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在我國,“美文是精短的藝術(shù),簡約的藝術(shù),凝練的藝術(shù)”已越來越成為學界共識?,F(xiàn)代美文篇制精短,意義深遠,這與新媒體碎片化的收聽場景相貼合。本文中的美文朗讀是指在新媒體平臺播出,以有聲語言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富含對象感,對精短雋永的散文、詩歌進行朗讀的音頻作品,時間在10分鐘以內(nèi)。
朗讀者與聽者是朗讀過程中互相感應的雙方,二者缺一不可,那么聽者是在什么樣的場景和狀態(tài)下收聽此類欄目呢?
生活方式改變后的碎片化時間,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微信、微博以及各種音頻客戶端的廣泛使用,為收聽美文朗讀欄目創(chuàng)造了場景。例如運動、散步、駕車途中、睡前、陪伴家人或是獨處時,都是音頻陪伴的碎片時間和場景。這樣的場景決定了朗讀者和聽者是一對一的發(fā)出和接收關(guān)系。朗讀者和聽者的空間距離很近,針對這樣的收聽場景,朗讀者可采用促膝談心式的朗讀,但需要明確的是,促膝談心式朗讀并不是要把朗讀變成說“悄悄話”,用虛聲虛氣表達,而是在用聲上可以輕柔些,細膩表達,點染得體,語氣節(jié)奏不必起伏過大,尤其要避免固定腔調(diào)。針對不同年齡和文化水平的聽者,朗讀者在對文章進行處理時更要做到清晰明確、重點突出、富有韻味。因而朗讀者要考慮到聽者的收聽場景和狀態(tài),做到“心中有人”,時時處處為聽者著想,經(jīng)過自己充分的準備和表達,把朗讀作品傳遞到聽者耳邊,送達到聽者的心田。
朗讀是一種審美活動,這種審美是依據(jù)對文字語言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得來的。它不但要求朗讀者尊重原作,而且要求朗讀者通過對原作的字句朗讀來傳達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藝術(shù)美感。朗讀文字語言有其言簡意賅的特點,在遣詞造句、修辭格調(diào)上展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在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時,文字變成聲音,文采變成語氣,審美方式由看變成聽。加之新媒體美文朗讀時長控制在10分鐘以內(nèi),這要求朗讀者通過意境氛圍的營造,給聽者建構(gòu)想象與體味的空間,從而進入美感的享受中。這需要朗讀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精細的感受和細致的表達。
真情實感來源于生活的體驗。朗讀者平日里要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觀察體驗生活時覺知自己的感受,讓自己的心敏銳起來,這是感受力的源泉。
在朗讀準備和朗讀過程中,有沒有感受,感受得深還是淺,直接關(guān)系到作品最終的呈現(xiàn),朗讀要堅持從作品出發(fā),由體驗到體現(xiàn)的創(chuàng)作,只有深入精細地理解感受,才能充實、豐富文字語言,為朗讀準備恰切的依據(jù)。在朗讀中,感受是通過文中的詞句引起我們對客觀事物的感知、體會的過程,我們需要調(diào)動眼、耳、鼻、舌、身的感覺和知覺,“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此外,準確把握全篇各層次、各段落、各語句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樣的邏輯感受也不可或缺。
