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舟山近岸海域春秋季魚類種類組成及其數(shù)量時空分布

        2018-03-26 11:43:28鄧小艷俞存根水玉躍翁良才丁建偉張平許永久鄭基謝旭苗露
        生態(tài)科學 2018年1期
        關鍵詞:尾數(shù)站位種類

        鄧小艷, 俞存根, *, 水玉躍, 翁良才, 丁建偉, 張平, 許永久, 鄭基, 謝旭, 苗露

        ?

        舟山近岸海域春秋季魚類種類組成及其數(shù)量時空分布

        鄧小艷1, 俞存根1, *, 水玉躍2, 翁良才2, 丁建偉2, 張平1, 許永久1, 鄭基1, 謝旭1, 苗露1

        1. 浙江海洋大學水產(chǎn)學院, 舟山 316022 2. 舟山市海洋與漁業(yè)局, 舟山 316000

        根據(jù)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5月(春季)在舟山近岸海域開展的漁業(yè)資源調查中所獲得的魚類資源資料, 對該海域魚類的種類組成、數(shù)量分布、優(yōu)勢種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等進行了研究。結果如下: 根據(jù)本次調查所獲得的樣品, 經(jīng)分析共鑒定出魚類種類81種, 隸屬于12目39科63屬; 春季和秋季魚類重量密度分別為10.36 kg·km-2和98.01 kg·km-2, 尾數(shù)密度分別為26.29×103ind·km-2和33.30 ind·km-2; 兩個季節(jié)魚類資源密度的平面分布特征呈相同規(guī)律, 都是東部外側海域高于122.3°E以西海域; 不同季節(jié)優(yōu)勢種種類不同, 春季的優(yōu)勢種為六絲鈍尾蝦虎魚, 秋季優(yōu)勢種為龍頭魚, 均為小型低值魚類; 魚類春季和秋季總種類數(shù)變化較為穩(wěn)定, 但種類數(shù)的季節(jié)變化較大, 春季以沿岸淺海附近種類較多, 秋季以調查海域東北部較多; 水深對魚類資源密度及種類數(shù)分布影響明顯; ABC曲線顯示, 舟山近岸海域的魚類群落處于嚴重干擾的狀態(tài)。與以往調查結果相比, 舟山漁場魚類種類組成、群落結構等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

        魚類; 種類組成; 數(shù)量分布; 資源密度; ABC曲線; 舟山近岸海域

        1 前言

        舟山近岸海域沿岸線曲折, 島嶼密布, 臺灣暖流、沿岸流在此交匯, 生境類型豐富[1], 是多種經(jīng)濟漁業(yè)生物產(chǎn)卵場和索餌場[2], 是名副其實的“魚的故鄉(xiāng)”[3]。但隨著捕撈強度的增加以及環(huán)境污染加劇, 使該漁場漁業(yè)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 海洋生態(tài)惡化日趨嚴重, 出現(xiàn)傳統(tǒng)漁場、漁汛消失, 捕撈對象更替, 經(jīng)濟價值高、個體大的魚類群落逐漸被小型低值魚類群落所取代的現(xiàn)象, 漁業(yè)資源生物鏈以及平衡被打破, 魚類群落結構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一系變化[4-5]。

        目前, 有關對東海魚類群落結構的研究已有很多[6-9], 對舟山漁場魚類資源的報道也有不少, 但主要集中于對某一海域的魚類資源進行研究[10-12], 而針對以整個舟山近岸海域魚類資源為主體的種類組成和資源分布的研究尚不多見, 并且這一區(qū)域是舟山漁場某些魚類重要的產(chǎn)卵場和索餌場。因此, 研究該海域魚類種類組成、優(yōu)勢種、資源密度平面分布等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本文以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5月(春季)在舟山近岸海域開展的漁業(yè)資源調查中所獲得的魚類資源資料為基礎, 分析了該海域魚類的種類組成、資源分布、優(yōu)勢種變化等, 并與以往該海域調查資料進行對比分析, 目的是為了了解舟山近岸海域魚類資源的現(xiàn)狀和分布特點, 以及優(yōu)勢種種群演替規(guī)律等, 為保護舟山近岸海域的魚類資源, 修復生態(tài)環(huán)境, 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及科學合理的漁業(yè)管理體系提供科學依據(jù)。

