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20世紀80—90年代以來中國文化哲學建構的回顧與反思

        2018-03-31 21:25:49盧斌典
        社會科學動態(tài) 2018年11期
        關鍵詞:建構文化研究

        盧斌典

        一、對20世紀80—90年代文化哲學建構的研究

        正如雅思貝斯在 《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闡發(fā)的那樣,人類的精神文明每次向前發(fā)展都要從軸心期里吸收營養(yǎng)成分。新時代中國文化哲學的發(fā)展也得回溯到它的發(fā)端——20世紀80—90年代。關于20世紀80—90年代文化哲學建構的研究主要有衣俊卿、洪曉楠、鄒廣文、丁立群等文化哲學研究者。

        衣俊卿關注和強調20世紀80—90年代的文化哲學建構,在 《世紀之交中國文化哲學研究述評》(2003)一文中他認為80年代哲學界為自覺的文化哲學研究作了鋪墊和推動。80年代的研究基于馬克思 《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西方人本主義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實踐哲學的探索。不同于80年代之前的教科書體系,也不同于80年代的探討,90年代中國哲學的論題、問題、層面、方式、話語、維度、領域都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發(fā)散和多元的特征。90年代形成了文化激進主義、文化保守主義和其他文化思潮的多元對立的局面,該時期的研究集中在發(fā)展哲學、新儒學、后現(xiàn)代主義和交往理論。在文中他還指出有的學者將20世紀80—90年代的文化哲學研究分為三個階段:文化的哲學研究、哲學的文化研究、以文化與哲學互融互動為基礎的文化哲學。

        洪曉楠注重文化哲學興起的背景和基本走向,他在 《論20世紀中國文化哲學思潮的發(fā)展》(1999)、 《文化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2000)等論文中闡述了80—90年代文化哲學的建構。他認為中國哲學界經(jīng)歷了實踐哲學、發(fā)展哲學、交往理論、人學、西方非理性主義、新馬克思主義、新儒學、后現(xiàn)代主義、經(jīng)濟哲學、管理哲學、政治哲學、公共哲學等的深入探討后,才形成了自覺的文化哲學研究。他將文化哲學的研究置于文化學、哲學史、哲學人學、現(xiàn)象學視域下進行分析,并關注中西文化哲學的比較與會通。 《哲學的文化轉向》和 《科學文化哲學研究》兩本著作也呈現(xiàn)了洪曉楠對80—90年代的文化哲學建構的反思,他認為中國文化哲學的研究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中國的文化哲學,這是中國人對文化哲學的研究及發(fā)展;另一方面是文化哲學在中國,這是中國人對西方哲學文化理論的介紹和評價。他指出,20世紀80年代之后出現(xiàn)了一批致力于文化哲學理論建構的青年學者,主要有許蘇民、郭齊勇、李宗桂、李鵬程、衣俊卿、鄒廣文、陳筠泉和劉奔等。洪曉楠也對中國文化哲學研究的局限進行了反思:文化熱而不是文化哲學熱;未產(chǎn)生一本中西文化哲學專著;對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有待發(fā)掘;文化哲學方法論不明確等。

        還有學者對20世紀80—90年代及當代文化哲學建構進行了梳理。鄒廣文在 《“文化哲學”的哲學定位》 (1994)中系統(tǒng)研究了當代文化哲學的貢獻與不足;丁立群在 《深化文化哲學研究的思想路徑》 (2015)一文中對國內的文化哲學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并指出了文化哲學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和發(fā)展的瓶頸。

