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麗 廣西大學
在知網(wǎng)上搜索的歷史文物等相關文獻出現(xiàn)了1120個詞條,并且在傳播學角度去看到歷史文物形象的目前還沒有,大多是從保護和發(fā)展的角度去講述國寶情況;在知網(wǎng)上搜索關于《國家寶藏的》相關文獻,不足五十篇,從傳播學角度解讀的有晁星在12月8日發(fā)表于《北京日報》第三版的《創(chuàng)新傳播讓“國家寶藏”活起來》一文,明星在節(jié)目中擔當“國寶守護人”,以小劇場的形式傾情講述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那些傳世之寶不再是冷冰冰的圖片和符號,而是帶著故事、溫度、情感寄托的存在。晁星認為,如今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H5、VR等技術逐漸純熟,《國家寶藏》也在運用這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注重PC端和移動端的觀看效果,打造互動式交流體驗,是推其成為一個熱潮的重要原因。
以往的文物類型的紀錄片或是綜藝都是采取一種比較恢弘、氣派的基調(diào),來定位國家文物,讓人對文物充滿距離感和敬畏之心,從而激發(fā)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歷史文物一直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來的一個權威、文明的象征,其固化的符號形象本質(zhì)上是威嚴和氣派,然而《國家寶藏》是著力打破文物它一直以來的威嚴的形象,而是用一種創(chuàng)新的節(jié)目方案、拍攝方法和剪輯拼接,營造一個親近的、真實的、溫暖的歷史文物形象。
《國家寶藏》打破之前文物類型影像節(jié)目的傳統(tǒng)模式,而是運用了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chuàng)作手法相融合的新方式,使用“紀錄片+真人秀+戲劇”等多種藝術形態(tài)來演繹國寶的“前世”情緣,然后再搭配素人講解國寶的“今生”故事。節(jié)目最大的亮點就是在節(jié)目的處理中能縮進觀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真正地做到普及知識,并讓人印象深刻。即便有明星護寶人的存在,也無法掩飾文物的光環(huán),反而還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本片的敘事主體主要分兩類,一是人物敘事,二是文物敘事,而將整個影片串起來的線索就是明星和素人分別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明星守護人站在歷史的角度,重演文物的故事,是以文物的視角來講述這段歷史;與文物有淵源的素人是描繪文物的今生故事,從出土到修復在到展出,像一個母親看待孩童成長一般。這種古今結合的特殊敘事角度,賦予了文物新的生命,使其不再是冰冷的、高高在上的物品,而是一個充滿溫暖、充滿人性化的,具有時代烙印的歷史代表物。
1號講解員張國立說:“每一座博物館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寶庫,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軌跡,都讓人為之嘆服?!闭\然,每一件文物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組成部分,在第一期節(jié)目中展現(xiàn)的帶有文字的國寶石鼓上,尤為顯現(xiàn)。通過對石鼓故事的講述和解讀,節(jié)目也凸顯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并潛移默化地進行著愛國主義的教育。講石鼓時,梁家輝說:“我們信仰就是文字和歷史”。他還說香港人和陜西人方言相差很遠,但彼此能夠相互理解,就是因為用著同樣的文字。而這種傳承是深埋在骨子里,不可磨滅的。
除此之外,節(jié)目中還傳遞了一些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或者說理念。在對曾侯乙編鐘前世故事的講述中,“一鐘雙音”的特點甚至被升華成了國與國之間和平相處、“以和為貴”的理念。這與我們今天在國際關系中所倡導的“求同存異”和“命運共同體”也是相通的。節(jié)目的口號是“讓文物活起來”,其實要活起來的不僅僅是文物自身,還有它們背后所蘊藏的精神與理念。文物本身,它背后的歷史,以及它內(nèi)蘊的文化都是國家的寶藏。而我們的文化自信正是要從這些寶藏中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大船一定要承載著這些寶藏,才能更好地駛向未來。
《國家寶藏》是由中央電視臺作為主要播放渠道,其次是各大互聯(lián)網(wǎng)視頻網(wǎng)站的PC端和移動端。如今播放到第四期,B站累計播放次數(shù)645.5萬人次,每期的 彈幕都超出網(wǎng)頁的最高條數(shù)。在觀眾群調(diào)查中,《國家寶藏》的青少年群眾比例是以往同類型的教育類和歷史類節(jié)目中所望塵莫及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央電視臺與新媒體的緊密結合。在愛奇藝、B站、優(yōu)酷的平臺播放時,觀眾可參與彈幕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點評,這種交互式、沉浸式的歷史教育體驗成為當代青年人所喜好的一種觀賞和學習方式。
我們百分之八十的網(wǎng)民都是14歲到40歲的中青年群體,從《國家寶藏》在各大視頻網(wǎng)站、PC端和移動端的火爆收視來看,該節(jié)目在中青年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很高。以綜藝節(jié)目的外殼,包裹著文化內(nèi)核,主持人與觀眾的現(xiàn)場交流,觀眾對每件國寶的選擇,都是在拉近受眾與國寶的心靈距離。舞臺上,注重場面調(diào)度,主持人、明星演員、素人守護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去接近國寶,用不同格調(diào)的燈光來塑造每一個小故事,這也是《國家寶藏》不同于別的綜藝的一大特點。本節(jié)目的意義在于讓每一個觀看后的受眾都能被明星與素人的演繹和講述,從國寶的身上感受到在歷史長河中國家的偉岸形象,那種民族自豪感能夠油然而生。
本片通過向歷史、向大眾的致敬方式,對國寶文物的文化符號形象做了平民化敘事的回歸。國寶是皇家、權貴文化的歷史象征,是高不可攀、不容褻瀆的藏品,即便是走進博物館參觀,我們于文物還是隔著一定的距離,也未必能像在《國家寶藏》中如今近距離的觀賞文物。本節(jié)目為觀眾展現(xiàn)的是一個真實而親近的過去的物品,觸動了觀眾的收看興趣,明星和素人守護者以及張國立都是用簡單的語言、微小的敘事角度去描繪陳列架上的國寶,將傳統(tǒng)中神秘、高貴的文化符號轉變?yōu)槿粘5臍v史形象,塑造一個個立體的、有生命、有靈魂的國家寶物。這就是大眾文化的魅力所在,穿越古今的對話,是現(xiàn)代文明的進步,也是新時代普通人民社會地位提升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
《國家寶藏》是歷史文物類影像作品的一種創(chuàng)新。從節(jié)目形式、到節(jié)目內(nèi)核,綜藝紀錄銜接、教育與逗趣融合、歷史與現(xiàn)代的對話,這些豐富的內(nèi)容完成了打破國寶高大上單一形象、塑造一個全新的高貴的、親近的、生活化的文物形象符號。
[1]晁星.創(chuàng)新傳播讓“國家寶藏”活起來[N].北京日報》,12月8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