        2 材料與方法

        2.1 采樣方法

        本文所用數(shù)據(jù)取自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5月(春季)“浙普漁32207號”單拖網(wǎng)船在舟山近岸海域29°20'—31°00'N, 121°40'—123°00'E范圍內實施的漁業(yè)資源調查時所獲得的魚類資源資料, 在該范圍內共設80個調查站位(圖1)。采樣網(wǎng)具為底拖網(wǎng), 網(wǎng)具規(guī)格為800目×80 mm, 每個站位拖曳時間約為1 h, 拖速約為3.5 kn。記錄漁獲物中魚類的網(wǎng)產(chǎn)量, 統(tǒng)計每個物種的重量和尾數(shù), 并對每個物種進行生物學測定。調查海域的水深等測定采用CTD儀與拖網(wǎng)調查同步進行。

        2.2 數(shù)據(jù)分析

        2.2.1 魚類資源密度

        根據(jù)掃海面積法[13]估算魚類資源密度, 公式如下:

        ρ=C/aq

        式中:ρ為第站的魚類資源密度(重量: kg·km-2; 尾數(shù): 103ind·km-2);C為第站的每小時拖網(wǎng)漁獲物中魚類數(shù)量(重量: kg·h-1; 尾數(shù): ind·h-1);a為第站的網(wǎng)具每小時掃海面積(km2·h-1), 為網(wǎng)口水平擴張寬度(km, 本網(wǎng)具為0.0107 km)×拖曳距離(km), 拖曳距離為拖網(wǎng)速度(km·h-1)和實際拖網(wǎng)時間(h)的乘積;為網(wǎng)具捕獲率(可捕系數(shù)=1-逃逸率), 依據(jù)本拖網(wǎng)網(wǎng)具, 重量尾數(shù)逃逸率取0.5。

        2.2.2 優(yōu)勢種

        優(yōu)勢種的計算采用相對重要性指數(shù), 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n、w分別為第i種生物的個體數(shù)和生物量;分別為調查所獲得總個體數(shù)和總生物量;f為第i種生物在次取樣中出現(xiàn)的頻率;為取樣次數(shù)。將相對重要性指數(shù)()值大于1000者定為優(yōu)勢種, 數(shù)值在100—1000之間者定為常見種[10]。

        2.2.3 豐度生物量比較曲線

        豐度生物量比較曲線(ABC曲線)是在同一坐標系中比較生物量優(yōu)勢度曲線和數(shù)量優(yōu)勢度曲線, 通過兩條曲線的分布情況來分析群落處于不同干擾狀況下的特征[14], 其統(tǒng)計量用表示[15], 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 S為出現(xiàn)的物種數(shù), Bi、Ai分別為曲線中種類序號對應的生物量和豐度的累計百分比, 當生物量優(yōu)勢度曲線在豐度優(yōu)勢度曲線之上時, W為正, 反之為負。

        為了分析調查海域魚類資源密度以及種類數(shù)的空間分布差異, 將調查海域按水深分為15 m以淺、15—45 m、45 m以深三個水深帶分別進行計算。

        調查站位圖及魚類數(shù)量分布圖采用Surfer 11軟件繪制。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采用Excel 2003、PRIMER 5.0軟件完成。

        3 結果

        3.1 種類與組成

        3.1.1 種類

        舟山近岸海域春季和秋季調查共鑒定出魚類81種, 隸屬于12目39科63屬, 其中春季58種, 隸屬于11目34科49屬, 秋季53種, 隸屬于11目25科41屬。從目級分類階元來看, 以鱸形目種類最多, 共33種, 占魚類總種數(shù)的40.74%; 其次是鯡形目, 共13種, 占魚類總種數(shù)的16.05%。經(jīng)濟價值較高的種類有龍頭魚(Harpodon nehereus)、中華小沙丁魚(Sar-dinella nymphaea)、海鰻()、鮸魚(Miichthys miiuy)、銀鯧()、棘頭梅童魚()、鳳鱭()、綠鰭魚(Chelidonichthys kumu)、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小黃魚()、帶魚(Tric-hiurus haumela)等, 但僅龍頭魚的群體數(shù)量較大, 其余種類均較低(表1)。