        二、20世紀80—90年代以來文化哲學研究者的建構

        從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技術和器物,到維新運動的變法,再到新文化運動 “民主與科學”的總結,以至20世紀80—90年代的文化熱,這是承前啟后的文化現(xiàn)象或文化運動,是時代學人對社會變遷的反思。改革開放后,從經(jīng)濟體制改革到政治體制改革,相應地出現(xiàn)了文化模式的沖突與文化轉型的問題。從宏觀上講,整個社會潛在的合法性根基動搖,道德、倫理與關懷旁落,中國文化將往何處去?我們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立足?從微觀上講,現(xiàn)代化和西方文明對社會中的每個人進行滲透,人在全球化的洪流中被壓抑,個人孤獨無依,渺小感油然而生。在90年代中國大陸的市場經(jīng)濟實踐與社會轉型背景下,來自海外的第三代新儒家重新切入大陸,形成一股 “儒學熱”或 “國學熱”。一大批文化哲學研究者 (主要有劉述先、朱謙之、許蘇民、李鵬程、鄒廣文、衣俊卿、洪曉楠、何萍、劉進田、霍桂桓等人①)的思想高峰和論文成果均集中在20世紀80—90年代,其建構的體系具有系統(tǒng)性和獨特性,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力。

        劉述先于1966—1981年期間在美國南伊利諾斯大學哲學系講授文化哲學。劉先生浸潤在英美的學風里,他認為英美方面在文化哲學上的貢獻主要是對文化的基本概念的分析,但他更欣賞歐洲大陸的 “統(tǒng)宗會元”的學風。他的 《新時代哲學的信念和方法》 (1966年)和 《文化哲學的試探》 (1970年繁體版,也被譯為 “文化哲學”)都蘊含著對文化哲學的探討。他認為文化哲學的主要目標在于探討人類文化呈現(xiàn)的事實,觀察文化形態(tài)的異同,探究普遍適用的規(guī)律、價值或原理②。他區(qū)別了文化哲學與歷史哲學的異同,認為盡管有很多重合,但目標和重點不同。劉述先認為文化是觀念的表征,文化哲學的主旨是挖掘文明背后的文化觀念。劉述先主要剖析和批評了斯賓格勒和卡西爾的文化哲學觀,通過對文化形態(tài)學 (文化生態(tài)學)和符號形式學的研究,劉述先立足實際,發(fā)揚剛健創(chuàng)生、普遍和諧的精神,展望未來文化哲學理論的建構。在《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中,他闡述了有關文化學建設的構想和意義哲學 (文化哲學)的信念與方法論。他的文化哲學的志趣在于經(jīng)由透徹的批評辨別中國文化中活著和死去的東西,重建中國傳統(tǒng)哲學智慧,賦予其現(xiàn)代意義③。在他看來,沒有健全的哲學文化理想作為指導,不僅國內外的現(xiàn)實政治問題得不到解決,個人還會喪失反省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他還說: “一個人惟有出入于不同歷史文化的探究中,才能夠跳出自身存在的褊狹限制,目光燭照千古,為自己的生命立心,也為世界的未來找得一條坦蕩的大路?!雹軇⑹鱿染哂斜鞈懭说恼軐W情懷,他的研究不僅開辟了一條未來文化哲學建構的道路,也為我們帶來了諸多啟思。

