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蕓 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學生處
1963年3月,毛主席為雷鋒同志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雷鋒身上體現(xiàn)出的愛黨愛國、助人為樂、敬業(yè)奉獻、銳意創(chuàng)新、艱苦奮斗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是黨和人民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厚精神資源[1]。習近平強調(diào)“要做雷鋒精神的種子,大力激發(fā)社會正能量,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并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要加強社會實踐和第二課堂建設,重視實踐育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中央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05方案”明確規(guī)定“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本課程教學目的是幫助大學生系統(tǒng)掌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原理,堅定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
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思政課”活力課堂的教學改革,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和專業(yè)特色,結合學?!盀樽鋈硕鴮W習”的校訓,不斷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形式,采取以雷鋒精神等項目驅動,能力本位,以問題為導向,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學習雷鋒一顆釘子的刻苦鉆研精神、一滴水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一團火的無私奉獻精神、一塊磚的普通勞動者精神、一片葉的感恩精神,學習其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無私忘我的精神境界,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善心。[2]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來激活課堂生命活力,在潛移默化中立德樹人,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所謂活力課堂,就是變革傳統(tǒng)教學的“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機械教學、學習氣氛沉悶的模式,實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自主、合作、開放、共享探究式教學,包括“教”與“學”的活力和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的三方面活力的綜合。[3]通俗地說,就是教師要把課上得能讓每個學生都愛聽,還要能聽得起勁、聽了有實用價值,課堂上幾乎沒有人愿意開小差。上海師大天華學院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形成了教師指導、學生主體、技術支持的三維通用教學模型,通過課前任務清單、資源推送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興趣,課中案例剖析、項目驅動分析問題啟迪學生探究問題合作分享,課后過程跟蹤、多維評價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并有效解決問題。
本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在教學上堅持“學理論要精、要管用的”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努力把教材體系轉化為課堂教學體系。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應放在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原理“三基”上。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輔之以社會實踐,注重學思說結合,注重知行統(tǒng)一,注重因材施教。課前設置學習任務項目包,課后推送拓展材料。在講授“概論”第九章“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奮力實現(xiàn)中國夢”章節(jié)的時候,設立“雷鋒精神是否過時了”辯題任務清單,在學期伊始,由助教落實布置,要求學生自主9人分組組成辯論隊,強弱搭配,每組指定組長作為辯論賽主席,自主組織學生在學校辯論訓練室開展集訓,加強了學校第二活力課堂建設,根據(jù)課程實施大綱Syllabus的進度安排,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通過唇槍舌戰(zhàn)的激烈辯論,不但提升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而且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雷鋒精神的時代價值,認識到中國夢是國家情懷、民族情懷、人民情懷相統(tǒng)一的夢,增強了大學生“家國天下”情懷。
教師的素質(zhì)及其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接受教學內(nèi)容的效果,正如教育專家鐘啟泉所言:“從教師與課程的關系來說,教師是課程實施者,是課程的解釋者,通過教師的實施和解釋,課程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所接受和理解,綜觀課程改革史,教師的參與程度和狀態(tài)直接左右著新課程的推行?!边@說明教師的智慧和思維品質(zhì)對活力課堂的建設至關重要,教師的激情、活力、學養(yǎng)、投入是活力課堂能否發(fā)揮有效教學的催化劑。[4]
為此,教師要著眼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師人格魅力吸眼球。教師上課首先要著裝得體,傳遞給學生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但教師的魅力并不是指教師的顏值,而是其學識及個人氣質(zhì)魅力。一位教師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應該是多年知識的累積以及實踐經(jīng)驗的融合,而不是5年甚至10年不更新的內(nèi)容。在一個求變的時代,教師也應該跟上發(fā)展,在你80分鐘的授課過程中有所體現(xiàn),學生可以讀出教師的底蘊。二是教師風趣幽默添活力。一個不茍言笑的老師,學生進入課堂情緒就會比較低落。具有幽默風趣風格的老師往往更受學生的歡迎。這個看似與專業(yè)知識相關性不大的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是否有活力。學生對老師的關注度高,學習的興趣也隨之提高。老師多展現(xiàn)笑容,多了解學生的興趣與關注點,與學生建立良好關系,課上加強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與課程的結合,寓教于樂。三是教師了解學情要主動。教師要根據(jù)授課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適當調(diào)整學習進度和教學方法,加強教學的情感滲透能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四是教師智慧激活學生。教師應該有靈活掌控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可以采取頭腦風暴、思維導圖、生動教具、設置獎勵、角色扮演情景劇等多種形式讓大學生愛上思政課,在體驗中把雷鋒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個人要求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有機結合起來。
為了避免學生產(chǎn)生“重考核、輕效果”,“重理論、輕實踐”,“重表面、輕內(nèi)容”等情緒,避免出現(xiàn)“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了四月走”現(xiàn)象,教師應按照課程實施計劃(Syllabus),以契約的形式對學習過程和課堂教學秩序加以約定并嚴格遵照執(zhí)行,包括考勤,上課積極回答問題,參加活動,完成作業(yè)等“加分”,也包括曠課、上課不認真等“減分”,盡量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力求將學生考核與評價貫穿教與學的全過程,由結果導向的單一評價擴展到綜合性、過程性的多維度評價,評價主體引入教師、學生共同參與。采取由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占總分的40%,包括出勤率、課堂表現(xiàn)、小組展示等方面;期末考試成績占60%,主要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辨析題、材料分析、論述題等,采取開卷考試的方式,注重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點的理解,對課堂內(nèi)容的消化、吸收和理解以及實際運用的能力。
新時期大學生雷鋒精神教育從空間或教育場所可分為課堂教育和課外教育,課堂是主陣地,主要解決大學生對雷鋒精神的認知問題;課外實踐是第二課堂,主要解決雷鋒精神落實行動問題。思政課教師要發(fā)揮課堂、課外教育的優(yōu)勢互補,實現(xiàn)雷鋒精神“三進”。一是通過談心、新媒體等交流平臺,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因材施教;與輔導員合作增加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并納入期末綜合考核指標。二是以校園文化為主陣地,教學、管理等“多方聯(lián)動”,通過成立學雷鋒志愿服務隊,開展“尋找身邊的感動”、攝影圖片展、以傳承雷鋒精神為主題的演講、朗誦、辯論等活動,鼓勵大學生拍攝愛心電影、社會公益微片段、公益紀錄片,使大學生在喜聞樂見的特色校園文化活動中接受雷鋒精神的洗禮,實現(xiàn)健康成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