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移動社交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移動閱讀成為人們閱讀的一種方式。閱讀由私人化行為向公共化行為過渡,互動、分享成為移動閱讀的必要元素。這種互動化的儀式使得閱讀不再僅僅是個人空間的知識傳遞與生產。但這種形式下的移動閱讀,在提升讀者互動性的同時,給閱讀帶來的影響也值得思考。
【關? 鍵? 詞】移動閱讀;互動儀式;微信讀書
【作者單位】馬麗,新疆師范大學,喀什地委黨校。
【基金項目】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課題、新疆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XJ107621511)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2.012
第14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中,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較2015年上升4.2個百分點,在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者中62.4%的成年國民在2016年進行過微信閱讀。微信讀書作為微信的一個官方應用,以“讓閱讀不再孤單”作為主打,于2015年8月推出,用戶可以在其中看到微信好友閱讀的書籍并可以與好友互動談論,還可以根據自身的閱讀喜好擁有自己的個性化定制。微信讀書與其他閱讀論壇社區(qū)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其是以熟人關系鏈建構的閱讀公共空間,在用戶的強關系下,社交成為這一產品的一大特色。本文對微信讀書“社交+閱讀”模式的互動性進行研究,并對這一閱讀模式進行思考。
一、從私人到共享:閱讀空間的彌合
閱讀,長期以來是以一種私人行為的形式而存在,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對書的感想和看法亦以一種私人化的形式存在。隨著移動社交的快速發(fā)展,移動閱讀的方式具備了社交性,私人閱讀空間不斷被賦予社會化生產特色,具有公共性的表征。閱讀不再是一種私人行為,其所增添的社交互動功能成為商家吸引用戶、獲取流量的一種手段。
在社交媒體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本是各自獨立的閱讀空間逐漸交融,空間關系的生產逐漸向消費心理學靠近,在這樣一種變化中,將生產行為賦予儀式感和戲劇性成為促進閱讀發(fā)展的主要策略之一。以移動閱讀為主要特征的微信閱讀,一方面在促使用戶融入自身閱讀空間,另一方面將各用戶的閱讀空間相互關聯(lián),形成共享平臺,以點贊、分享、關注等具有儀式感的行為進行連接,使得閱讀不再僅是私人領域的知識傳遞與生產。
二、微信讀書中閱讀形式的分析
微信讀書作為一款具有社交閱讀功能的移動閱讀APP,在幫助用戶利用碎片化時間以及吸引用戶注意力等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在閱讀的基礎上,微信讀書將社交融入其中,讓互動和分享成為其特色,使得閱讀形式發(fā)生了變化。
1.閱讀產生的在場感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虛擬網絡空間中的在場感亦成為一種可能,人們可以通過各種移動設備,就某一話題或者興趣參與討論與交流,從而構建了共同的虛擬空間。彭蘭曾經指出,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出現和發(fā)展,人們可以文字或其他形式交流與互動,形成一種虛擬的在場感[1]。
在微信讀書這一虛擬的閱讀場景中,參與閱讀的用戶的登入賬號即微信號,微信APP可以直接將微信列表中的好友進行匹配,用戶可以通過點贊、評論、分享這些行為進行交流互動。每個用戶看書的時長會形成一個排行榜,用戶可以查看該排行榜,了解自身的排行名次,用戶也可以查看好友收藏的書單目錄以及正在閱覽的書籍。此外,微信讀書還針對同本書推出當天共同閱讀的界面,即用戶可查看當天與其一起閱讀這本書的讀者,還可通過關注成為讀書好友。在微信讀書里,社交互動滿足了用戶身體在場的要求,實現了在虛擬空間中互動雙方的真實存在。雖然這種互動不是在同一時間實時的在場互動,但這種互動構成了一種共同的虛擬空間,虛擬的在場感隨之產生,參與閱讀的用戶能夠感受到與他人一起閱讀,這為用戶帶來一種共時性的閱讀體驗。
2.閱讀場域中身份的限定
在微信讀書這一應用中,用戶需要登錄微信才能參與到閱讀中。在微信讀書設定的閱讀情景中,用戶明確得知哪個好友參與閱讀,也了解到未進入該環(huán)境的其他用戶的情況。對已知好友身份的知曉可使用戶更明確地了解和參與閱讀這一情景,從而形成一個關于閱讀的趣緣圈子。在此圈子中,用戶可自行選擇是否將一些讀書想法公開分享,也可以選擇將一些書單標注為私密書單,即形成了對自身閱讀空間私密性和公開性的設定。
3.閱讀中關注焦點的產生
微信讀書中的閱讀會隨著用戶的閱讀活動產生相互關注的焦點,這種相互關注的焦點主要體現在對閱讀書籍的關注以及對閱讀主體的關注。
(1)對同一書籍的關注。在微信讀書中,用戶可在搜索界面中找到任何一本書,界面會顯示共同閱讀的用戶以及這些用戶所發(fā)表的感想,用戶可通過自己的興趣對其他用戶所發(fā)表的想法進行點贊、評論、分享,也可以查看其他用戶所做的筆記,還可以關注一些用戶,與其成為閱讀好友。(2)對閱讀主體的關注。在對閱讀主體的關注中,一種是基于微信好友進行匹配而成為閱讀好友,一種是平臺根據用戶的興趣愛好進行個性推薦。