        朱謙之最早在大陸講授文化哲學,他將文化哲學與哲學、歷史學、社會學和教育學進行比對,認為文化哲學具有最高的獨特地位,是其他學問的必經(jīng)之路。他認為文化哲學是涵蓋性的文化論,是文化史的哲學,是從事于各文化之綜合的根本研究。他批判國內的一些文化史著作的 “流水賬簿”式的書寫,坦言文化哲學應冠于歷史學之上,成為文化史理論的基礎。朱謙之認為文化是人類生活的表現(xiàn)(側重點在 “人類”),是人類生活各方面的表現(xiàn)(側重點在 “生活各方面”)。他用米田莊太郎在《現(xiàn)代文化概論》里的考據(jù)區(qū)別文化與文明的關系,系統(tǒng)地考察了文化社會學并將文化哲學與文化社會學相聯(lián)系;他還追根溯源,依據(jù)文德爾班的 《文化哲學與先驗觀念論》將文化哲學追溯到康德的 “人為自然立法”和新康德主義的價值哲學。朱謙之認為:文化之泉源不是價值,是生活的經(jīng)驗之流,生活經(jīng)驗受了環(huán)境壓抑而生的突進跳躍,乃是一切文化的根柢⑤。文化是本,價值判斷是末,構成文化本質的東西根源于創(chuàng)造進化的 “生命之流”。朱謙之的文化哲學最大的旨趣是說明文化的本質及類型,研究宗教、哲學、科學、藝術等生活知識,分析文化的地理分布,明確外來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建設未來世界文化⑥。他探究文化的進化和分期,研究柏格森的創(chuàng)造進化、孔德的文化進化三階段和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并借鑒孔德和黑格爾的理論,認為文化具有四種形態(tài):沒自的、即自的、對自的、即自且對的,引申出宗教、哲學、科學和藝術的文化概念。朱謙之半生的志業(yè)在 “南方文化運動”上,他從各方面論證文化的地理分布,借鑒黑格爾的地理基礎論和梁漱溟等人分析的東西文化和南北差異,得出結論:中國文化唯一出路在于接受科學,科學文化的希望在于南方。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朱謙之文化哲學建構的系統(tǒng)性、原創(chuàng)性和深邃性,這屬于文化的自覺。朱謙之的文化哲學研究對80年代以后的文化哲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許蘇民在80—90年代發(fā)表一系列關于文化哲學的論文,主要有 《民族文化心理素質是不同文化類型的基本內核》 (1986)、 《文化心理的表層結構、中層結構、深層結構》 (1988)、 《論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結合部》 (1988)、 《文化哲學:走向21世紀的世界哲學主潮》 (1989)、 《文化的離析與文化整合》 (1989)等,其探討大部分匯集在 《文化哲學》 (1990)一書中。許蘇民認為文化哲學是關于歷史的、現(xiàn)實的和未來的人的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文化發(fā)展史和文化傳統(tǒng)進行全面的反省和反思的理論結晶⑦。許蘇民認真考察了文化哲學的源與流,立足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探析西方文化哲學的建樹與局限,并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他認為文化哲學產(chǎn)生的終極根源在于近代世界市場開辟后各民族向現(xiàn)代化邁進的歷史運動,直接根源是歷史運動的文化心態(tài)、政治、道德、宗教等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學科的啟迪。他認為文化哲學已經(jīng)歷萌生期和生長期,現(xiàn)在將要進入結實期。許蘇民認為要了解文化哲學的真面目必須追溯到新康德主義之前:維科區(qū)分了文化與自然,赫爾德探求人類的精神歸依,康德提出人為自然立法的創(chuàng)造性見解,叔本華則開啟了非理性主義的先河。許蘇民的研究的貢獻在于對文化哲學史的把握和體系的構建,他對 “文化哲學何以可能”這一康德式的追問進行了回應,為國內文化哲學學科的建立提供了理論資源。他分析了新康德主義有關馬堡學派和西南學派的分野,并理清了新康德主義后從柏格森到卡西爾異彩紛呈的各種類型的文化哲學。許蘇民評析了西方文化哲學的多重建樹,也反思了其片面性。他從文化發(fā)生論、文化結構論、文化發(fā)展論、文化動力論探求文化哲學的體系建構,認為文化的發(fā)生在于人的類本質的形成和體現(xiàn)⑧。他認為近代是從文化反省到文化自覺的時代, “文化的自覺是通過文化的反省的途徑來認識舊文化的沒落和新文化的產(chǎn)生的必然趨勢,從而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的歷史使命,并付諸實踐”⑨。許蘇民的另一理論貢獻在于挖掘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文化哲學試圖解決的問題正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學者早就意識到并要解決的。無論是 《資本論》、 《共產(chǎn)黨宣言》、 《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還是晚年的人類學筆記都蘊含著馬克思對人的關切;無論是恩格斯、列寧、普列漢諾夫,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都有對文化的追問和探索。許蘇民認為全面地揚棄近代西方文化哲學的優(yōu)秀成果,有助于建立體現(xiàn)現(xiàn)代水平的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哲學體系⑩。許蘇民的文化哲學建構頗具層次性、脈絡性和遠瞻性,對推動國內文化哲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李鵬程在90年代主要關注發(fā)展哲學、文化轉型與人的主體意識、市場行為與文化行為、市場經(jīng)濟背后的文化倫理等,他的探討都滲透著對文化的憂思,這些探討也與他的文化哲學觀相聯(lián)系。他認為: “‘文化哲學’是在對 ‘何謂哲學’這個問題進行的一種當代反思所具有的合理性的基礎上才能成立的。這種反思是對哲學進行的 ‘新的’認識和設定的一種探索?!?他借用海德格爾關于存在的論證證明了 “文化哲學何以存在”這一命題,并回溯文化哲學史:從康德到卡西爾、胡塞爾、海德格爾、羅蒂等人的探討,認為理性哲學的解釋力和生命力消退,文化哲學作為一種哲學概念或哲學類型回歸到了生活世界,這樣就實現(xiàn)了一種理性哲學到文化哲學的范式的轉移。此外,他還在 《論文化轉型與人的自我意識》 (1994)中對 “新人” (具有主體性自我意識的人)作出闡釋,對中國近代文化轉型意識的歷史發(fā)展進行了理論考察。他關注到日常精神文化領域,審視了中國被動的文化反思和文化運作,展現(xiàn)了非此即彼以及調和的文化觀,進而認為自我意識的嬗變是文化轉型的的根本標志。

