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良云
教研課題成果是校長、教師和教研人員對某一教育科研課題進行研究,通過觀察、調查、實驗、行動研究和思維等一系列研究活動,所獲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論文、研究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等創(chuàng)造性成果。教研課題源自教育教學,高于教學實踐,最終要回歸教育教學領域,真正在教學實踐中應用,才能轉化為教育發(fā)展的原動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讓廣大教師“在繁重的工作中找到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進而走上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
一、校內推廣
校本教研:集體備課,課例觀摩。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研究課題研究既然取得了成果,科組就要通過集體備課、名師示范等途徑在教學中檢驗并付諸實踐。《構建主動、互動、靈動的政治課堂》課題結題后,廣州外國語學校集體備課開始全面推廣相關成果。在準備階段,各年級政治備課組長提前通知本組教師認真研讀教材、課程標準和結題報告,明確集體備課的時間、地點、中心發(fā)言人。在集中研討階段,中心發(fā)言人遵循結題報告發(fā)言,討論備課提綱,提出備課提綱的重點、難點、教法、作業(yè)。然后,中心發(fā)言人根據集體討論的內容,修改備課提綱,統(tǒng)一教學思想,統(tǒng)一德育、智育的內容與要求,統(tǒng)一課時安排,統(tǒng)一達標題目,統(tǒng)一考核要求,提出改進教學方法的建議。在此基礎上,各任課教師發(fā)揮本人特長,根據集體備課的提綱和各班的學情,分別撰寫教案。到下一次集中時,把根據備課提綱實施時反映出來的重點問題進行信息反饋,供以后借鑒。與此同時,組織課例觀摩,即利用典型課例,組織成果研究者上觀摩課,以通過課堂教學實踐,研究者傳播自己的成果;通過課后教學評價,聽課者消化展示的成果。筆者作為課題主持人和其他核心成員率先應用課題研究成果,每學期按照“預習互教-情境導學—自學交流-展示點評-辨析感悟-拓展升華”六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執(zhí)教觀摩課,對在本校范圍內推廣課題成果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理念教育:世界咖啡,跨科滲透。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科學的教研課題理念不但可以在本學科教學中應用,而且可以向不同學科滲透。就教學而言,不同的學科都有各自獨立的要求和特點,但不同學科仍還有共性相通的“理”存在。因此,在推廣教研課題成果時,可利用不同學科之間共性相通的一面,將此學科的課題成果遷移輻射到其他學科。在全面深化素質教育的今天,任何學校和教師都無法將科學的教研課題理念置之度外,世界咖啡就是各科教師共同推廣教研課題成果的有效途徑。人們很容易被自己過去所學或是經驗所限制,一個團體或公司也是很容易被既成文化或價值觀所限制,同構型越高,越不容易產生新的點子。世界咖啡讓不同專業(yè)背景、不同職務、不同部門的人針對數個主題,發(fā)表各自見解,不同意見碰撞,激發(fā)出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新點子,從而使參與者用新的視角來看世界。例如,廣州外國語學校不同學科的教師通過深度匯談,在集體參與靈動教學研究的同時,結合各學科實際復制、分享靈動教育的成果,從而在學校德育和各科教學中獲得新的理解和共識。從年級到全校開展班會課競賽、總結班會課規(guī)律,構建了體檢式“六環(huán)節(jié)”德育活動課模式:依據理念,確定主題;營造情景,導入新課;教師激疑,課堂討論;課堂活動,推進課程;總結規(guī)律,形成理念;拓展延伸,鞏固所得。
二、校際推廣
課題深化:拓展研究,媒體宣傳。人的認識隨著實踐的發(fā)展不斷深化,課題研究也不例外。一項教研課題結題后,課題成果僅限于本校應用,教育科研有可能停滯不前。完成《構建主動、互動、靈動的政治課堂》課題研究后,廣州外國語學校聯(lián)合市內同類學校,圍繞同一主題,深入開展《多元文化背景下初、高中六年一貫制政治課主動、互動、靈動教學研究》,將主動、互動的教學理念融入靈動政治課堂,提煉出靈手主動、靈思互動、靈魂觸動等教學主張,逐步在教育教學中整體推行靈動教育,讓學生在課堂動手、動腦、動情,打造各具學科特色的靈動課堂。課題成果要擴大輻射范圍,還要借助自媒體和他媒體的力量。廣州外國語學校注重科研宣傳,先后通過學校官網、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廣州市《中學生時事學習》、廣東教育雜志社《師道》、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學》、《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宣傳、推介靈動政治教育成果,讓靈動政治教育走出廣州,走向全國。
