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玥 吳江區(qū)人民廣播電臺
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現如今已經進入到了新媒體的時代,你要問,這年頭哪種經濟模式最火?綠色經濟?奧運經濟?都不對,其實是“眼球經濟”。經濟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量增大,虛假新聞難以甄別,這也對新聞的真實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
新聞的基礎是保證信息的精準性,然而新聞人在力求真實的前提下,卻在持續(xù)和法律制度或者道德素質出現沖突。經過這些年的發(fā)展,新聞媒體被起訴的案例時有發(fā)生,其中不乏因“新聞失實”而引發(fā)的。2015年9月28號,我國廣電總局在網上披露了《揚子晚報》等15家媒體發(fā)布失真信息的問題。此為從2014年中宣部等9個機構進一步進行打擊新聞虛假等行為之后,我國廣電總局對類似違法事件進行的第7此披露與公開,此次案件共涉及到了15家媒體與17名新聞人員,并給予了一定的懲罰,并追究了相關人士的法律責任。
以上刊登失真信息的媒體,不僅包括了近幾年來異軍突起的自媒體大軍,還有傳統(tǒng)的官方媒體,不禁令人唏噓。在這些案件中,新聞真實與法律真實的沖突顯得異常突出。
就目前來看,不管是法律真實或是新聞真實,皆應當將真實性當作存在的基礎條件,因此它是新聞的生命,離開了真實性,新聞的本質也就不復存在,這就是要求作者們所報道的事實必須準確無誤,不允許將報道事件夸大,甚至虛構,也不能出現一丁點的差錯。
法律真實和新聞真實的顯著差異主要表現為前者是需要證據支撐的,它是新聞真實的一個組成元素亦或互等的,是后者消除虛假內容之后剩余的部分。那么二者之間的區(qū)別是什么?其區(qū)別就在于證據。針對新聞真實來說,證據能夠佐證的內容即為法律真實。但是媒體需求的同樣為法律真實,也就是說媒體搜集的信息,在后期編輯環(huán)節(jié)內,應當適當的舍取,根據法律真實的準則來甄別。換言之,針對事實而言,如果存在證據支撐,那么就能夠認定;如不具備,就需要放棄。
在將新聞事實與法律事實完美統(tǒng)一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將這個重點落到媒體人的肩上。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毙侣動浾咛嵘陨矸ㄖ嗡仞B(yǎng)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實現新聞行為的標準性與自由性,最核心的內容即為以遵守法律為基礎。近年來,新聞記者或者媒體被告上法庭的案例越來越多,大多是因為記者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缺乏了解,在從事新聞活動中,侵犯了當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等權利。這些案件持續(xù)產生表現出目前國內新聞人團隊中部分人員法律意識有待提升,法制思想有待強化,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新聞人的良好形象。所以,新聞人要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質,加強法制思想,強化專業(yè)素質與道德素養(yǎng)。
近些年流行一句話,叫做“媒體審判”。其為新聞市場環(huán)境日益嚴峻的產物,針對法理學來說,這句話損害媒體當作社會公共媒介的形象,是新聞媒體的職能定位失誤的表現,它可以導致法律規(guī)范與新聞自由的不協(xié)調發(fā)展。
以藥家鑫案為例,案件經媒體披露后成為社會輿論議論的焦點,新媒體更是成為公眾表達自己觀點的平臺??梢哉f傳媒輿論對案件最終判決藥家鑫死刑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這種一片倒的聲勢,讓大家忽略了五教授聯(lián)名呼吁免藥家鑫死刑的事。
刑事訴訟法也明確規(guī)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一些媒體為追求爆炸性新聞的效果,不惜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最終也影響了司法的公正。
因此,為了媒體不介入審判,新聞記者要牢記法律原則,力求新聞事實報道程序上的合法化,站在法律的高度上觀察、思考、審視新聞的真實性,更不能被外界的種種利益所誘惑。
在案例報道引導輿論中,“度”通常是指在報道的過程中保持輿論引導的一定的界限。新聞自由在我國具有很大的社會意義,但是這種法律法規(guī)賦予的新聞自由也是有度的自由,不是無度的自由。每一種新聞報道特別是輿論監(jiān)督性強的報道,都有尺度問題。一些媒體卻沒有守好自己應盡的本分,濫用手中媒體的新聞自由權,不僅給自己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有些甚至造成了對被采訪人或多或少的侵害,這是非常值得媒體自身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