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蕾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我們不可能再回到用算盤來進行會計核算的時代,也沒有必要記住圖書館每本書的擺放位置,畢竟點擊幾下鼠標,相關信息就可以輕松檢索出來。有些人或許會擔心,現(xiàn)代人類越來越多地依賴計算機技術,會不會因此而喪失大腦的一些能力,比如運算能力、記憶能力呢?
可是事實恰好相反,科學家們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將部分記憶負擔交給計算機實際上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釋放大腦的活力。
在著名物理學家理查德德德德·費曼的自傳《別鬧了,費曼先生》中曾經(jīng)提到過一則軼事。當年,費曼讀書的時候,曾經(jīng)玩票跑去跟生物系的研究生一起上《細胞生理學》這門課。課程作業(yè)要求他閱讀論文,并且在課堂上向其他學生介紹論文內(nèi)容。其中有篇論文介紹的是以貓為研究對象進行的一項神經(jīng)學實驗,費曼上講臺先給大家繪圖介紹貓身體的構造,但遭到其他學生的不屑,因為這些內(nèi)容他們早就學過了,根本沒有耐心聽。費曼略帶氣憤地對他們說:“你們都知道?難怪你們念了四年的生物,我卻還是一下子便追上你們了。”他在自傳中寫道:“這幫學生物的把大好時間都浪費在死記名詞上,而這些東西只要15分鐘就能查到?!?/p>
確實,對腦力的運用也有高低層級之分,把過多的精力集中在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難道不是一種對頭腦資源的浪費嗎?將基礎的記憶任務分配給計算機之后,人的腦力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從而能夠有充足的精力去完成更高層次的思維任務。讓大腦從瑣碎又無謂的細節(jié)中得到解脫,才能更好地去進行高級的認知和創(chuàng)造。記得住電話簿里所有人的電話號碼,并不會提高一個人的社交能力,這項記憶功能就留給手機去完成,你所需要做的是撥通朋友的電話,與他聊聊心事。
同樣的,從算盤到計算機,都是借助工具取代基礎運算,這樣的發(fā)展沒有令我們越來越笨,反倒讓我們空出了許多寶貴的時間,可以拿來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和決斷。所以,我們不但不會因為對于科技的依賴而變笨,反而會越來越聰明,做事越來越高效,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先進的技術,進一步解放我們的大腦。
(陳超然薦自《大科技》)
責編: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