教學共同體:同課異構,深度合作。所謂同課異構,就是根據學生實際、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師自身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在廣州市范圍內,廣州外國語學校初中部、高中部分別與本市四所初中、六所高中組成教學共同體;在廣東省范圍內,與深圳外國語學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外語學校組成教學共同體,統(tǒng)一教學進度和標準,統(tǒng)一組織考查、評價。平時,教學共同體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校際交流,針對同一主題或同一節(jié)課內容,由不同學校的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自己的理解,自己備課并上課。由于各學校不同的辦學理念、教學理念,各科教師所備所上的課的結構、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有所不同,因而構成了同一內容用不同的風格、方法、策略進行教學的課。各學校、各學科教師基于本校教研成果所呈現的教學風格雖然迥然不同,但通過這樣的深度合作,靈動教學理念逐步落實到不同學科教學。
三、區(qū)域內推廣
學術評議:課題評審,組織推廣。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人,課題成果推廣已成為廣大教師提升專業(yè)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教研課題成果的推廣應用,可以由成果研究者或學校自主推廣,但更多的是由上級教研部門或教育學會推廣。教研課題成果是否優(yōu)秀,不能由課題組自己說了算,必須經教育科研機構評審,或接受教育行政部門委托的專家組鑒定,才能服眾。當然,課題成果要贏得同行的認同與接受,還要借助教研會、教育學會等學術平臺進行學術交流,讓課題成果在所在地區(qū)范圍扎根。2013年12月,在廣東教育學會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專業(yè)委員會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第一期教學成果展示交流活動中,《構建主動、互動、靈動的政治課堂》課題應邀作典型發(fā)言,并獲評一等獎。2015年11月,廣州外國語學校與廣州市教育局簽訂《廣州市教學成果培育合同書》,由學校組織推廣《構建主動、互動、靈動的政治課堂》課題成果。此后,相繼在廣東教育學會教育哲學專委會年會、全國外國語學校工作研究會年會、全國高中卓越政治課堂觀摩及研討會作交流發(fā)言,讓靈動政治教育思想在省內外得到不同程度的傳播。
四、跨地區(qū)推廣
成果轉化:論文發(fā)表,專著出版。如果說論文發(fā)表、成果匯編是呈現教研成果的初級階段,那么課程研發(fā)、專著出版是成果轉化的高級階段。廣州外國語學校政治教師在《構建主動、互動、靈動的政治課堂》等課題研究和推廣過程中,先后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中學政治教學》、《教育導刊》、《師道》等發(fā)表10多篇專題論文,推介靈動政治課堂、靈動校本教材等教學思想及成果。經過幾年的分工協(xié)作,課題組開發(fā)了激發(fā)學生靈動思維、陶冶學生“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系列校本課程《走向世界的中國人》、《經濟廣州》、《文化廣州》,編著的校本教材《走向世界的中國人》2016年8月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正在有計劃地向本校和市內外推廣。近年來,我提出“靈手主動、靈思互動、靈魂觸動”等教學主張,將主動、互動、觸動濃縮為“靈動”,在此基礎上提煉并創(chuàng)建靈動政治教育理論,教學專著《靈動政治教育》2017年10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為中學政治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書共41萬字,將靈動政治教育理論劃分為三大部分:靈動課程與教學資源、靈動課案、靈動課堂。關于靈動課程與教學資源,第四章《靈動政治教育內容(上)》介紹微信和其他網絡資源、鄉(xiāng)土資源和教師自身資源,第五章《靈動政治教育內容(下)》集中闡述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利用。關于靈動課堂,第六章《靈動政治教育過程(上)》分別從教師和學生的視角,介紹了靈動政治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第七章《靈動政治教育過程(下)》介紹靈動政治課堂的基本元素、教學策略、教學模式,第九章《靈動政治教育評價》則分別論述靈動政治課堂的教學評價、學業(yè)質量評價、活動課程教學評價。關于靈動活動方案,第八章《靈動活動課程策劃》全面闡述如何通過思想政治(道德與法治)課學習、學生活動及學校文化熏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靈動的思維方式,以提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豐富學習經歷。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