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銳,陶會平
(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5周年大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習總書記所說的“文化”的內(nèi)涵深刻、豐富,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結晶,傳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地域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實土壤,也是一定區(qū)域內(nèi)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文化資源,因此,深度挖掘、整合地域文化資源、提煉區(qū)域歷史文化特色對城市文化品牌打造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主要目標就是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軟實力。城市文化品牌內(nèi)容包括區(qū)域自然風光、特色飲食、標志性建筑等很多方面,但是區(qū)域歷史文化積淀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近年來,全國各地城市都著力本區(qū)域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和提煉的工作,并且將地域歷史文化資源與城市旅游及相關產(chǎn)業(yè)發(fā)展緊密結合,打造各具特點的文化旅游景區(qū),既提升了城市了知名度和影響了,也促進了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地域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城市文化形象樹立、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形成相輔相成的關系。
滁州是皖東歷史文化名稱,境內(nèi)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特別是唐宋明清以來的歷史文化資源積累豐厚,天下第一名亭“醉翁亭”就坐落在滁州城西南瑯琊山上。滁州市委市政府準確定位,提出以“亭城”作為滁州的“文化名片”,并提出打造“千亭之城”的計劃,“亭好滁州”逐漸成為滁州對外宣傳的響亮口號。滁州“亭城”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是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壇盟主歐陽修主政滁州時的政事和文學文化活動為歷史文化基礎的,醉翁亭、豐樂亭、醒心亭和《醉翁亭記》《豐樂亭記》《醒心亭記》組成的“三亭三記”是滁州一筆重要的歷史文化財富。
滁州市的另一著名的歷史文化遺存就是明文化遺存,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地就在滁州市下轄的鳳陽縣,有明中都城、明皇陵等建筑群遺址留存,明中都城遺址已經(jīng)被確定為國家級大型遺址公園。滁州境內(nèi)的明代歷史文化還有朱元璋設立的南太仆寺、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與遵陽街,明代文學家、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等。明文化正在成為滁州地方歷史文化的新的增長點。明太仆寺已經(jīng)重建,王陽明滁州講學書院也在復建之中。
被胡適稱為“安徽第一大文豪”的吳敬梓是滁州全椒人,其諷刺巨著《儒林外史》被魯迅先生稱為中國古代小說中第一步真正稱得上是諷刺小說的作品。目前“吳敬梓故居”已經(jīng)正常對外開放,“吳敬梓紀念館”正在擴建之中。
以上列舉是滁州市境內(nèi)的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歷史文化單元,宋——明——清構成時間上的延續(xù),全椒縣——滁州城區(qū)——鳳陽縣構成自南向北的空間布局。在省內(nèi)地級城市中,歷史文化遺存如此密集,歷史銜接如此完整的地區(qū)還是不多的,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需要相對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是毋庸置疑的,這就是兩者內(nèi)在的一致性。
對地方政府而言,地域文化發(fā)展和城市文化品牌建設,除了出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軟實力的考量,還有活躍地方旅游業(yè)和促進經(jīng)濟增長的目的,具體的工作當中,有時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對地域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上有時會缺乏嚴謹?shù)目甲C和科學的論證,甚至會出現(xiàn)為了迎合游客而違背歷史文化常識,輕易變更歷史文物標識的失誤。
滁州市南天門頂會峰閣的匾額就存在這樣的問題。
2015年,歷史權謀電視劇《瑯琊榜》熱播,因為劇中涉及的地名“瑯琊閣”沒有指實何處,南京、山東和滁州出于提升地方旅游知名度的考慮,都對外宣稱“瑯琊閣”在自己的地盤上。滁州市打著“應游客需求”的旗號,把原建于瑯琊山最高峰南天門的上的“會峰閣”的牌匾更換為“瑯琊閣”,并將匾額上的由原來的篆書換成蘇軾的楷書。這一舉動招致多家媒體的冷嘲熱諷,有的評論說:“更名為‘瑯琊閣’,其實并不難,但是缺乏對歷史的尊重以及對文化的敬畏,改名又有什么意義呢?每個地域內(nèi)的景區(qū),都具有自身的特點,這是客觀因素所決定的,任何人無法改變。然而,當利益考量成為首要選擇,在原先景區(qū)的基礎上再裹挾逐利的沖動,景區(qū)只會喪失原先的模樣,丟掉屬于自身的本真。在利益爭奪戰(zhàn)中,利益蛋糕可能會越做越大,可地域內(nèi)的景區(qū)則已變了味道,甚至完全淪為了攫取財富的附庸工具?!盵1]這是較為切中要害的批評,值得地方政府和旅游職能部門認真思考,引以為戒。
