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程 中國審計報社
建國以來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就在不斷的建立、加強、優(yōu)化和完善。法律自古就有,從古至今,法律都約束著人的行為,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雖然目前為止,關于新聞記者的保護方面沒有系統(tǒng)的法律法規(guī),但是也在諸多如《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法律條例中有所體現(xiàn)。因此,新聞工作者也可以通過相應的法律知識,引導良好的社會行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
新聞記者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廣義上講,它可以泛指所有的新聞工作者,包括播音員、編輯、記者、攝影工作人員等。狹義上說,它則指經(jīng)新聞機構(gòu)正式聘用的在編制內(nèi)的擁有新聞記者證的采編人員。這個狹義的概念事實上界定了新聞記者的范圍。第一,要有新聞記者證件,證明新聞記者的身份。第二,需要新聞機構(gòu)的正式聘用,這牽扯到編制問題,也代表著新聞記者背后有獨立的公司保護。第三,要求專門從事新聞行業(yè)。對于非專職的新聞工作者不屬于新聞記者囊括的范圍之內(nèi)。但是不同的管理條例里對于“新聞記者”的概念是不同的,因此新聞記者的范圍目前仍具有爭議。
因此在中宣部出臺的《管理辦法》中就明確規(guī)定了新聞記者應屬的范疇,明確新聞記者的意義,對新聞記者行業(yè)進行了更為規(guī)范化的管理。那么擁有新聞記者的身份從一定程度上講究擁有了該身份的法律保障,就像教師有《教師法》,行人有《道路交通法》,不同的身份履行著不同的義務,也享受著不同的法律保障。
近年來,新聞記者的權利遭到侵害,難以維權的事情時有發(fā)生。今年開年,就有河北電視臺暗訪記者被打的新聞登上了新聞的頭條。1月25號,河北電視臺兩組記者在暗訪曲周縣一企業(yè)的排污狀況時被一群來路不明的人聚眾毆打,并且搶光了身上的錢財和攝影器械,其中一名記者甚至被恐嚇差點喪命。這樣的事情,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發(fā)生了,在這樣的現(xiàn)狀下,新聞記者的合法權利得不到保護,很多人潛意識里將新聞記者的職業(yè)聯(lián)系到了高危職業(yè),這其實是不利于新聞行業(yè)對人才的招攬和吸引,不利于新聞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的。當今時代是一個和諧發(fā)展的時代,我們認為在法律下人人平等,但是在實際踐行過程中,很多人忽略了新聞記者所擁有的合法地位和權利保障,因此新聞記者自身也應當重視自身的合法權益,提高自己的法律地位。
為了能夠完善新聞記者的權利,我國出臺很多有關新聞記者的法律,但是新聞記者從另一個角度也屬于公民,公民擁有的權利和地位,新聞記者同樣擁有。但新聞記者又不僅僅等同于公民,還有一層更加與眾不同的身份。新聞記者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應當受到更好的保護。因此,為了新聞行業(yè)的健康運轉(zhuǎn),我們也更應當注重對新聞記者的權利的保護。確切的說,新聞記者的權利是有法可依的,但是系統(tǒng)的權利保護相關律法還需要人民的共同努力。
總的來說,新聞記者目前具有采訪權、報道權等多種權利,當然新聞記者也一樣和普通公民一樣擁有人身自由權、言論自由權、名譽和肖像權等這些權利是重疊保護著新聞記者的權益不受傷害。在新聞記者進行工作的過程中,記者要時時謹記自己的合法權益,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要及時維權,不能給別有用心的人可趁之機。
權利和義務是我國每個公民在法律下給出的承諾,法律保護我們的各項權益,我們?yōu)檫@些權益履行相當?shù)牧x務約束自身的行為。新聞記者代表的往往是媒體和人民,各種行為也是為了反映社會現(xiàn)實,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在整理新聞記者的義務時,往往體現(xiàn)在《管理法》中,雖然新聞記者的權利在各個條例中都能查詢,但是一些特殊的義務,在對新聞記者的工作進行約束的同時被提了出來。無論是要求新聞記者報道真實新聞,還是對新聞發(fā)布的客觀性和公平性等多方面,新聞記者都應當履行應有的義務。當然,新聞記者也不得從事與行業(yè)無關的盈利活動,甚至是借助新聞引導輿論走向,獲取不正當?shù)睦妗_@些都應當是新聞記者履行的義務,這些義務能夠監(jiān)督新聞工作者的行為,督促新聞記者為和諧社會的建立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隨著社會發(fā)展的加速,人們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中往往忘記了履行自己的義務,維護自己的權利。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新聞記者只有履行自己應有的義務,才能推動權利保障的進行。義務是一種主動行進的行為,它要求著新聞記者對自己事業(yè)和工作的忠誠度,對自己名銜的重視程度,也促進著普通公民對于新聞記者的監(jiān)督。很多新聞記者濫用職權不履行義務也同樣造成了新聞記者法律地位低下。義務約束著新聞記者的行為朝著我們想要的方向發(fā)展,權利保護著新聞記者在困境中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堅定自己的法律地位。
明確了新聞記者的權利和義務,在面對自己的合法權益被侵害時,新聞記者應當挺身而出,以自己新聞記者的身份要求賠償。很多記者在面臨合法權益被侵害時,往往選擇以公民權益被侵害為由起訴當事人,其實他們完全可以以新聞記者的身份維護自己的權利。無論是在《民法》還是在《廣播電視法》中都明確規(guī)定了新聞記者權利不容侵犯。
我們總是以法律地位來判斷社會地位,但是實際上,很多人忽略了法律地位帶給人的尊嚴和權益的保護。在面對記者被毆打這樣的類似事件,傳媒人從來不是避而不言。無論是人民日報還是重慶日報,這些機構(gòu)都選擇發(fā)聲,用時評的方法為記者鳴冤。不知什么時候起,因為新聞記者的寬宏大度,人們忽略了新聞記者也是法律保護下的合法公民,才導致了侵害新聞記者權益的事情屢屢發(fā)生。再一次將這樣的事情拿出來探討,我們應當意識到新聞記者在法律上處于弱勢地位。只有新聞記者用于站出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新聞記者權利的法律地位才能真正意義上提高。
從前文的論述,我們很容易得到新聞工作者目前沒有系統(tǒng)的成文法律的保護。近年來,傳媒人對于成文法律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就像《交通法》對司機和行人的維護,傳媒人也需要新聞法對傳媒公司和傳媒人的保護。我國的法律都在不斷地完善和發(fā)展過程中,我們堅信在不久的未來,一定會有系統(tǒng)性的成文法規(guī)保證新聞記者的權益,讓肆無忌憚侵害新聞記者合法權益的人產(chǎn)生敬畏感,同時也增強新聞記者對自己權利的法律地位的信任感。
其實,新聞記者并不是弱勢群體,從某種意義和角度來講,新聞記者擁有普通公民沒有的權利。當新聞記者的權利被侵害時,應當勇于站起來維護自身的權益。擁有這樣的權利,就意味著要履行同等的義務,要求新聞記者實事求是,在社會現(xiàn)實面前臨危不懼,即使有困難和危險也不要退縮。[4]只有新聞記者堅定了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新聞記者的法律地位才能鞏固。我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新聞記者的權利將會得到全方面的發(fā)展。
[1]張三清,付向榮.淺議新聞工作者學習法律知識的重要性[J].新聞傳播,2011(11).
[2]周瑩.新聞工作者法律意識不強的原因及對策淺析[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07).
[3]陳絢.新聞道德與法規(guī)教程[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
[4]李迎春.徘徊于權利與權力之間—采訪權研究述評[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 (0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