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荷香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斷增加,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文件。其中,《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綱要》中提出,應該發(fā)揮司法保護在知識產權保護中的主導作用,將其納入知識產權戰(zhàn)略重點??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是新時期新任務要求,必須根據知識產權保護實際需求,站在全局高度,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進行重新定位?;诖耍訌妼λ痉ūWo知識產權的主導作用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中,知識產權保護主要是通過司法保護,在經濟全球化發(fā)展過程中,一些西方國家在國際貿易、海關、邊境等特殊領域中引入了行政保護,且行政保護具有濃厚的貿易保護色彩。但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具有現實和歷史特征,從改革開放時期到如今,一直沿用司法保護與行政保護雙軌制,只是在不同的時期其特征也呈現階段性。
在改革開放初期,關于知識產權制度在我國剛剛起步,由于缺乏相關的經驗,加上司法資源不足,在知識產權保護執(zhí)法體系中實行雙軌制,但以行政保護為主。在社會不斷進步中,對司法保護需求在持續(xù)增長,司法保護范圍也不斷增大,司法保護職能得到強化,司法保護在知識產權保護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直到我國正式介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在授權和確認商標專利等核心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仍然采用行政保護為主的制度模式。
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后,相關部門意識到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在相關法律方面進行了大量的修改,有效提升了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其中,在修訂知識產權基本法律過程中,對司法保護、司法終局進行大幅度強化,而取消了行政終局,也在知識產權保護中全面引入司法保護制度,體現雙軌優(yōu)勢互補的架構變化。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盡管行政執(zhí)法主導作用依然存在,但司法保護被越來越多人認可,取得的成績也是其強化的根本。這一階段中,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中,司法保護的主導作用不斷加強,為后續(xù)發(fā)展打好了基礎。
相對于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司法保護在別的民事權利保護中始終都扮演主導者,社會認可度較高。而知識產權保護在某種角度上存在一定特殊,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興起,主要是受到國外的壓力,受迫于我國對外開放的形勢,要求在短期內形成較為高效的執(zhí)法機構,對知識產權進行保護。而市場經濟發(fā)展中,社會各界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認識不斷提升,客觀上知識產權保護需求也更加明確,我國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那種被動保護轉變?yōu)橹鲃颖Wo、自覺保護,司法終局與行政終局并軌發(fā)展模式興起,成為當時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主要特點。
由于知識產權外部性、無體性、政策性以及公共物品性等特點,導致在權利邊界區(qū)分上不夠明晰,加上我國當時知識產權文化滯后,缺乏完善的權利意識,也滋生了大量大規(guī)模且重復性的侵權行為。雙軌執(zhí)法體制與現階段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情況相符,同時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還會持續(xù)。但是,從性質上來說,知識產權屬于私權的一種,需要由知識產權權利人尋求法律的保護,同時國家相關立法機構通過建立司法救濟體系,保證給權利人更好的司法救濟。
在新時期,《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綱要》中對司法保護進行重新定位,更加明確了其主導地位,也更加符合私權保護的相關規(guī)律。這也表明,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正在從雙軌并行向著司法保護主導的方向轉變,更加重視對私權的保護。在賠償損失等方面,更加傾向于財產權保護要求,符合民事保護的特征。盡管刑事保護十分必要,但其保護范圍限定極其嚴格,同時具有刑事自訴保護的規(guī)定。
盡管在《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綱要》規(guī)定了司法保護主導作用,但從目前實際情況來說,這項內容還屬于意向性,屬于一種目標?,F階段,已經基本上具備了實現該目標的基礎,但距離真正實現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在綱要中,將知識產權保護上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高度,其關系到國家整體發(fā)展。從黨的十七大開始,一直到十九大會議,都對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以及知識產權戰(zhàn)略進行進一步明確,這也表明知識產權保護涉及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必須具有戰(zhàn)略思維,發(fā)揮司法保護的主導作用。換句話說,在發(fā)揮司法保護主導作用過程中,必須站在戰(zhàn)略目標高度上,從國家大局出發(fā),促進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發(fā)揮實質性的作用。