上面這個實例說明,地域文化的發(fā)掘整理要為城市文化品牌提供真實可靠的歷史文化資源。地方政府開發(fā)地方旅游文化資源要堅持符合歷史真實,不能罔顧歷史事實,缺乏科學論證,輕率決定對歷史文化遺跡和重建改建。滁州市政府對此也已經(jīng)非常重視,比如在對辛棄疾知滁期間建造的奠枕樓的修復就非常嚴肅和謹慎,組織召開了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議。還積極承辦了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主辦的全國性的明文化會議。召開了王陽明在滁州的全國學術研討會。地方政府在還要調動地方歷史文化考古方面的專家人才的積極性,鼓勵地方高校相關文史專家把學術興趣投向到地域歷史文化的研究上來,為地域文化和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獻計獻策,提供學術支持。還以上面的這個為例,滁州市政府將“會峰閣”的牌匾替換為“瑯琊閣”雖有急功近利的不足,但是也并非沒有歷史文獻的依據(jù)。比如,上面引述的批評文章還指出:“滁州瑯琊山將‘會峰閣’更名為“瑯琊閣”,不過是改名鬧劇的翻版而已,并無多少新意可言。然而,更加令人驚訝的是,‘會峰閣’本始建于明朝,但是更換后的“瑯琊閣”牌匾下方的明文則寫有“蘇軾”二字。眾所周知,蘇軾是宋代文豪,如此落款,簡直令人啼笑皆非。[1]”會峰閣是滁州市于1988年在明代“會峰亭”殘基上重建的,但是并不能說明明代的“會峰亭”就是最早的。筆者查閱《全宋詩》等文獻發(fā)現(xiàn),在宋代與蘇軾幾乎同時的滁州通判韋驤的詩中就兩次明確寫到了“會峰亭”∶
千峰環(huán)聚翠模糊,欲卜為鄰豈易圖?且使縑綃畫將去,披覽未必后仙都[2]8514。(《和會峰亭》)
勝概當沖要,回環(huán)擁翠巒。煙云藏不得,如在掌中看[2]8547?!冬樼鹑仭逋ぁ罚?/p>
從韋驤的詩可知,宋代在瑯琊山南天門頂已經(jīng)建有會峰亭,后來的明代會峰亭的應該也是承接宋代的會峰亭而續(xù)建的,韋驤與蘇軾同時,現(xiàn)在追根溯源,用蘇軾的字作為“瑯琊閣”的匾額并非一點道理沒有,可以在媒體對滁州將“會峰閣”改名“瑯琊閣”時候,滁州地方相關職能部門和官方媒體沒有能及時組織專家進行考證,在第一時間作出必要的回應。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瑯琊寺在唐代始建時名為“寶應寺”的問題,唐義武、陳光銳的論文《李幼卿助建瑯琊寺始末及其歷史文化意義闡析》認為:“唐代大歷年間太子庶子李幼卿出任滁州,確曾助建瑯琊寺,但是宋代佛教典籍《佛祖統(tǒng)紀》和萬歷《滁陽志》等方志記載李幼卿獻圖代宗,獲賜寺名‘寶應寺’一事當不屬實。[3]”該文對此有比較詳實的考證。
依托地域歷史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現(xiàn)階段很多城市還處在歷史文化遺跡修繕和復建的階段,這也是很有必要的,構建顯性的視覺文化系統(tǒng),營造可感知的文化氛圍,增強城市的文化氣息等工作都是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必要手段和必然步驟。滁州市從2008年“大滁城”建設開始,就有計劃地修復、新建了很多亭,以與“千亭之城”的稱號相匹配,新建了豐樂亭景區(qū),豐樂亭和醒心亭得到很好的修繕和復建。清代全椒名儒,著名詞人薛時雨曾經(jīng)主持修建醉翁亭,對滁州地方文化功不可沒,滁州市相關部門也修建了“時雨亭”來紀念他,朱元璋在滁州設立的南太仆寺官衙也得以重建,南宋詞人,抗金名臣辛棄疾知滁時建的“奠枕樓”的復建工作也在進行之中。
地域文化發(fā)掘整理和城市文化品牌打造的最終目的都應該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和弘揚,區(qū)域內(nèi)的歷史文化名人事跡給本地留下什么樣的精神財富,同樣需要發(fā)掘、整理和凝練[4]。
歐陽修被稱為“風流太守”,《醉翁亭記》的主旨被認為是“與民同樂”,這些稱謂有的內(nèi)涵不詳,有的與實際并不相符。歐陽修怎樣“風流”?《醉翁亭記》的主旨真的是“與民同樂”嗎?身負巨大屈辱的歐陽修真的是那么心無掛礙,風流瀟灑?如果說《醉翁亭記》的主旨是“與民同樂”,那么《豐樂亭記》里提到的“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又該怎樣理解?對這些問題的深入考察,不會妨礙歐陽修歷史文化名人的形象,相反,會讓歐陽修在滁州心中更加真實,更加親切,游客置身醉翁亭里,面對歐公塑像,才會真正感受到他的思想光輝和人格魅力。
朱元璋是明代開國皇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統(tǒng)一封建王朝唯一的真正意義上的草根皇帝,在過分強調階級論的時期,帝王文化存在很多不能碰觸的禁忌,隨著意識形態(tài)的相對寬松,對朱元璋的研究視角似乎可以更加開闊。朱元璋出生于元末亂世、成長于赤貧佃戶之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最終達到權利的巔峰,后期的殘暴不可回避,但是早期的奮斗也值得認可,吳晗《朱元璋傳》對此多有論述,也應該是有一定的激勵意義的。
辛棄疾知滁的時間和歐陽修差不多,但是辛棄疾在知滁期間的政事活動與他抗金抱負之間的關系一直沒有得到滁州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這和滁州在南宋時期的特殊軍事地位都有密切關系,進一步深入研究。
地域歷史文化的精神內(nèi)蘊的發(fā)掘、提煉對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具有長遠影響,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在推進顯性的物質文化層面建設的同時,統(tǒng)籌考慮地方歷史文化的精神內(nèi)蘊的傳承與傳播,將區(qū)域內(nèi)著名的歷史文化人物的精神風采用多種形式展示和傳揚,以達到弘揚和傳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最終目的,實現(xiàn)民族“文化自信”的必要舉措,同時也可促進地方的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5]。
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價值內(nèi)蘊,為創(chuàng)建具有高辨識度的城市文化品牌提供文化支撐。價值內(nèi)蘊是城市文化品牌創(chuàng)建的邏輯基礎,城市文化品牌的創(chuàng)建必須以傳統(tǒng)文化價值內(nèi)蘊作為其價值內(nèi)核,沒有傳統(tǒng)文化價值內(nèi)核的城市文化品牌是空心的品牌,缺乏長久的生命力和文化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