        鄒廣文認為文化哲學是關于人類文化現(xiàn)象的哲學思考,是對人類文化的總體性把握,它應回答的問題包括:什么是文化、文化與自然的關系、文化與人的關系、文化與社會進步的關系、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等?。鄒廣文在1989年以前主要研究審美文化、審美自覺和接受美學等,1989年后他開始系統(tǒng)地研究文化哲學的內涵和意蘊,如 《文化哲學與當代人文精神》 (1989)、 《文化與人的主體意識》 (1989)、 《哲學、文化與當代意識》 (1990)、《關于人類文化創(chuàng)造的哲學思考》 (1990)、 《試論文化哲學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1990)等論文呈現(xiàn)了他的相關思考。之后,在 《關于文化哲學的基本問題》(1991)、 《論馬克思文化觀的邏輯結構》 (1991)、《當代西方文化哲學中的宗教問題》 (1992)等文章中,他自覺地闡發(fā)了文化哲學的要義。1994年出版的 《文化哲學的當代視野》一書系統(tǒng)呈現(xiàn)了鄒廣文早期的文化哲學反思,此后他還進一步在更深層次挖掘文化哲學的邏輯基礎和理論來源??傊?989年到1999年間鄒廣文研究的領域越來越寬廣,包括時空與人的文化生命的聯(lián)系、人文精神與價值定位、文化哲學的時代品格和建構原則 (開放性、寬容性、人文性、中介性、整體性)、文化反思的問題意識等,其文化哲學體系也越來越完善。他將文化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并突出了文化哲學的實踐關懷。

        衣俊卿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研究集中在實踐哲學、新馬克思主義和日常生活批判三個方面,他的文化哲學體系建構則體現(xiàn)在 《衣俊卿集》(1995)、 《歷史與烏托邦》 (1995)、 《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 (2000)、 《文化哲學: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交匯處的文化批判》 (2001)中。衣俊卿文化哲學體系的基本立場是以總體的人的生成為宗旨的現(xiàn)代哲學人類學,體現(xiàn)為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衣俊卿認為文化哲學的主題是對文化現(xiàn)象的一般考察,是關于文化的社會歷史透視和關于文化的價值學思考。他認為文化是歷史地凝結成的生存方式,文化哲學是一種哲學理解范式和歷史解讀模式,文化哲學的核心是文化模式?,具體的論證體現(xiàn)在 《文化哲學: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交匯處的文化批判》、 《文化哲學十五講》等著作中。他的文化哲學研究視域廣闊,其主要關注的方面包括:文化等概念的厘定和理論層面的文化哲學論題,文化哲學史的脈絡和發(fā)展狀況,以及現(xiàn)實的文化問題和內在的文化阻滯力等。主要思考反映在《論人之主體性的雙重內涵》 (1989)、 《多重文化的沖突與哲學的重新定位》 (1995)、 《日常生活批判與深層文化啟蒙》 (1996)、 《文化哲學:未來哲學的自覺形態(tài)》 (1999)等文章中。同時,他注重梳理和吸收學界文化哲學研究的理論資源,認為中國的文化哲學研究主要是在發(fā)展哲學、交往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新儒學、后現(xiàn)代主義、價值學、人學等研究領域中展開的。衣俊卿注重主導性的人文精神和日常生活的重建,認為文化哲學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哲學范式之一,但推動中國文化哲學研究走向深化也面臨許多問題:一方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阻滯力大,另一方面是文化哲學學科研究的泛化、文化哲學發(fā)聲小等問題??傊驴∏涞奈幕軐W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強烈的人文關懷,值得充分借鑒,其所提出的問題和觀點也需要進一步思考。