例如,筆者所在的《二泉夜讀》欄目播出的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中的片段,“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nèi)司痛耸⒘?,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這只是楊絳先生對丈夫鐘書、女兒阿瑗,對他們的家的懷念和回憶嗎?不然,在這平淡的講述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學和智慧。在楊絳先生的心里他們?nèi)藦奈丛珠_?,F(xiàn)實中三人的分離不是永別而是失散,失散就有重逢的可能。而一個人在世間走一遭,也只是一個過客。所以,在這里分離不是蒼涼的悲,而是接受的苦。這樣的思想感情訴諸聲音,基調(diào)應是深摯、理性、通達的,語氣和節(jié)奏應是氣徐聲柔、平靜內(nèi)斂的。通過精細的體會、感受,才能把文字蘊含的豐富內(nèi)涵表達出來。
作為朗讀者,不但要充分把握住語詞的明確含義,尤其要精細感受語詞豐富的內(nèi)在含義和具體色彩,以便明確表達作品的情理。再比如,《二泉夜讀》欄目播出的宋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蘇東坡在妻子王弗去世十年后寫的一闋悼亡詞,王弗去世后的十年間,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壓制,心境是悲憤的。到密州后又逢兇年,忙于處理事務,生活上困苦,亡妻十年忌辰,更是觸動心弦,悲痛而又無奈。在朗讀這首詞時,如果能了解作者寫這闋詞時的處境,就會發(fā)現(xiàn)字面的言外之意和其間豐富的意蘊,就能感受到“塵滿面,鬢如霜”的外在形象的描寫,有其更多的內(nèi)涵和所承載的思想感情。朗讀者需要細細理解感受,把自己的思維過程、心理活動引向情感。實踐表明,朗讀者綜合自己的經(jīng)驗、學識、修養(yǎng)、感受,就會進入一個由作品而生的特定心境,于是朗讀者便不再是被動地重復作品本身的內(nèi)容、語句,而已經(jīng)有了朗讀者自己的再創(chuàng)作,它不僅再現(xiàn)了作品,同時也再現(xiàn)了自己,這是一種與作品內(nèi)容息息相通的真情實感。
對作品的精細感受、真情實感都是朗讀者創(chuàng)作時內(nèi)心的依據(jù),外人無從了解。如何把作品充分表達出來呢?筆者認為積極的狀態(tài)是基礎,技巧的運用是方法。
1.朗讀技巧包括停連、重音、語氣、節(jié)奏四個方面。它們不可割裂,融合在朗讀的語流中,成為朗讀者再創(chuàng)造的表達方法。以老舍先生的《養(yǎng)花》最后一段為例,“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實,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yǎng)花的樂趣”,排比并列、平白如話。朗讀者若不使用技巧就很難讀出味道?!坝小弊肿鲚p音處理,“喜”“憂”“笑”“淚”“花”“實”“香”“色”“勞動”“見識”相對“有”字音重,整體呈先輕后重的輕重變化,“見識”二字最重?!坝邢阌猩弊鐾_B,節(jié)奏要慢,給聽者以嗅覺空間體驗?!斑@就是養(yǎng)花的樂趣”是對前文的總結(jié),之間應有停頓。整體語氣應是輕快的。由此可見,準確運用朗讀技巧,就會使表達生動起來。
2.積極的朗讀狀態(tài)。在朗讀前,朗讀者一定要引發(fā)出比較強烈的朗讀愿望,要有一種需要立即朗讀才好的迫切感,以及盡力展現(xiàn)作品面貌和魅力的信心。這種愿望和信心不是空穴來風,它是出于對朗讀本身的喜愛,對自己所朗讀的作品的理解、感動和欣賞。在朗讀的準備過程中,朗讀者獲得了對朗讀內(nèi)容的深刻理解和具體感受,這還不夠,在朗讀前還需要進行第二次喚醒,以便實現(xiàn)更飽滿的表達。在朗讀過程中,朗讀者的注意力要集中,排除干擾,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朗讀中,傾注在所朗讀的作品里。這需要朗讀者對自身有足夠的控制力,朗讀時要全身松弛,能松能緊,需要松時即松,需要緊時即緊;選取自如聲區(qū),選取最佳音域、最佳音量,全身松弛自如用聲,這要求朗讀者具備控縱自如、心口相應的能力。
本文從朗讀者和聽者的關(guān)系,精細感受、細致表達作品美感著手,分析了在新媒體平臺美文朗讀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過程。當下,新媒體平臺美文朗讀蓬勃興起,希望在朗讀者不斷的探索交流中,涌現(xiàn)出更多優(yōu)秀朗讀作品,在給聽者美的享受同時實現(xiàn)成風化人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