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報業(yè)辛迪加網站3月26日文章,原題:判斷中國治國理政的正確方法通過西方的透鏡觀察中國的政治發(fā)展幾乎沒有多大意義,尤其是在世界從單極轉向多極的這個時期。中國最近發(fā)生的變化應被視作是更廣泛進程的一部分,在這個進程中涌現出了應對復雜的、全球性的挑戰(zhàn)的相互競爭的國家治理制度。
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里,國家治理制度必須支持“極端不確定性”條件下的快速決策,同時還要進行問責。這就是我們評判中國的政治發(fā)展時應該遵循的標準——不是西方期盼的國家治理制度的樣子。事實上,西方式的國家治理不再像是其擁護者長期以來所宣稱的那個黃金標準了。西方的民主制度正面臨著嚴重的內部威脅,最明顯的就是民粹力量信奉像貿易保護主義這樣的危險政策。出現這種內部威脅在很大程度上是對這些制度沒有處理好各種問題(如收入不平等、政治兩極化、債務上升和基礎設施落后等)而做出的反應。
這種失敗部分反映了主導西方民主制度的短期任期制,較短的選舉周期常常迫使政客們把焦點放在周期性議題上,而不是放在阻礙長期生產率提升和收入增長的結構性議題上。相比之下,當中國的領導人制定和執(zhí)行政策時,他們往往從數十年的時間跨度來考慮。這對于結構性問題做出有效的回應是至關重要的,比如腐敗和環(huán)境污染等。更廣泛地講,中國領導人已經為中國經濟和國家治理現代化制定了為期30年的目標,這一長期目標反映出這種遠見是很少有國家能成功表達清楚的,更別提執(zhí)行了。通過憲法修正案,中國領導人正在提高他們進一步實現這種遠見的成功幾率。中國領導人是經驗豐富的政治家,有處理危機和管理復雜的制度和社會挑戰(zhàn)——從地方挑戰(zhàn)一直到國際挑戰(zhàn)——的廣泛經驗。
全國人大已批準對中國的國家治理結構進行重大的徹底改革。新成立的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來制止中國所有官員的腐敗問題。國務院也進行了結構重組以便能夠以更加協調和有效的方式推進改革。這些全面的機構改革將使中國的國家治理結構在功能上看起來類似于美國和歐洲國家的治理結構。
兩千年前,中國哲學家韓非子認為有效的國家治理需要三件事:法治、術治和政治意志。改變法律或者完善國家治理工具是重要的,但如果沒有政治領導人持續(xù)而堅定的努力,那也幾乎沒有意義。中國的制度能夠生存下來,原因就是中國的領導人一直愿意直接和前后一致地應對市場失靈和行政缺陷。加大問責力度的新努力——對于增強合法性至關重要——將進一步增強這一制度。
與美國和歐洲一樣,中國太大了,不能失敗。因此,中國有責任發(fā)展出一種能夠為其經濟和社會帶來結構性變革的國家治理制度,同時還要確保有效的問責??简炦@種制度的是其能否適應長期挑戰(zhàn)并為中國以及全球福祉做出貢獻,而不是它是否遵守西方的標準?!?/p>
(作者沈聯濤、肖耿,陳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