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儀
自認(rèn)為是好孩子的人,大概都和我一樣看不慣霍爾頓這樣的存在。
衣著怪異、滿口臟話、游手好閑、酗酒抽煙……若是你愿意聽,我還能再列出20多條“罪狀”來描述這個壞小子的形象。
其實霍爾頓不止16歲。我們的世界里,有30歲的霍爾頓,40歲的霍爾頓……他們憤怒、他們焦慮,可他們的憤怒只是為了掩蓋內(nèi)心的恐懼,他們的放浪形骸只是為了用短暫的狂放麻痹心靈的空虛,就像書中說的:“出于自尊心,人們總是把恐懼表達(dá)成傲慢?!?/p>
書中的霍爾頓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希望流亡到西部,離開這個自己熟悉的世界;另一方面又希望永遠(yuǎn)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蛇@樣的矛盾心理不也能在許多人身上發(fā)現(xiàn)嗎?他們渴望被愛,卻又戴著薄情寡義的面具;他們看透了生活的平庸,卻無法超越平庸;他們憎恨現(xiàn)實中的自己,卻無法成就新的自己。
有一部美國動畫片叫《馬男波杰克》。經(jīng)典的美國式的辛辣諷刺讓全片冷酷異常,帶著滿滿的“負(fù)能量”,仿佛與所謂的“心靈雞湯”背道而馳,可馬男波杰克還是無法阻擋地為無數(shù)人所愛。為什么人們會追捧“負(fù)面”的波杰克?
原來人人都曾有這樣的時候,感覺自己被孤立,感覺不被愛;原來人人的靈魂中都有這樣一個層面,像極了波杰克,像極了霍爾頓。明知人性冷漠,卻還是忍不住“折騰”。無法適應(yīng)這個世界,卻又無處可去。喝過很多酒,也嗆過很多眼淚,可黑夜還是沒挨過,天亮前還得蜷著身子自己睡。我想,這正是人們喜愛波杰克的原因,在一個充滿大道理的世界,總需要一點兒反叛精神來原諒那一部分不被愛的自己、不理想的自己。
戴上霍爾頓的紅色鴨舌帽,我竟有些泫然欲泣,在這個我一度鄙夷的壞小子身上,我竟找到了自己的一部分。相信所有正在流浪,或曾經(jīng)流浪的人也有同感。不知那些曾像霍爾頓一樣一邊流浪一邊守望的人,在某天結(jié)束漂泊后,會如何回憶自己那段沸騰著荷爾蒙、滿含著自以為是的乖戾、涂抹著斑斑血跡的似水流年。
所有焦灼和不安會塵埃落定。我們過去做了什么都不要緊,未來將如何繼續(xù)也不要緊,最重要的,還是此時此刻的守望。你看,至少還有音樂、小說,和穿著藍(lán)大衣的妹妹一圈圈坐著旋轉(zhuǎn)木馬時可愛的笑容。
教師點評
一篇好的讀后感能做到多方面聯(lián)想,例如這篇讀后感能將《麥田的守望者》與動畫片《馬男波杰克》聯(lián)系起來,又將小說中的人物投射到現(xiàn)實生活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世界里,有30歲的霍爾頓,40歲的霍爾頓……”小作者借霍爾頓描述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壓抑感與孤獨感,使小說人物與生活、與我們自身形成了緊密的聯(lián)結(jié)。讀完之后,你身體中的“霍爾頓”是否也被喚醒了?
(葉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