        3.1.2 組成

        春季和秋季調查所獲魚類中生物量比例大于0.01%且出現(xiàn)率大于1.25%的魚類有37種(表1)。其中, 六絲鈍尾蝦虎魚()是春季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的種類(42.16%), 其次是銀鯧(12.31%)、棘頭梅童魚(6.87%)、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6.77%), 其余種類生物量的比例均在5%以下。秋季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龍頭魚, 為43.56%, 其次是黃鯽()(12.30%)、銀鯧(9.28%)、鮸魚(8.09%)、中華小沙丁魚(8.04%)、海鰻(4.25%), 其余種類所占比例較低, 均低于3%(表1)。可見本次調查春、秋季魚類群體數(shù)量主要集中在少數(shù)幾個種類上, 大部分種類的群體數(shù)較少。

        從表1還可以看出, 春季六絲鈍尾蝦虎魚的出現(xiàn)率最高(98.75%), 其他依次為藍園鲹(71.25%)、綠鰭魚(61.25%)、銀鯧(52.50%)等, 秋季各種類的出現(xiàn)率明顯高于春季, 秋季龍頭魚的出現(xiàn)率最高(100%), 其他依次為刺冠海龍(Corythoichthys crenulatus)(82.50%)、紅鰻蝦虎魚() (58.75%)、棘頭梅童魚(48.75%)等。春季和秋季生物量比例大于0.01%且出現(xiàn)率大于1.25%的種類分別有30種和28種, 各占春、秋季種類總數(shù)的51.72%和52.83%(表1)。

        表1 舟山近岸海域春、秋季魚類組成及優(yōu)勢種

        注:為生物量所占比例;為尾數(shù)所占比例;為出現(xiàn)率。

        3.2 數(shù)量分布

        3.2.1 魚類密度分布

        本次調查海域春季和秋季魚類的重量密度分別為10.36 kg·km-2和98.01 kg·km-2, 尾數(shù)密度分別為26.29×103ind·km-2和31.62×103ind·km-2。

        春季, 整個調查海域魚類的重量密度較低, 各站位的重量密度分布范圍為0.23—70.43 kg·km-2, 高低相差306倍, 以東部外側海域及東北部海域魚類重量密度較高, 而位于122.3°E以西海域站位的重量密度均較低, 超過50%站位的重量密度在10 kg·km-2以下, 其中位于杭州灣海域站位的重量密度最低(圖2)。尾數(shù)密度分布情況與重量密度分布情況類似, 以調查海域南部及杭州灣附近海域的尾數(shù)密度較低, 均在0—10×103ind·km-2范圍內(圖3)。重量密度和尾數(shù)密度都以46號站位最高, 分別為70.43 kg·km-2和237.31×103ind·km-2, 主要種類也都為六絲鈍尾蝦虎魚。

        秋季, 整個調查海域魚類的重量密度明顯高于春季, 各站位的重量密度分布范圍為3.11—2562.7 kg·km-2, 高低相差824倍, 重量密度較高的站位集中在調查海域東北部的嵊泗列島附近, 其中2號站位的重量密度最高, 有2562.7 kg·km-2, 主要由數(shù)量較多的黃鯽、銀鯧、龍頭魚等魚種構成。另外位于調查海域中部區(qū)域的衢山島附近海域站位的重量密度也較高, 這些站位均有大量龍頭魚出現(xiàn)(圖2)。尾數(shù)密度以調查海域東北部的2號站位最高, 達346.7×103ind·km-2, 絕大部分由龍頭魚構成。調查海域南部區(qū)域的尾數(shù)密度明顯低于北部區(qū)域, 內側水域明顯低于外側水域(圖3)。

        3.2.2 優(yōu)勢種及其數(shù)量時空分布

        根據(jù)對本次舟山近岸海域拖網(wǎng)漁獲物中魚類的測定, 春季優(yōu)勢種為六絲鈍尾蝦虎魚(表1), 其平均重量密度和尾數(shù)密度分別為4.37 kg·km-2和16.66× 103ind·km-2, 分別占春季總密度的42.18%和63.37%, 均以東部外側海域出現(xiàn)數(shù)量較多, 而以杭州灣附近海域最低(圖4、圖5); 秋季優(yōu)勢種為龍頭魚(表1), 該物種是秋季調查海域優(yōu)勢度最高的種類, 其平均重量密度和尾數(shù)密度分別為42.69 kg·km-2和26.82× 103ind·km-2, 分別占總密度的43.56%和84.82%, 均以東部及東北部海域出現(xiàn)數(shù)量較多, 而調查海域南部較低(圖4、圖5)。

