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佳娜
幾年前,我有幸拜讀了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寫的《誰動了我的奶酪》,心靈頗受洗禮。最近閑來無事再次品讀該書,忽然覺得它所蘊含的道理用在教育上是那么的恰如其分。
《誰動了我的奶酪》講述了兩只名叫嗅嗅、匆匆的老鼠和兩個名為哼哼、唧唧的小矮人在迷宮里尋找奶酪充饑的故事。某天,四個主人公發(fā)現(xiàn)了奶酪C站,大家每天都去那里,直到將奶酪消滅完。這時兩只老鼠迅速適應變化,馬上去尋找新的奶酪;而兩個小矮人則相反,他們不愿面對現(xiàn)實,一直在那兒哼哼唧唧。后來唧唧改變了想法,克服心中的恐懼在迷宮中尋找到了新的奶酪,而哼哼還在想奶酪為什么會消失不見,固執(zhí)地等著奶酪回來。我們的人生猶如文中的迷宮,每個人都在里面尋找著各自的“奶酪”——健康的體魄、愉悅的心情、和諧的人際關系、甜蜜的愛情……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yè)。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的教材、教學理念等都在不斷更新。有的教師像嗅嗅和匆匆一樣審時度勢,快速適應變化,并能立即采取相應的對策;有的教師像哼哼一樣站在原地固守己見,不愿緊跟前進的步伐;還有的教師如唧唧一樣在糾結、斟酌后克服內心的不安,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盡管在現(xiàn)實中還有一些如同哼哼一般因害怕變化而否認變化、原地踏步的教師,但如唧唧一樣及時調整自己適應變化的教師越來越多了,因為教學要面對的是一個個嶄新的生命。我們原有的“奶酪”僅僅只是從小到大得到老師傳授的和自己積累的知識,它是有限的。總有一天,這些“奶酪”會消耗殆盡,我們該如何面對?
初入教師這個行業(yè),我大大松了一口氣,覺得自己有了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每天上班下班似乎無異于其他的行業(yè)。直到有一次,我無意中看到辦公室一位較年長的教師獨自安安靜靜地在練字,細問才知她是想把自己的字寫得更漂亮——其實她的字已經很不錯了。深入接觸之后,我頗受觸動:每次辦公室里有學術類書籍,她都會如饑似渴地閱讀;每次寫文章、寫論文,她都細細查閱資料,因此獲得的獎項數(shù)不勝數(shù)。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她作為一位資深的教師還在不斷尋找新的、新鮮的“奶酪”,我感到十分慚愧,感覺自己就如同哼哼一樣??死蕦幵f:“生活并不是筆直通暢的走廊,讓我們輕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宮,我們必須從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惫ぷ饕嗳绱?。作為一名教師,應當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中不斷地豐富自己、提升自己、發(fā)展自己。如果等手中的“奶酪”變酸、變澀、變干,那引導學生、教化學生、發(fā)展學生便成了一紙空文。
古人云:“變則通,通則達。”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知識奶酪,優(yōu)化自己的奶酪成分,豐富自己的奶酪層次。沒有誰會動了你的“奶酪”,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市樹人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