能免除禁止利用內幕信息進行證券交易的義務。亦或規(guī)制持股比例為 4.99%的股東只能通過“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人”這一條來調整。不論持股多少的股東都應該對公司、債權人及其他股東等負有義務。故我國《證券法》第74 條中僅把持有上市公司百分之五股份的人作定內幕信息知情人的判定標準,不符合現(xiàn)實需要。
第二,我國現(xiàn)行法將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參與方排除在內幕信息知情人的范圍之外。我國《證券法》第 75 條中,“上市公司收購的有關方案”被列為內幕信息的第七類,但是在劃定內幕信息知情人的范圍的時候卻沒有納入“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參與方”。公司并購時,涉及兩個或多個公司的經營消息、財務狀況,公司的結構、股權比例等都發(fā)生重大的變化,摻雜了大量的重要信息,這些信息一旦公開時都會極大的影響股價,因此此時也是最容易發(fā)生內幕交易的時候。
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包括兼并、收購和重組,無論哪一種都會極大影響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組織形式、資產負債、經營范圍、主營業(yè)務等等。證券市場的無數(shù)次實踐證明,上市公司一旦要發(fā)生并購重組,甚至只流出要并購重組的小道消息,都會使其證券價格發(fā)生劇烈變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消息背后存在巨大的利益鏈,受益方涉及多個單位,其中包括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參與方。盡管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參與方不屬于上市公司的內部人,但其利用提前知悉的能影響股價的重要信息進行證券交易的行為,對其他投資者不公平,應當作為內幕信息知情人進行規(guī)制。
在我國成功查處的內幕交易中,涉及并購重組信息的是各類內幕信息占比最高的一種。而在這樣的證券市場運行背景下,我國《證券法》內幕信息知情人的界定中未囊括“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參與方”,卻為重要疏漏。
第三,我國現(xiàn)行法將證券監(jiān)管以外的其他公職人員排除在內幕信息知情人的范圍之外。證券監(jiān)管人員也不是上市公司的內部人的范疇,但其因工作職責和身份,經常能夠接觸到內幕信息,如果證券監(jiān)管人員獲得內幕信息后,為謀私利利用該信息進行證券交易的行為,顯然應予以規(guī)制?;诖嗽蛭覈蹲C券法》第 74 條明確將相關人員列為內幕信息知情人。但是隨著股市進入“全流通”時代,我國特有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大量重組現(xiàn)象出現(xiàn),其參與人員并不局限于第 74 條第五項中的證券監(jiān)管人員。由于國企重組涉及國資管理等多個政府部門審批、監(jiān)管,政府公權力大量參與,大量公職人員均參與其中而實際接觸到相關內幕信息,隨之公職人員內幕交易的案件也不斷涌現(xiàn),《證券法》第 74 條的局限性漸漸凸顯。未把證券監(jiān)管以外的其他公職人員列入證券內幕信息知情人的范圍屬于立法上的疏漏。證券監(jiān)管以外的其他公職人員,若履職過程中接觸獲知到內幕消息,應當禁止其進行相關證券交易。
通常情況下,國有及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事項周期較長,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具有“時間長、環(huán)節(jié)多、人員廣”的特點。[2]重組過程中報告審批的范圍大、行政審批程序復雜、參與的公職人員眾多,并且經常為重大事項會召開會進行研究討論,其會議紀要還會被送轉至政府相關部門。由于重組估值使資產評估價值劇烈攀升,內幕信息知情人在相關重組方案披露前低價購買股票,或將相關股票資產“倒手”賣給上市公司賺得差價利潤,是典型的轉手行為,存在著信義義務傳遞和利益輸送的情形。赤峰黃金與威海怡和計劃收購案即是典型代表,方案披露后受到大眾質疑,輿論不斷,以至于公司最后終止了收購計劃。
第四,我國現(xiàn)行法將離職特定時間之內的內幕信息知情人排除在內幕信息知情人的范圍之外。高級管理人員主要負責公司的經營管理,他們對公司的運營、財務、業(yè)績效益等情況十分了解,并負有重大責任,發(fā)行公司的高管人員在進行公司的重要決策、管理運營時,必然會掌握非公開的重大內幕信息。而發(fā)行公司的分公司或者子公司,及其他與之相關聯(lián)的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同樣可能在公司業(yè)務來往中接觸到內幕信息,并成為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對于這些有可能利用內幕信息牟利的主體,我國法律同樣應該予以重視。
為了維護證券市場的交易秩序,保護投資者,適應市場發(fā)展的需要。應當對我國現(xiàn)行法內幕信息知情人范圍進行過大。主要是從以下四個方面,1.分情況的將持股 5%以下的小股東也考慮在內幕信息知情人員的范圍;2.將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參與方規(guī)定在內幕信息知情人員的范圍;3.將證券監(jiān)管以外的其他公職人員也納入到內幕信息知情人員的范圍;4.明確離職特定時間之內的內幕信息知情人也屬于內幕信息知情人員的范圍。
注釋:
[1]賀紹奇著:《“內幕交易”的法律透視 理論研究與案例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版,第 385 頁。
[2]杜學軍:《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成效及其建議》,載于《財經界》2014 年第六期,第 121-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