        3.2.3 魚類種數(shù)的空間分布和季節(jié)變化

        舟山近岸海域春、秋季平均每個站位出現(xiàn)魚類的種數(shù)分別為8種和7種, 其空間分布情況如圖6所示, 圖中等值線中的數(shù)值代表種類數(shù)。

        由圖6可知, 春季, 各站位種類數(shù)分布在3—17種之間, 由西向東呈逐漸增多的趨勢, 以13號站位物種數(shù)最高, 物種數(shù)在10種以上的站位只有29個, 島嶼附近的物種數(shù)高于其他區(qū)域, 物種數(shù)最低的29和49號站位都處于較開闊的海域; 秋季, 各站位種類數(shù)分布在2—24種之間, 自西向東北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以4號站位的物種數(shù)最高, 物種數(shù)在10種以上的站位只有21個, 少于春季, 物種數(shù)較多的地區(qū)出現(xiàn)在嵊泗列島附近。

        圖2 舟山近岸海域春、秋季魚類重量密度分布

        圖3 舟山近岸海域春、秋季魚類尾數(shù)密度分布

        圖4 舟山近岸海域魚類優(yōu)勢種重量密度分布

        3.2.4 不同水深條件下魚類密度以及種類數(shù)的季節(jié)變化

        不同水深帶秋季的重量密度都高于春季, 而尾數(shù)密度除小于15 m水深帶低于春季外, 其余兩個水深帶均高于春季。春季, 在15—45 m水深帶魚類的重量密度和尾數(shù)密度均高于其余兩個水深帶,而大于45 m水深帶魚類的密度最低。秋季, 在大于45 m水深帶魚類的重量密度和尾數(shù)密度都最高, 并且隨水深增加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在15—45 m水深帶最低(表2)。

        不同水深之間魚類種類數(shù)變化較大, 總種數(shù)以15—45 m的范圍內最多。從不同季節(jié)來看, 春、秋季以小于15 m水域的魚的種類與秋季相差最大, 水深越深, 秋季與春季種類數(shù)差距越大(表3)。

        圖5 舟山近岸海域魚類優(yōu)勢種尾數(shù)密度分布

        圖6 舟山近岸海域春、秋季魚類種數(shù)分布

        表2 舟山近岸海域不同水深魚類資源密度分布

        Tab.2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 density of fish in different depth in Zhoushan coastal waters

        表3 舟山近岸海域不同水深魚類種類數(shù)的季節(jié)變化

        Tab.3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fish species number in different depth in Zhoushan coastal waters

        3.3 ABC曲線特征

        調查海域春、秋季豐度和生物量曲線(ABC曲線)如圖7所示。由圖7可知, 春季和秋季舟山近岸海域的豐度曲線始終比生物量曲線要高。隨著時間的推移, 兩條曲線慢慢接近, 之后幾乎重合在一起, W統(tǒng)計值均為負值。秋季生物量曲線的起點高于春季生物量曲線, 表明秋季的優(yōu)勢度高于春季。

        4 討論

        4.1 魚類種類組成

        根據(jù)本次調查結果, 共鑒定出魚類81種, 其中春季58種, 秋季53種, 秋季種類略少于春季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秋季臺灣暖流減弱[16], 導致該海域水溫有所降低, 種類數(shù)會隨著水溫的降低有所減少, 而且一些魚類會向外海深水區(qū)進行洄游。春季和秋季尾數(shù)密度都較高但重量密度卻不是很高, 很大原因是因為春季幼魚占絕大部分, 尾數(shù)多重量低, 而秋季多以小型魚為主, 大型魚類少有捕到。