        洪曉楠是國內較早開始進行文化哲學研究的學者。1994年以后他開始系統(tǒng)研究文化哲學,發(fā)表了一系列論文,如 《中國近代文化哲學的演進規(guī)律和理論傾向》 (1994)、 《中國當代文化哲學的時空背景和演進規(guī)律》 (1995)、 《論 “綜合創(chuàng)新論”文化觀》 (1998)、 《從科學哲學到科學文化哲學》(1999)等。他從文化哲學的角度,對綜合創(chuàng)新文化觀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他對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哲學思潮進行了深入解讀,將中國近代以來的哲學與文化的發(fā)展界定為文化哲學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由此對中國近代以來的一些重要學者,包括胡適、馮友蘭、方東美等人的文化哲學思想,進行了反思、總結和評價。他還依托方克立先生提出的“三派哲學對立互動說” (馬克思主義哲學、現(xiàn)代新儒家哲學、自由主義西化派哲學)建立分析范式,對20世紀中國文化哲學思潮中存在的三派對立互動的復雜局面,及其相應的中體西用、全盤西化、西體中用、復興儒學、綜合創(chuàng)新等觀點做了詳細描述和解析,從而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 “綜合創(chuàng)新派”的文化哲學?。

        何萍在20世紀80—90年代撰寫的論文主要有《論文化哲學對人的本質的探索》 (1987)、 《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論綱》 (1989)、 《歷史哲學的重建——從文化進化論到文化相對主義》(1989)、《文化·活動·認知》 (1990)等。她的文化哲學認識論專著是 《人類認識結構與文化》 (1991)和《生存與評價》 (1998)。 《人類的認識結構與文化》是在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背景下研究認識論的,該書主要研究人的本質、人類的認識本性、文化認知場域以及人類認識發(fā)生的機制,主旨是展現(xiàn)人的認識與自由的有機統(tǒng)一。而 《生存與評價》主要從人的生存出發(fā)研究評價問題,分析評價機制的本體論、思維基礎和認識規(guī)范。她強調實踐是人的本體的存在,實踐是人的文化的存在。何萍是在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的視域下研究文化哲學的,在《哲學本體重建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1994)一文中她認為實踐的文化內涵是從人的本質、人的存在的角度探究實踐的哲學本性,就是發(fā)現(xiàn)人的獨特的活動方式,尋找出一種區(qū)別歷史運動與其他運動,并能夠解決和說明與實踐有關的哲學問題的因素——文化?。在此意義上,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具有廣泛性、批判性和現(xiàn)實性。何萍認為文化哲學的主題是反思現(xiàn)代性,文化哲學的任務是揭示在抽象文化結構上的人的文化存在。她將文化哲學歸納為四種形態(tài):文化的形而上學、文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中國文化哲學。她研究了文化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并將文化哲學的源頭追溯到維科的歷史哲學或文化哲學。

        劉進田認為文化哲學的興起有深刻的客觀歷史文化根源,同時又有其思想學術前提,認為惟有人類學術思想的發(fā)展完成從超人文到人文、非人文到人文、理性批判到文化批判三次轉進和嬗變,文化哲學才能成立?。據(jù)知網(wǎng)統(tǒng)計,劉進田在1989年之前主要研究法律文化、法律與社會等,1989年之后開始系統(tǒng)研究文化哲學。他在90年代的文化哲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 《文化哲學導論》一書中。他以人的主體實踐為基礎探索人類文化的本質,認為文化是存在和灌注于人能動地改造和適應自然中的。他以人的本質規(guī)定為圓點解釋文化領域的形成與統(tǒng)一性。他研究了文化哲學的興起背景以及中西文化哲學研究的理論得失,重視文化哲學的文化范疇、研究視角和研究意義,關注文化變遷、文化作用和文化構想。劉進田認為實踐是文化的存在基礎、人是文化的主體、自由是文化的靈魂、符號是文化的存在方式。

