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桓興
面條在中國民間食俗中有著重要地位。
春節(jié)是中國最隆重的節(jié)日,北方人多在春節(jié)的清晨吃元寶似的餃子,以祝愿新年發(fā)財。山西、陜西許多村莊,卻于除夕搟出又長又寬的面條,說是大年初一吃了面條,便能一年到頭寬心如意,健康長壽!東北朝鮮族也在春節(jié)吃蕎麥冷面,以祈長命百歲。
農(nóng)歷二月初二,傳說是“龍?zhí)ь^”的日子。每到這天,山西、陜西、河北農(nóng)家依俗要吃一頓龍須面,以示拉住了龍須,讓蟄伏了一冬的龍?zhí)痤^來,重飛上天,興云播雨,以利農(nóng)耕。
面條在人生禮儀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山西,新婚第三日,新人雙雙回門時,岳母照例待以拉面,希望拉面能把小兩口拉在一起,永不分離。甘南水鄉(xiāng),新媳懷孕臨盆,得手捧面條連過三橋,說是吃了“過橋面”,方能順利分娩,母子平安。嬰兒滿月,親友喝滿月酒,賀禮中必有名為“喜面”的掛面。
老人壽誕,各地皆有吃面條的習(xí)俗,以祝福老人的壽年像面條那樣綿長。于是,有人還特意用做粉條的漏勺,漏出延綿不斷的面條,以至一根面條便盛了滿滿一碗。祝壽吃壽面還是文人騷客吟詠的題材,元朝詩人張翥在《自壽》詞中便描寫道:“臘彘開紅米,湯餅煮銀絲。”
關(guān)于壽面的由來,《唐書》記載了這樣的故事:唐玄宗因王皇后無子而欲廢之,她求情道:陛下獨(dú)不念阿忠脫紫玉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耶?另一則軼文說,西漢幽默大師東方朔說,彭祖能活到800歲,是他面長之故,于是民間便以長長的面條祝壽了,彭祖壽800歲,這是神話傳說,而東方朔的戲言,卻道出了用面條祝壽的久遠(yuǎn)歷史。
(選自香港三聯(lián)書店有限公司《飯后茶余談文化——食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