        將本次調查結果分別與60年代初成慶泰等[17]和2006、2007年俞存根等[18]在該海域調查結果相比可發(fā)現(xiàn), 60年代初和2006、2007年兩次調查秋季的種類數(shù)(分別為89種、79種)都高于春季(分別為39種、75種), 并且具有較多經(jīng)濟價值高且群體數(shù)量大的種類。而本次結果與之相反(為春季58種大于秋季53種), 一方面是因為春季有多種魚類洄游到該海域進行生殖產(chǎn)卵[18], 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本次調查春季的降雨量較大, 降雨量的增加會使河口的生態(tài)類群往適應較低鹽度的類群改變[19], 從而使河口區(qū)的種類增加, 其余原因如具體調查時間、調查站位設置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魚類種類數(shù)總體較過去兩次調查相比明顯減少, 種類組成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 這不僅與使用的調查網(wǎng)具有關, 本次調查使用的是底拖網(wǎng)而過去兩次調查均使用的是桁桿拖蝦網(wǎng), 不同網(wǎng)具捕獲的對象不同, 更多的可能是過度捕撈引起漁業(yè)資源優(yōu)勢種群衰退和群落結構發(fā)生演替有關[18]。并且本次調查海域主要是在舟山近岸海域, 不如過去的調查范圍廣, 近岸海域不僅是陸地與海洋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區(qū)域, 也是海洋工程建設的場所, 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huán)境也更惡劣, 因此生態(tài)系統(tǒng)更顯復雜和脆弱, 導致魚類種類減少。

        4.2 主要優(yōu)勢種分析

        春季優(yōu)勢種為六絲鈍尾蝦虎魚, 秋季優(yōu)勢種為龍頭魚, 不同季節(jié)優(yōu)勢種存在差異。六絲鈍尾蝦虎魚的經(jīng)濟價值不高, 但卻是本次調查海域春季的優(yōu)勢種, 可見以前的大型高值魚類種群已逐漸被小型低值的種群所代替, 這種趨勢與其他學者研究結果較一致[20-21]。龍頭魚的優(yōu)勢度在秋季最高, 很大可能是因為龍頭魚是雜食性、廣溫廣鹽性魚類, 生存能力較強, 并常至河口水域覓食[22-23]常棲息于淺海底泥的環(huán)境中, 本次調查范圍所涉站點大多在島嶼附近, 淺海環(huán)境居多, 因此漁獲數(shù)量較高。根據(jù)李建生等[24-25]和程家驊等[26]對舟山漁場優(yōu)勢種的研究可發(fā)現(xiàn), 近50年來, 舟山漁場的優(yōu)勢種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魚類優(yōu)勢種逐漸由以底層和近底層為主演變?yōu)橐孕⌒椭猩蠈郁~類為主, 這種變化趨勢同其他學者研究結果相一致[26-27], 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最為突出的是過度捕撈, 其次是環(huán)境污染等導致生境發(fā)生變化, 從而致使魚類等生物種類逐漸減少。

        圖7 舟山近岸海域春、秋季魚類的ABC曲線以及W統(tǒng)計值

        Fig.7 The ABC curves and W value of fish in spring and autumn in Zhoushan coastal waters

        4.3 數(shù)量時空分布特征

        從魚類數(shù)量的季節(jié)和時空分布變化(圖2、圖3)可以看出, 秋季魚類的重量密度明顯高于春季, 這可能是因為春季是魚類主要的產(chǎn)卵季節(jié)[11], 所捕漁獲中有大部分是魚類幼體; 而秋季是魚類的索餌肥育季節(jié)[28], 大多數(shù)魚類長成成魚, 魚體長、體重等都有所增加, 規(guī)格也較春季大。春季和秋季均以東部外側及東北部海域的漁獲數(shù)量較高, 其原因是該區(qū)域所處的位置受到來自臺灣暖流的高溫高鹽水和江浙沿岸水的共同影響[16], 使該區(qū)域水溫和營養(yǎng)鹽較其他區(qū)域高, 并且又在島嶼附近, 有上升流等流態(tài)的海流, 營養(yǎng)物質較豐富, 所以魚類大多在此棲息。

