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帥梅,章明蕾,周旭陽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能力是人類整體認知能力的一部分。語言學習就其本質(zhì)來講是一個信息加工和處理的過程,在外語教學的各個方面和環(huán)節(jié),認知都參與其中。Schmidt[1]認為,注意是一種受限的選擇性認知過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控制,在外語學習中必須給予足夠重視。在當今外語教學領域,更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習者的認知狀態(tài),尤其重視其認知資源的分配,即學習者的注意力問題。因此,筆者在介紹了學界關于注意力視窗的4個理論模式后,提出應用型高校英語專業(yè)翻轉(zhuǎn)課堂的全景視窗和焦點視窗兩種設計,以期說明利用注意力視窗的認知機制可促進學習者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并使之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注意力(attention)是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中的重要概念,本文將認知科學關于注意力視窗的4個理論模式統(tǒng)稱為認知視窗,主要包括:Schank&Abelson[2]的腳本(script)理論、Fillmore[3]的框架語義學(frame semantics)、Langacker[4]的識解(construal)理論、Talmy[5]的注意窗(windowing of attention),它們都與注意力或突顯(salience)息息相關。
Schank和Abelson[2]提出腳本理論,腳本是特為那些經(jīng)常、反復出現(xiàn)的事件序列而設計的知識結構。腳本包括:ROLES1(角色)、PROPS(所有物)、ACTIONS(行為)、以及 EVALUATION(評價)。其重要作用在于,在任何一個語言行為中,語言自身便起著激活知識腳本的作用,激活后的腳本先按有關具體場合的知識形成心理圖式,然后再根據(jù)不同的文化知識,在社會心理表征層次進行交際準則的排列,從而導致不同的推理結果,可見,腳本在語言的學習和使用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6]。如此一來,學習者可以省略語言學習中某些細節(jié)和過程,確保將注意力分配在關鍵信息上,利用推理認知機制填補信息的空白,完成相關語言學習的過程。
Fillmore[3]提出語言學中的“框架”概念??蚣苷Z義學將語義學與百科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其基本理念是,人必須通過聯(lián)系百科知識,才能理解詞語的意義。例如,談到“買東西”自然要涉及到“買主、貨物、賣主、貨幣”這4個基本因素,它們構成了典型的交易事件框架。如果凸顯“貨物”則使用動詞“buy”,如果凸顯“貨幣”則使用動詞“pay”。因此,在同一框架中,不同的視角凸顯了不同的要素關系,從而出現(xiàn)不同的表達方式。正因為語言可以提供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潛在的“注意點”,語言學習的過程必然關涉注意力分配等認知凸顯機制。
Langacker[4]的識解理論與“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所蘊含的哲理是一致的。人們?yōu)檫_到思維和表達的不同目的可從不同視角、以不同的方法觀察、描寫和解釋客觀世界,形成詳略程度各別、精細層級有異的“側(cè)顯”(profile)。語法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說話者對周圍環(huán)境進行概念化過程的反映,這個概念化過程是受注意力原則制約的,選擇一個情景或事件的不同部分作為側(cè)顯,就可產(chǎn)生不同的語法構造。就語言學習而言,學習者通過識解不同語言結構中的注意力凸顯情況,能促進語言的理解和生成,更為有效地實現(xiàn)語言學習的輸入和輸出。
Talmy[5]提出注意窗理論。所謂“注意窗”,即對事件框架中某些部分作凸顯處理的認知過程。以“運動事件”為例,其中“路徑”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包括“始點窗”“途中窗”“終點窗”,但在語言表達中不一定全部說出來,在認知上被注意并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部分就是該路徑的“注意窗”。例如,英語介詞from、out of等開啟的是“始點窗”;across、through 等開啟了“途中窗”;to、into等則開啟“終點窗”。換言之,注意窗開啟的部分被凸顯,而視窗關閉的部分則被背景化。
目前,學界對上述4種認知視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語言的詞匯和句法層面,取得一系列解釋詞義、劃分詞類、分析小句結構等語言本體研究的成果。然而科學研究不能裹足不前,事實上,認知視窗理論在外語教學和應用語言學等領域也大有可為。Lewis[7]認為,傳統(tǒng)教學是以教為中心、“面向結果”(product-oriented),但是現(xiàn)代教學倡導以學為中心、“面向過程”(process-oriented)的教學理念。為了有效推進英語教學改革,急需進行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突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筆者以本校英語專業(yè)綜合試點改革為契機,構建適合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涵蓋專業(yè)知識課程、專業(yè)技能課程、專業(yè)實踐課程的英語專業(yè)翻轉(zhuǎn)課堂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認知視窗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認知模型,如果能將其充分利用以改革英語專業(yè)教學,形成涵蓋各階段、各層次認知視窗的翻轉(zhuǎn)課堂設計,必將有利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外語學習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應用型本科以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高等應用型人才為辦學目標,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翻轉(zhuǎn)課堂與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的治學理念不謀而合,相得益彰。