        三、文化哲學建構的特點及困境

        20世紀80—90年代的文化哲學建構具有 “靈根再植”和 “脫胎換骨”的意義。王國有認為文化哲學研究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在于它將哲學理性的目光聚焦于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文化,而把文化作為反思人的存在、探索和解決人的問題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從而超越了傳統(tǒng)的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研究范式。洪曉楠認為文化哲學可以突破哲學自身的限制,打破學科間的壁壘,有助于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問題。我們看到20世紀80—90年代的文化哲學研究是一幅活的、生動的圖景。一批文化哲學研究者掀起了研究熱潮,他們自覺地研究文化和文化哲學,在許多方面進行了探討和建構。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文化哲學具有的時代性。無論是劉述先的新儒家情懷,還是朱謙之的南方文化運動,還是后來的文化研究者們,他們都應時代的需要,建構了一套文化哲學體系。同時,我們看到很多學者的研究方向也發(fā)生了變化,由法律文化、審美文化、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新儒家文化哲學轉入更深層次的文化哲學研究。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文化哲學具有的整體性。文化哲學不是孤零零地、片面地去研究文化和哲學,而是整體地、宏觀地把握文化、哲學的內在機理,挖掘其內在的思想脈絡和精神旨趣。文化哲學作為一種哲學形態(tài)或哲學傳統(tǒng)有其形成和演變的過程,有其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國內學者們對文化哲學界定存在分野:劉述先注重卡西爾和斯賓格勒的文化哲學和意義哲學;朱謙之重視文化哲學的分類學和南方文化運動,偏向于歷史哲學;李鵬程重視哲學傳統(tǒng),強調文化哲學本體論,側重于西方哲學;洪曉楠重視文化哲學的派別,主要研究新儒家文化哲學和科學哲學;衣俊卿從研究馬克思哲學和東歐新馬克思主義逐漸拓展到實踐哲學、文化哲學,吸收新儒家和西方文化哲學傳統(tǒng),體系越來越完備;何萍重視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傳統(tǒng),從馬克思原著起手研究馬克思文化哲學的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并進入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觀的探索;霍桂桓重視文化哲學的合法性基礎和基礎理論,側重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等等。學界的研究盡管側重點不同,差別較大,但在文化哲學基礎理論方面達成了一些共識,在文化哲學領域完成了一些共建。20世紀90年代的文化哲學建構主要落在關于文化和文化哲學概念的厘定、關于文化哲學的起源和思想脈絡、關于文化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關于文化哲學的終極關懷等幾個方面。

        首先,文化是文化哲學的基點,是文化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對象。長期以來,學界對文化的理解就是多元的,20世紀80—90年代對文化的解讀和批判超越了前人,文化不僅僅被認為是傳統(tǒng)的制度或內在的精神,還是人類生活的表現(xiàn) (朱謙之),是人的認識和活動影響的世界 (李鵬程),是歷史地凝結成的生活方式 (衣俊卿)。由此可見,對文化 (包括對文化哲學)的理解已經(jīng)上升到新的哲學高度。20世紀80—90年代以來對文化哲學的解讀和建構在哲學范式、哲學傳統(tǒng)、哲學形態(tài)方面也發(fā)生了轉變。劉述先、朱謙之的文化哲學建構是具有奠基作用的,后來的學者在 “文化哲學何以可能”、“文化哲學是什么、為什么”等問題上進行闡發(fā),許蘇民注重文化哲學的心性養(yǎng)成,李鵬程注重文化哲學的本體論,衣俊卿將文化哲學界定為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思辨意識哲學的新的哲學解讀范式和歷史解讀模式,何萍和洪曉楠則把文化哲學界定為一種哲學形態(tài)。