        從魚類物種數(shù)的平面分布(圖6)來看, 春季調查海域東部且在島嶼附近海域物種數(shù)高于其他海域, 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春季大多數(shù)魚類進行生殖洄游, 由深海或外海向淺?;蚪哆M行洄游[29], 并且近岸有沿岸徑流等含營養(yǎng)物質較高的海流, 給某些魚類成體和幼體的生長提供了餌料基礎, 因而吸引大多數(shù)魚類在此聚集產(chǎn)卵。秋季調查海域東北部靠近嵊泗列島附近海域的種類數(shù)高于其他海域, 這可能是因為這里島嶼較多, 并且旅游業(yè)也較發(fā)達, 比較注重對該海區(qū)水域環(huán)境的保護, 水質較近岸好, 適合魚類棲息生存。

        4.4 不同水深對魚類資源密度及種類數(shù)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 影響游泳動物生長、發(fā)育、分布的因素主要有溫度、鹽度和水深等非生物環(huán)境因子, 而水深又是影響其群落結構變化的最主要因素[30-32], 不同深度的區(qū)域具有不同的環(huán)境[33]。根據(jù)本次調查結果可知, 魚類資源密度和種類分布隨水深變化明顯, 春季魚類的重量密度和尾數(shù)密度均在15—45 m的水深范圍最高, 可見大部分魚類主要棲息在這個水層, 而此次調查范圍在舟山群島近岸附近, 島嶼眾多, 大部分站位都設在島嶼附近, 其水深較開闊區(qū)域水深淺, 海域水深多數(shù)在15—45 m的范圍內。秋季魚類的重量密度和尾數(shù)密度在大于45 m的范圍最高, 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在該水深范圍內的站位只有5個, 因此平均密度較高。春季魚類種類數(shù)以小于15 m的水深范圍較多, 大于45 m水深的種類數(shù)最少, 秋季則是水深越深種類越多, 其原因是春季魚類多數(shù)在淺海區(qū)進行產(chǎn)卵, 而秋季水深較深的地方溫度高于淺水區(qū), 魚類要進行越冬洄游等活動所引起的。

        4.5 ABC曲線分析

        對ABC曲線進行分析可得, 春季舟山近岸海域魚類個體較小, 不存在生物量占據(jù)明顯優(yōu)勢的一些大個體。秋季的魚類ABC曲線與春季基本類似, 說明秋季舟山海域魚類也不存在生物量占據(jù)明顯優(yōu)勢的一些大個體。一般認為正常穩(wěn)定的群落, 生物量曲線始終位于豐度曲線上[34],但本次春、秋季魚類的豐度優(yōu)勢度曲線卻始終位于生物量優(yōu)勢度曲線上方, 表明舟山近岸海域的魚類群落處于嚴重干擾的狀態(tài), 其原因可能是該海域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大, 使該海域穩(wěn)定性降低[35]。對比春、秋季魚類群落的ABC曲線可以發(fā)現(xiàn), 雖然兩個季節(jié)的曲線走向基本一致, 但春季的豐度曲線比生物量曲線要高得多, 說明春季魚類個體更小, 相較豐度, 生物量更加不占優(yōu)勢; 春季W(wǎng)值比秋季更小也充分說明這一事實。

        [1] 趙淑江, 夏靈敏, 李汝偉, 等. 舟山漁場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J]. 海洋開發(fā)與管理, 2015, (02): 44–48.

        [2] 王垚, 盧占暉, 張亞洲, 等. 春季舟山漁場魚類種類組成研究[J].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2, (02): 129–132.

        [3] 王強華. 保護、整治舟山漁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J].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問題, 1983, 12: 43–44.

        [4] 倪海兒, 陸杰華, 舟山漁場主要漁業(yè)資源利用現(xiàn)狀[J].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3, 04: 569–572.

        [5] 倪海兒, 陸杰華. 舟山漁場漁業(yè)資源動態(tài)解析[J]. 水產(chǎn)學報, 2002, 05: 428–432.

        [6] SHEN Jinao, CHENG Yanhong. On the deep sea demersal fish communities of the East China Sea[J].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989, 7(02): 157–168.

        [7] KISHIDA S, KITAJIMA T. On the species area relation and diversity of demersal fishes in the East China Sea[J]. Bull Seikai Reg Fish Res Lab, 1980, 55: 53–63.

        [8] OTAKI H. Demersal fish resources in the East China and Yellow seas[J]. Marine Behaviour and Physiology, 1993, 22(4): 195–269.