這里的“翻轉(zhuǎn)課堂的全景視窗設計”指的是整合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專業(yè)實踐課程三大板塊,結合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融匯基礎知識與語言技能、打通專業(yè)理論與實踐操練的課堂設計模式。首先,整合在線音頻視頻資源。教師整合相關網(wǎng)絡資源制作多媒體材料,如Camtasia http://www.camtasia.com 、FLN http://flippedclassroom.org等,還可使用免費的在線視頻網(wǎng)站如Khan Academy www.khanacademy.org、TED http://ed.ted.com、YouTube EDU https://www.youtube.com/education等。翻轉(zhuǎn)課堂將科技深入課堂之內(nèi)并將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是科技運用于教育的完美再現(xiàn),是教與學的有機結合,自始至終得到高科技手段和先進設備的支持,高科技的發(fā)展便于教師找到支持翻轉(zhuǎn)課堂的各種視頻制作軟件。其次,構建英語專業(yè)翻轉(zhuǎn)課堂的常態(tài)化教學模式。該模式包括課前理解階段、課中運用階段和課后綜合等階段。在課前理解階段,教師準備學生自主學習的材料,如微視頻、PPT、導入學案等,學生通過觀看錄像或者視頻來預覽相關知識,對研究內(nèi)容進行分析探索。在課中運用階段,學生與教師共同研究和探討視頻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主要采取情景式、探究式等討論形式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學生主要針對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教師溝通,積極參與學生的組內(nèi)討論、知識交流等活動。在課后綜合階段,教師對課文的主題、表達方式、論證觀點等進行總結,并對教學內(nèi)容和課堂內(nèi)容設計進行反思和評估,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點評,鞏固其自主學習成果。學生則主要是總結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最后,完善線上線下的教學評估和監(jiān)測機制。除期末考試的評價方式之外,綜合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及教師評價等方式,側(cè)重過程表現(xiàn)測評,包括出勤率、提出與解決問題的次數(shù)、團隊協(xié)作等方面,建立形成性、綜合性、總結性評價等相結合的線上線下教學評價體系。
“翻轉(zhuǎn)課堂的焦點視窗設計”指的是聚焦課堂45分鐘的注意力視窗設計。一般而言,前10-15分鐘的學習階段,教師檢查學生對于課前在網(wǎng)絡學堂上發(fā)布教學PPT、微課視頻、學習文檔,以及閱讀、語法、詞匯、聽力、影視等方面擴展學習材料的掌握情況,綜合考察各種語音類、詞匯學習類的學習軟件以及除課本以外的紙質(zhì)學習材料,鼓勵學生通過圖書館、網(wǎng)絡等來主動獲取多樣化的教學材料,并帶到課堂上與同學分享和討論篩選,以便廣開渠道為各種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如視覺型或聽覺型)提供適合的學習材料。中間的20-25分鐘,通常以闖關測試和討論答疑為主。闖關測試要求學生接受測試或公開展示的活動,成功后可以“晉級”,獲得更高的學業(yè)評價分數(shù)和更多的“特權”,例如做“小助教”等。學期初教師擬定“闖關”的操作和得分細則,印發(fā)學生。學生要提前至少1周預約公開展示的“闖關”,而書面測試的“闖關”則根據(jù)學生在網(wǎng)絡學堂的學習答題情況進行,通過網(wǎng)絡學堂的測試后,學生可在上課時要求得到測試題目。討論答疑環(huán)節(jié),學生自由結合成3-4人的小組,討論語言應用類題目,教師巡回答疑,對疑難問題充分發(fā)揮同伴互助、協(xié)作的作用。最后約10分鐘時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重新看視頻,總結反思并構建實踐性問題,反思結束后要上交書面的交流成果(包括題目的答案,發(fā)現(xiàn)的疑難問題,研究、實踐項目的分工情況、實施方案等),或者公開發(fā)表小組協(xié)助學習或案例分析報告。“小助教”團隊的學生負責監(jiān)督和記錄同學們的學習情況或提供一些個性指導。
桂詩春[8]指出,如果我們研究的是學習者內(nèi)部問題,那就必須把注意力轉(zhuǎn)向?qū)W習者的認知。在外語教學中,越來越多的研究集中在觀察學習者怎樣對輸入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的過程和程序,以形成個性化教學。翻轉(zhuǎn)課堂的形式能夠讓使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風格選擇學習材料和學習時間,體現(xiàn)個性化教學的特點。因此,本文結合認知視窗理論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翻轉(zhuǎn)課堂進行全景視窗和焦點視窗兩種設計,旨在將翻轉(zhuǎn)課堂引入英語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協(xié)調(diào)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如果廣大語言學習者能充分利用認知視窗的理論模型,理解語言使用者如何通過明確的語言表達方式將一個完整參照情景中的某一部分置于凸顯位置,并通過含蓄的語言表達方式將剩余部分作為背景的認知機制,勢必在語言形式——內(nèi)容的學習和掌握上事半功倍。
[1]Schmidt,R.2001.Attention.In P.Robinson(ed.).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Schank,R.C.&Abelson,R.R.Scripts,Plans,Goals and Understanding[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nm,1977.
[3]Fillmore,C.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Quadernidi Semantica,1985(1).
[4]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 mar,vol.1[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7.[5]Talmy,Leonard.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1[M].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2000.[6]王敏.英語聽力會話推理中的轉(zhuǎn)喻機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1):56-61.
[7]Lewis,M.1993.The Lexical Approach[M].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8]桂詩春.外語教學的認知基礎[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4):24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