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通
由湖北省哲學學會主辦,漢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漢江師范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承辦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學術研討會暨湖北省哲學學會2018年年會于2018年11月2—4日在漢江師范學院舉行。十堰市副市長劉運梅、漢江師范學院黨委書記紀光錄、湖北省哲學學會會長汪信硯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來自包括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在內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8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并圍繞主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基礎是本次年會的中心議題。湖北省哲學學會會長、武漢大學汪信硯教授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發(fā)展,也是我們在新時代繼續(xù)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的根本指南。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基礎、哲學資源、哲學維度,總結其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鮮經驗,從而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和當代中國哲學發(fā)展,進一步推進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就是對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70周年以及真理標準大討論和改革開放40周年的最好紀念。中南民族大學王志林教授闡發(fā)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前提和實踐基礎,他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一脈相承,而且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后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新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成果。武漢大學趙士發(fā)教授認為,我們今天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和理解離不開對毛澤東思想的學習和理解,實事求是的思想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不僅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思想資源和哲學基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郭劍仁教授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實現(xiàn)社會和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平等進化以及實現(xiàn)每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論述可以為我們理解和闡發(f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人民為中心”和“美好生活”等關鍵詞提供思想資源。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內涵也引發(fā)了學者們的高度關注。武漢大學左亞文教授運用矛盾論和平衡論的思想闡釋了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界定。他指出,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集中表現(xiàn)在社會經濟發(fā)展與其他方面發(fā)展的不平衡上,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矛盾,其實是社會發(fā)展不平衡的一種表現(xiàn)。我們只有從哲學上辨明社會發(fā)展中平衡與不平衡之間的辯證關系,才能從更深和更高的層面上去觀照社會的主要矛盾。華中科技大學董慧教授分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于城市治理的指導作用,認為以“美好生活”為立足點的新時代城市治理,能夠超越西方現(xiàn)代性城市文明的固有缺陷,實現(xiàn)城市發(fā)展和治理模式的變革。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高翔蓮教授分享了她對于習近平新時代青年幸福觀的理解,指出習近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幸福、青年追求什么幸福與如何追求幸?!钡膯栴},為廣大青年成長成才、實現(xiàn)人生幸福提供了思想遵循和價值指引。江漢大學唐桂麗教授闡發(fā)了習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她指出,文化自信相比于其他三個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刻的自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其中的文化沃土,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
學者們對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的方法論問題進行了反思。武漢理工大學朱喆教授提出了作為方法論、范式和學科意義的“比較馬克思主義”概念,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這一根本屬性的獲得需要比較的視野和對話的思維。比較馬克思主義是以比較視界、比較思維方式和比較方法為特征的,對于不同形態(tài)或類型的世界馬克思主義進行比較研究的方法論、范式、學科的統(tǒng)一,它的特性是通過對不同馬克思主義的同一性和各自的差異性的辯證認識,達到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目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陳食霖教授認為,從比較馬克思主義的視域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相比于國外同行的優(yōu)勢更在于,我們可以直接面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因此,中國的理論工作者在提煉、概括和解答中國問題,進而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新發(fā)展的方面具有先天優(yōu)勢,可以大有作為。武漢大學李佃來教授進一步指出,在40年改革開放的巨大歷史變遷中,中國社會主義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實踐創(chuàng)新。實踐是理論之源,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的歷史任務正是對中國問題的解答,這種解答不應是對繁蕪叢雜的社會現(xiàn)實的實證的、經驗的解答,而應該是對歷史性重大問題所作出的具有前瞻性的、用特定的哲學思維方式來進行的理論解答。
學者們還向大會報告了各自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取得的新進展和新成果。湖北大學蕭詩美教授探討了馬克思的辯證的歷史的所有權概念及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意義,他認為,馬克思的所有權概念具有自由和異化的雙重規(guī)定,其中自由的規(guī)定遵循主客同一律,異化的規(guī)定遵循主客對立律。對馬克思的所有權概念的正確理解可以幫助我們解放思想,從而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華中師范大學葉澤雄教授就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即馬克思恩格斯思想比較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以恩格斯歷史合力論與唯物史觀的關系問題為例,駁斥了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等同論、替代論、互補論等說法,他認為,恩格斯晚年從捍衛(wèi)唯物史觀的目的出發(fā),通過對合力論思想的闡發(fā)更加深刻全面地闡釋了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并且提出了蘊含在合力論思想中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之間的關系問題。湖北大學姚才剛教授以富強、民主為例,闡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tǒng)文化根基及其實現(xiàn)路徑,強調只有在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之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體現(xiàn)出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根脈。漢江師范學院楊鮮蘭教授回顧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我國提出的歷史過程,指出我們要以早期共產黨人為榜樣,將自己置身于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當中,在批判錯誤思想的過程中不斷構建和鞏固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武漢音樂學院胡藝華教授指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樣的大背景下,以新出版的《李達全集》為文本,對李達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思想的研究進行深刻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學理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