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寧
圖 / 紀錄片《極地》海報
七集紀錄片《極地》于2017年底在CCTV-10科教頻道播出,上線17天豆瓣評分即達到9.5分。該紀錄片在展現(xiàn)西藏廣袤無垠、壯美秀麗風(fēng)貌的同時,將鏡頭對準了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地處鄉(xiāng)村遠離城市的普通人,通過21個故事描寫了這片遼闊土地上人們的日常,生動地向觀眾展現(xiàn)了藏族同胞的鮮活生活。
這里的人們樸實仁厚,過著簡樸的日子,每個人為心中的信念而堅守,為他人的幸福而付出,為民族的信仰而執(zhí)著。他們常懷感恩之心、常行感動之事。從他們身上傳遞的燦爛的笑容、虔誠的執(zhí)念,讓人心里滿溢震撼和感動,滿懷憧憬與神往。
在這片資源匱乏、環(huán)境艱苦的大地上,他們無畏艱辛,認真生活,不懼風(fēng)雨,頑強拼搏。他們?yōu)榱诵闹械男叛?,仰仗神靈的護佑,堅強地活著。其中,一部分人不怕路途勞頓、不計報酬得失,他們行走在山川之間,為他人的幸福默默付出。
年輕的白瑪曲旺是波密縣的一名電影放映員,他牽著滿載放映器材的馬徒步進山,路上滑坡、泥石流時有發(fā)生,在村民的幫助下溜索到達僅有八戶人家的朗玉村(海拔2882米)。在仿若世外桃源的地方——綠草如茵、綠樹掩映的易貢河谷,村民們在露天電影銀幕前開心地笑著,不論男女,不分長幼,純真、樸實的笑容不加掩飾地綻放,或許這一刻就是白瑪曲旺此行的意義。
貢覺仁增自幼在寺廟學(xué)醫(yī),還俗后在雅魯藏布大峽谷開了一家藏醫(yī)診所。為去峽谷盡頭加拉村(海拔3000米)的八戶人家出診,他親自上山采集藥材,搗碎研磨后做成藏藥浴的原料,又去八一鎮(zhèn)買了泡浴盆。在給七戶村民看完病后,他和加拉村副主任一起搬著大盆走了一天的山路,才到達最后一戶村民家診病。他答應(yīng)村副主任,每兩個月來一次。
在他們不辭辛苦的背后,是一顆淳淳善良之心。他們平等善待他人,不分貧富貴賤,好像沒有他們做不成的事情,沒有去不了的遠方。他們積德行善的背后,只為不忘遙遠的村莊,不忘那里的每一戶人家。
西藏自治區(qū)地處高原,高寒缺氧的艱苦環(huán)境是藏族人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他們順應(yīng)天時,在與大自然長年累月的相處中,造就了非同常人的生活境界和生存智慧。人們把積累的智慧口口相傳于子孫,子孫們在實踐中豐富著這些良訓(xùn),他們通過一代代人的故事印證著古老的道理,尤其是歷經(jīng)風(fēng)霜考驗的長者,更能體味其中的珍貴。
用烏爾朵拋擲石塊嚇走野獸是牧人的傳統(tǒng),邊巴是烏爾朵編織技藝最嫻熟的人,他勸說鄉(xiāng)里組織了烏爾朵大賽,雖然他沒有獲勝,但是卻讓牧民涌起了練習(xí)烏爾朵的熱情。
生活在果加村(海拔4800米)的次仁旺青,帶領(lǐng)馱鹽隊去往空空查卡鹽湖(海拔5200米)找到了好鹽。他們深知資源寶貴,講究取之有度,表現(xiàn)了他們天生具有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次仁旺青說,不能浪費,不然女神會生氣的,鹽很少,夠我們食用就可以,不可以貪得無厭,如果我們都拿走了,別人就沒有了,每個袋子都要扎緊,一粒鹽也不能浪費。
次旺多吉是秋窩鄉(xiāng)(海拔4600米)藏戲團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當(dāng)了36年的團長。農(nóng)閑時節(jié)他們開始下鄉(xiāng)唱戲,報酬是鄉(xiāng)民贈送的生活用品。藏戲唱了兩天,13位成員每人僅分得一斤酥油和四罐啤酒。次旺多吉鼓勵小兒子朗杰用心學(xué)戲,他語重心長地對朗杰說,藏戲流傳了上千年,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我歲數(shù)大了,得有人代替我繼續(xù)為村民們唱下去,我只有這一個愿望,你要有很大的信心,一定可以的。
這位老人對傳統(tǒng)藏戲的執(zhí)著堅守,令人感動。在物質(zhì)匱乏的西藏腹地,人們和藏戲互相需要,藏戲能給村民帶來團聚和快樂,對他來說,其他的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了。他要做的、他能做的就是去更多的村莊把藏戲一直唱下去。在他看來,傳統(tǒng)不能忘,技藝不能丟。
青藏高原上的藍天白云、月夜星空、雪山湖泊美不勝收,它似一幅無垠的山水畫卷,任云卷云舒、物換星移。驕陽藍天之下,晴朗的天氣映襯著清澈純凈的笑容。這笑容感染著我們,讓大家的嘴角上揚,一起歡笑一起沉醉。這笑容沒有雜念,非常純凈,似一劑解憂藥,讓人忘掉憂傷與煩惱,只享受屬于當(dāng)下的喜悅。
托林村(海拔3700米)的次仁曲珍和曲美卓嘎是白瑪曲珍65年的閨密,她們憧憬著把自制的防曬膏推薦給所有游客。在這樣的年紀依然有這等閑情雅趣,該是怎樣的豁達。三位老人在遼闊的大地上唱歌歡笑,歲月在她們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可她們的笑容里卻感受不到生活的艱難,她們沒有和過往的不幸糾纏,而是選擇忘記煩惱,用淡泊的心境同艱苦的生活握手言歡。
圖 / 電影放映員白瑪曲旺進山放映的路上
扎熱羅瑪村(海拔4700米)的多吉扎巴是做高筒牧鞋的裁縫,他讀中學(xué)時因病落下了腿部殘疾,他便跟父親開始學(xué)習(xí)做鞋。多吉扎巴和七位老鄉(xiāng)組成了裁縫組,他提議把牧鞋推廣到縣城以外的地方。農(nóng)閑時節(jié),多吉扎巴和裁縫組的扎西群培趕到拉薩把制作的八雙牧鞋全部賣掉了。多吉扎巴說,我的身體確實與別人不同,別人能去的地方我去不了,但我有腦子,我盡量不給其他人增加負擔(dān),我不是一個無能的人。
日卡村(海拔2882米)的江安為了防止間接殺生,放棄了做鎖的手藝,現(xiàn)在自己養(yǎng)了48頭牛和25頭豬,他對生活充滿了熱情,給每一頭牛都起了名字,他撫摸著自己的牛,喚著它們的名字,表情無比慈愛與安寧。江安是村里唯一會做木鎖的人,他禁不住眾人的勸說,給村里的倉庫做了新鎖。
斗轉(zhuǎn)星移、日升日落,在少有人涉足的地域,藏族同胞從樸素的生活中得到了簡單的幸福,把自己的生活軌跡留在這片大地的記憶中。他們攜手行走,風(fēng)雨兼程,依靠內(nèi)心強大的力量戰(zhàn)勝著孤寂貧乏、酷暑嚴寒。他們所做的一切,時間能看得到,他們用自己的故事,豐富著屬于這片土地的傳奇。從心出發(fā),終能找到讓人安寧的家園,終能和美好生活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