        [9] 朱元鼎. 黃海和東海海洋狀況和經(jīng)濟生物區(qū)系的綜合報告[C]. 太平洋西部漁業(yè)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論文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60.

        [10] 曹東陽, 俞存根, 周青松, 等. 舟山漁場普陀山附近海域魚類種類組成和數(shù)量分布[J]. 福建水產(chǎn), 2015, (05): 353– 362.

        [11] 陳華, 徐兆禮. 舟山漁場衢山島海域春夏季魚類數(shù)量變化[J]. 海洋漁業(yè), 2009, (02): 179–185.

        [12] 鐘毅飛, 俞存根, 周青松, 等. 舟山漁場寧波-舟山港海域春秋季魚類種類組成和數(shù)量分布[J].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6, (01): 1–7.

        [13] 詹秉義. 漁業(yè)資源評估[M]. 北京: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1995.

        [14] 孫儒泳, 李慶芬, 牛翠娟, 等. 基礎生態(tài)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5] CLARKE K R, WARWICK R M. Change in marine communities: an approach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2nd ed[M]. Plymouth: PRIMPER-E, 2001.

        [16] 徐兆禮. 甌江口海域夏秋季魚類多樣性[J]. 生態(tài)學報, 2008, 28(12): 5948–5956.

        [17] 成慶泰, 鄭葆珊. 中國魚類系統(tǒng)檢索[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7.

        [18] 俞存根, 陳全震, 陳小慶, 等. 舟山漁場及鄰近海域魚類種類組成和數(shù)量分布[J]. 海洋與湖沼, 2010, (03): 410– 417.

        [19] VICTOR S K, ROBERT R T, JOAN A K, et al. Coastal and Marine Ecosystems & Global Climate Change—Potential Effects onU.S. Resources[M/OL]. [2002—08]. http: //www. pew climate org /doc Uploads/marine_ecosystems. Pdf.

        [20] 徐賓鐸, 金顯仕, 梁振林. 秋季黃海底層魚類群落結構的變化[J].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03, (02): 148–154.

        [21] 盧占暉, 苗振清, 林楠. 浙江中部近海及其鄰近海域春季魚類群落結構及其多樣性[J].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9, (01): 51–56.

        [22] 林龍山. 東海區(qū)龍頭魚數(shù)量分布及其環(huán)境特征[J].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2009, (01): 66–71.

        [23] 楊星星, 洪小括, 葉海濱. 浙南沿岸龍頭魚數(shù)量分布調查[J].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2012, (03): 410–414.

        [24] 李建生, 李圣法, 程家驊. 長江口漁場魚類組成和多樣性[J]. 海洋漁業(yè), 2006, (01): 37–41.

        [25] 李建生, 李圣法, 丁峰元, 等. 長江口近海魚類多樣性的年際變化[J].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07, 04: 637–643.

        [26] 程家驊, 丁峰元, 李圣法, 等. 夏季東海北部近海魚類群落結構變化[J]. 自然資源學報, 2006, 05: 775–781.

        [27] 徐漢祥.跨世紀東海漁業(yè)資源利用和管理若干問題的探討[J].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0, 03: 197– 203.

        [28] 徐兆禮. 夏秋季甌江口海域魚類數(shù)量的時空分布[J]. 動物學報, 2008, (06): 981–987.

        [29] 夏陸軍, 周青松, 俞存根, 等. 樂清灣口海域春秋季魚類群落多樣性研究[J]. 漁業(yè)現(xiàn)代化, 2016, (02): 68–75.

        [30] ODUM E P, BARRETT C W. Fundamentals of Ecology[M]. Bej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1981.

        [31] 邱永松. 南海北部大陸架魚類群落的區(qū)域性變化[J]. 水產(chǎn)學報, 1988, (04): 303–313.

        [32] COLVOCORESSES J A, MUSICK J A. Species asso-ciations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middle Atlantic Bight continental shelf demersal fishes[J]. Fish Bull, 1984, 82(2): 295–313.

        [33] 王雪輝, 杜飛雁, 邱永松, 等. 大亞灣魚類群落格局分析[J]. 生態(tài)科學, 2015,(06): 64–70.