具體來說,在知識產權保護過程中,為了保證司法保護主導作用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根據《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綱要》進行重新定位,避免將知識產權保護當作是單純的業(yè)務,而是需要從思想上加以重視,將其放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上,這也是司法保護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出發(fā)點。同時,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理念、機制以及有關的制度,都必須根據綱要相關目標做出不斷的改進。第二,根據國家整體的戰(zhàn)略部署,對推動司法保護各項體制改革工作進行綜合籌劃,讓知識產權保護在法院審判工作中占有的比重不斷增加,成為其新的增長點。第三,對于知識產權的審判過程,必須逐步強化戰(zhàn)略意識,尤其是在個案裁判、司法政策以及司法解釋中,不僅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同時更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問題,把宏觀思考與微觀分析緊密結合起來,突出司法保護在知識產權保護中的主導權。
為了保證知識產權保護司法保護作用的發(fā)揮,需要相關的司法部門共同承擔責任,但相對于其他司法部門,人民法院在行使司法作用中責任大,且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綱要》中,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提出具體要求,其中最主要的要求針對主體為人民法院。根據人民法院應該行使的法定職責,結合自身情況,不斷推動司法保護在知識產權保護中的主導作用。
起草《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綱要》的過程中,也曾經提到過發(fā)揮司法保護知識產權的主渠道做法,但這種提議具有較為濃厚的定量色彩,繼而提出了主導作用意見。這種改變讓司法保護知識產權更加科學,從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司法保護屬于定性要求,而并非是定量要求,也并非一種簡單單一的要求,是全方位要求。從人民法院的角度來說,由于其在司法領域的職能、地位,決定了其能夠發(fā)揮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主導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民法院對知識產權的全方位保護工作,主要是通過其履行相關職能實現,包括行政、民事以及刑事審判職能,這些職能是其他司法部門無法實現的。可以說,在知識產權民事保護中,人民法院具有特殊性、獨有性。在行政審判職能發(fā)揮過程中,應該對行政保護履行司法審查職責,而刑事審判需要和其他司法機構協(xié)作完成,做好相關對接工作。因此,在知識產權保護中,人民法院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同時也影響其他司法保護程序以及結果,具有基礎性地位。另外,在對知識產權案件的審理過程中,還必須承擔起適應相關法律的職責,保證用全局眼光,明確和維護法律的統(tǒng)一,其在推動司法保護知識產權主導作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民法院在進行相關訴訟程序中,采取強制性法律途徑,包括訴訟前的臨時措施、訴訟中保全措施以及制裁措施,能夠為知識產權保護提供更有保障的法律程序保護。同時,可以根據知識產權案件具體情況,提供針對性的實體法律救濟,保證權利人得到及時的補救,同時制裁那些違法犯罪行為。發(fā)揮人民法院的主導作用,需要從法律本身出發(fā),充分利用法律救濟手段,提升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實效性。
人民法院是實施法律保護的最終環(huán)節(jié),在知識產權保護中具有教化性與導向性的特征。尤其是利用個案裁判、司法政策與解釋,人民法院能夠對關于知識產權法律標準進行明晰,同時澄清有關法律準則,也能夠推動我國知識產權法治化進程。一方面,人民法院能夠通過一個個復雜的個案裁判,進一步明確知識產權法律,將個案變?yōu)榛钌姆?,也能夠為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提供指導,保證知識產權保護法律能夠落實到位。另一方面,從某種程度上法律具有一定滯后性,人民法院能夠堅持法律適用原則,保證穩(wěn)定的法律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同時根據文化關系、社會關系、經濟關系等進行及時調整,增強民眾對知識產權保護認同感。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知識產權保護是近年來常常出現的詞匯,也是構建我國法治化社會的關鍵部分。相對于西方國家來說,由于我國基本國情以及特殊性,知識產權保護長期采用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雙軌制。但是隨著時代發(fā)展,尤其是《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綱要》出臺,明確了司法保護知識產權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司法保護知識產權主導性,提升民眾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為全社會提供更好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