        其次,20世紀80—90年代的學者重視文化哲學的起源和思想脈絡。文化哲學想要成長就必須有其根和干。劉述先主要研究卡西爾的符號形式哲學和斯賓格勒的文化形態(tài)學;朱謙之注重文德爾班等新康德主義的思想,還借鑒了黑格爾、孔德、柏格森等人的思想;許蘇民認為維科、赫爾德、康德、叔本華的思想是文化哲學的萌生期,他還挖掘了馬克思的文化哲學;李鵬程注重文化哲學史,他主要分析了康德、卡西爾、胡塞爾、海德格爾、羅蒂等人的文化思想;鄒廣文和衣俊卿注重德國古典哲學、新康德主義、文化人類學和哲學人類學、歷史哲學和西方馬克思主義;何萍認為文化哲學最早出現(xiàn)在維科的探討中,她還深入挖掘馬克思的文化哲學要義;洪曉楠主要從事新儒家文化哲學和科學哲學的研究。

        再次,學者們還對文化哲學與其他學科或領域的關系進行了解讀。劉述先主要梳理了文化哲學與歷史哲學的關系,朱謙之將文化哲學與哲學、歷史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等進行了比較,李鵬程注重闡釋文化哲學與哲學的關系,衣俊卿將文化哲學與文化學、文化人類學等進行區(qū)分,何萍主要研究文化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關聯(lián)。

        最后,對文化哲學的終極關懷進行了探討。一方面,文化哲學的主體是人和人類,文化即人化,文化哲學是研究人的存在形式和發(fā)展形式的學問。劉進田認為文化是存在和灌注于人能動地改造和適應自然中的。另一方面,文化哲學的旨歸在于實踐。文化哲學作為實踐哲學的現(xiàn)代形態(tài),有著堅定不移的實踐旨歸 (丁立群)。衣俊卿認為回歸現(xiàn)實世界和日常生活批判是文化哲學的重要著力點,確立主導性的新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哲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但是20世紀80—90年代以來的文化哲學在發(fā)展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困境:一是文化哲學研究的泛化。在學術領域,文化哲學成了一個標簽被隨便粘貼,不少研究打著文化哲學的幌子而實際上又完全脫離文化哲學。二是文化哲學核心競爭力弱、發(fā)聲小。文化哲學與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相比沒有得到普遍重視,文化哲學與三大哲學體系在思想資源和結構框架上存在嫁接之嫌,而且文化哲學的理論建構松散,認識論和方法論不明確。三是文化哲學與其他學科的交流與互動不足。從20世紀80—90年代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哲學與歷史哲學、文化人類學、哲學人類學、文化學等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但是在文化哲學的發(fā)展中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并未很好地凸顯出來,文化哲學的研究也很少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四是文化哲學內部的相互排斥。一方面是文化哲學體系間的相互排斥,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的不認同研究新儒家文化哲學的,研究西方文化哲學的不注重研究中國文化哲學的;另一方面是研究視野的褊狹或者說狹隘。從1984年的世界哲學大會算起,文化哲學在中國已經(jīng)發(fā)展了30多年,國內已經(jīng)有一批學者在高?;蚩蒲袡C構從事文化哲學研究,但是有些學者固守著自己偏好的領域,忽視對其他學者研究方向和成果的吸納,導致學科發(fā)展的停滯不前。

        四、新時代文化哲學的建構和發(fā)展

        當代,為應對全球化的挑戰(zhàn),我國經(jīng)濟和文化得到迅速發(fā)展,但在一定意義上我們的文化理論研究卻落后于經(jīng)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變革的腳步,因此我們必須審視反思中國現(xiàn)代的文化問題。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即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chǎn)之間的矛盾,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對文化哲學研究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文化哲學的核心在人,而當今時代人處在意識形態(tài)、科技理性、大眾文化的壓抑和脅迫中,表現(xiàn)出不健全性與單向度性,嚴重影響著人對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和感受。新時代背景下文化哲學的建構和發(fā)展要適應時代的問題和時代的需要,在注重對文化哲學思想史和文化哲學理論構建的基礎上,注重研究新問題和新現(xiàn)象。