        [34] 韓嬋, 高春霞, 田思泉, 等. 淀山湖魚類群落結構多樣性的年際變化[J].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2014, (03): 403–410.

        [35] WARWICK R M. A new method for detecting pollution effects on marin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J]. Marine Biology, 1986, 92(4): 557–562.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fish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in Zhoushan coastal waters during spring and autumn

        DENG Xiaoyan1, YU Cungen1,*, SHUI Yuyue2, WENG Liangcai2, DING Jianwei2, ZHANG Ping1, XU Yongjiu1, ZHENG Ji1, XIE Xu1, MIAO Lu1

        1. School of Fisheries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22, China 2. Zhoushan Bureau of Oceanology and Fishery, Zhoushan 316000,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of fishery resource surveys in November, 2015(autumn) and May, 2016(spring) in Zhoushan coastal waters, we studie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dominant species variation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the samples, a total of 81 fish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which belonged to 63 genera in 39 families of 12 orders. The biomass of fish in spring and autumn was 10.36 kg·km-2and 98.01 kg·km-2, respectively. The abundance of fish in spring and autumn was26.29×103ind·km-2and 33.30×103ind·km-2,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ish resources density was generally similar in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density was higher in the east of the outside waters than the west of the east longitude 122.3 waters. Different types of dominant species were in different seasons:in spring andin autumn, and both of them were small and low-value fishes. The number of fish species variation was more stable in spring and autumn, but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species number was larger. Most of species distributed near shallow sea of coast in spring,and most of species distributed in northeast of survey area in autumn. The depth of water had an obvious impact on the density of fish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number. ABC curve showed that the community of fish was in a state of serious disturbance in the Zhoushan coastal water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findings,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fish in the Zhoushan fishing ground changed significantly.

        fish; species composition;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resource density; ABC curve; Zhoushan coastal waters

        Q958.8; S932.4

        A

        1008-8873(2018)01-010-10

        10.14108/j.cnki.1008-8873.2018.01.002

        2017-01-13;

        2017-03-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270527); 舟山市海洋與漁業(yè)局委托項目2015.10—2017.03.

        鄧小艷(1991—), 女, 重慶北碚人, 碩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漁業(yè)資源研究。E-mail: dxy672712@163.com

        俞存根, 男, 教授, 主要從事漁業(yè)資源研究, E-mail: cgyu@zjou.edu.cn

        鄧小艷, 俞存根, 水玉躍,等. 舟山近岸海域春秋季魚類種類組成及其數(shù)量時空分布[J]. 生態(tài)科學, 2018, 37(1): 10-19.

        DENG Xiaoyan, YU Cungen, SHUI Yuyue,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fish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in Zhoushan coastal waters during spring and autumn[J]. Ecological Science, 2018, 37(1): 10-19.

        猜你喜歡
        尾數(shù)站位種類
        “改寫”與“省略”三不同
        提高政治站位 對標國內一流
        建黨百年說“站位”
        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 03:12:00
        連續(xù)自然數(shù)及乘積的尾數(shù)和奇偶性的分析
        人大建設(2019年5期)2019-10-08 08:55:10
        2019年度下半年《啟迪與智慧》上下半月刊、《幽默與笑話》上下半月刊、《拳擊與格斗》上半月刊抽大獎中獎結果
        種類豐富的酒具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08
        消防車種類知多少
        鏡頭像差的種類
        消防車有哪些種類
        国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高清| 亚洲高清在线不卡中文字幕网| 又粗又粗又黄又硬又深色的| av网站在线观看入口| 最新亚洲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大屁股1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 av在线播放免费网站|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 国产小屁孩cao大人免费视频|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 欧美成人免费看片一区| 白白色日韩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揄拍国产精品| 91国产精品自拍视频| 五月中文字幕| 大尺度极品粉嫩嫩模免费| 杨幂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V日韩V亚洲欧美久久| 欧美 国产 日产 韩国 在线|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红杏ⅰ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高潮| 最新亚洲av日韩av二区| 性xxxx18免费观看视频|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精品情侣| 亚洲综合自拍偷拍一区| 琪琪av一区二区三区|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在线中文字幕有码中文|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金桔影视| 日韩av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av免费观看| 国产91吞精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久久久久| 成人做受黄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