        新時代文化哲學的建構必須關注現(xiàn)代技術。文化、實踐、技術具有本質上的同構性,它們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哲學是當代哲學發(fā)展的基本方向。在文化哲學視域中,技術本質上是人的一種在世方式,是人類的交往實踐活動。技術被看作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并表征著一定的社會關系,顯現(xiàn)出某種文化價值觀念,因而技術是一個社會的、文化的范疇。技術是文化進步的標尺,是時代問題的透鏡。自新技術迅猛發(fā)展以來,哲學家研究問題的深邃程度是與其對技術的思考緊密相關的?,F(xiàn)代技術使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革,現(xiàn)代技術的發(fā)展極大提高了生產(chǎn)力和生活水平,實現(xiàn)了人們夢寐以求的物質基礎,但是也導致了許多問題和危險,如對人的需求的虛假滿足、對人性的壓抑、對倫理和道德的沖擊、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等。我們應當從文化哲學意義上關注現(xiàn)代技術給我們帶來的雙重影響。

        新時代的文化哲學建構要處理好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文化的關系。新時代文化哲學的建構既要具有中國特色,充分吸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明確文化觀念的傳承與發(fā)展在社會變化中的作用,深入挖掘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在理論資源和精神要旨;同時,又要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思想體系,對其他社會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強文化整合和文化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推動文化哲學研究的不斷發(fā)展。

        新時代的文化哲學建構要注重與其他學科的交流。應充分吸收自然科學、人類學、歷史哲學、考古學、技術哲學等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合理內核,要積極運用新方法和新視角開拓研究視野,如引進田野調查的方法和大數(shù)據(jù)分析的方法等,保證文化哲學不落伍、不掉隊,涵養(yǎng)文化哲學的生命力。

        新時代的文化哲學建構要關注社會文化現(xiàn)象和新的時代問題。文化哲學要面向現(xiàn)實,關注 “一帶一路”等新的政策方針,關注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關注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為社會的發(fā)展出謀獻策;要關注社會上的文化現(xiàn)象,關注弱勢群體,關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并及時對非主流文化、封建文化等進行引導和批判。

        注釋:

        ① 遴選的標準: (1)學術影響力 (2)理論的系統(tǒng)性和獨特性 (3)研究者文化哲學思想和成果的高峰期在1980—1999年之間。

        ②③④ 劉述先: 《文化哲學》,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88頁。

        ⑤⑥ 朱謙之: 《文化哲學》,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12、11頁。

        ⑦⑧⑨⑩ 許蘇民: 《文化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62、305、31頁。

        ? 李鵬程: 《我的文化哲學觀》,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 鄒廣文: 《當代文化哲學》,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頁。

        ? 衣俊卿: 《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頁。

        ? 參考邱金英: 《用哲學引領文化研究闊步向前——洪曉楠主要研究領域與學術成就》,《文化學刊》2016年第10期。

        ? 何萍: 《文化哲學:認識與評價》,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34頁。

        ? 劉進田: 《思想學術演進與文化哲學興起》, 《社會科學家》1998年第5期。

        猜你喜歡
        建構文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誰遠誰近?
        建構游戲玩不夠
        日日噜狠狠噜天天噜av|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区50| 国产 精品 自在 线免费| 日本牲交大片免费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9|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av| 国产专区国产精品国产三级| 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亚洲国产日韩av一二三四区| 看全色黄大色黄大片 视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香蕉网页在线播放| 免费播放成人大片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图片| av在线免费播放网站| 最好看的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又a又黄又潮娇喘视频| 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午夜婷婷国产麻豆精品| 国产在线高清理伦片a|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 亚欧乱色束缚一区二区三区| 特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网| 一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最新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永永| 免费看黑人男阳茎进女阳道视频|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播放| 白嫩少妇在线喷水18禁| 国产a级三级三级三级| 婷婷四房播播| 一本久道视频无线视频试看| 精品国产精品三级精品av网址|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