不管是對同一本書籍的關注,還是對閱讀主體的關注,都是用戶對共同興趣、共同焦點的表述。用戶在互動分享中形成了相同的情感體驗,產生相同的情感價值符號,這種由共同的關注焦點所產生的情感動因都將帶動用戶在虛擬空間中情感的認同。
4.共同情感的分享
在微信讀書中,用戶可以在瀏覽其他人所分享的閱讀感悟了解對方的觀點,可以通過點贊或者轉發(fā)、評論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達到情感共鳴。好友間相互加關注是互動儀式的一種表現,在對相關觀念的表達和交流中,用戶將自己喜愛或者感興趣的好友設置為關注對象,達到更加親近的關系狀態(tài),使得雙方的黏合度得以提升,用戶之間的情感成為雙方互動的動因。點贊、評論、轉發(fā)等形式是用戶之間的一種互動形式,是一種對閱讀空間的分享形式。這種互動儀式將閱讀用戶聯(lián)系在一起,互動、分享等因素加入閱讀中,成為移動閱讀的新元素和新特色。
三、微信讀書的閱讀優(yōu)勢
1.微信閱讀的便捷性
微信已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社交軟件,其所自帶的各種小程序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微信閱讀帶給人們一種隨想隨看的方便,這與線下的讀書會、“書香跑”等閱讀活動明顯不同。線上閱讀使用戶可通過移動設備自行閱讀,享受閱讀所帶來的樂趣。
2.讀書分享的互動性
微信作為一個社交軟件,其基于熟人所建立起來的圈層在閱讀時更容易發(fā)揮熟人這一特質。用戶在閱讀中將自己感興趣的觀點與朋友分享,朋友間也可以交流與討論。正是這種交流與互動的特點,使得這種線上閱讀不再局限于個人,更是兼具了線下閱讀活動中的群體性和共享性。微信讀書通過評論、轉發(fā)、點贊等儀式化的方式使得閱讀不再孤單。因為這種分享交流所形成的是一個具有相同趣緣的虛擬閱讀空間,也正是這一空間的存在,帶動更多的人加入這一閱讀活動。
3.閱讀資源的豐富性
在各類閱讀活動的推廣中,公共閱讀資源的缺乏是人們閱讀受阻的主要原因。微信閱讀這一形式使得這一問題得到改善。人們通過數字化的閱讀形式,可以獲得更多感興趣的閱讀內容,所接觸的閱讀種類也更加豐富。微信閱讀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人群的閱讀興趣,使得閱讀與人們實際生活相結合,讓人們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四、對于移動閱讀的思考
在互動儀式作用下的微信讀書具有“閱讀”與“社交”兩大特色,讓閱讀融合了高度互動性元素,用戶在閱讀中互動交流,并分享自身閱讀感受。這種移動閱讀背景下新的閱讀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也具有一定的消極因素。
1.社交關系下閱讀中心的轉向
在互動產生階段,不論是關于共同感受還是虛擬的在場感,不論是共同關注的對象還是所產生的共同情感的分享等,都會使得參與儀式的每一個人達到一種身份上的認同。這種認同感的增強與“在場”成員互動所產生的關系符號密不可分,微信讀書就是在這樣一個巨大的關系網中建立閱讀圈。
在“閱讀+社交”的閱讀活動中,好友成為閱讀伴隨者,讀者在閱讀中所獲得的閱讀時長不僅可以用來購買書籍,還可以一周為時間節(jié)點,根據好友閱讀書籍的時長來進行排行,將競爭元素加入到閱讀中。在微信讀書這一應用中,“在場”成員的好友關系成為人人都具有的一種社會關系符號,也是在好友關系中進行的一個社會閱讀行為,將閱讀由個人行為轉變?yōu)槲⑿抛x書圈中全部讀者的行為,閱讀競賽將閱讀演變成一種游戲,并進行排名競爭。在這樣一種形式的閱讀中,書籍內容不再是讀者關注的目標,閱讀者成為中心,成為社會關系的節(jié)點,讀者在相互分享、互動中進行信息生產和價值創(chuàng)造[2]。閱讀的形式和方式,也逐漸轉向較為淺層的閱讀屬性,“快”“泛”“短”“淺”“碎”這些特性逐漸成為其所呈現的主要特點[3]。閱讀的“在場者”成為閱讀的中心,也成為微信讀書應用中各種社交關系的中心,閱讀書籍感想的點贊、評論以及分享,好友的互相關注以及閱讀書籍的排行榜等都在關注這一點。用戶在閱讀時被相互關注、互相交流等信息吸引注意力,使得原本碎片化閱讀時間更加零散。社會關系下的閱讀更傾向于對閱讀用戶關系的塑造,閱讀這一行為的符號含義則在無形中被消減。
2.情感渲染力不足導致用戶黏性不足
在微信閱讀中,用戶不管是針對相同的書籍還是互為關注的好友所進行的情感分享點贊等行為,都呈現一種共同情感、相同觀點的認同,但對好友閱讀感想的互動僅停留在淺層次的交流互動中,并沒有形成較為專業(yè)、深入的閱讀感想。
美國學者克萊·舍基曾提出“濕世界”的概念,其意義主要是指,因為社會性軟件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變得更加具有人情味,而在這一軟件促使下的社會也成為一種具有黏性的存在[4]。微信就好比一個“濕世界”,通過微信ID進入的微信讀書,逐漸成為一個“濕世界”。在同樣的平等交流和雙向溝通中,其所帶來的社交與用戶黏性大不如微信,情感分享與交流也較淺層化。對于一些尋求專業(yè)性看法的用戶而言,點贊評論僅是對好友關系的營造,并非自身想法表達,隨著情感能量和關注焦點匯聚功能的減弱,用戶對閱讀中存在的社交性產生疑惑,對閱讀中的互動產生疲勞感,用戶黏性不斷減弱。此外,一些用戶對閱讀空間的選擇往往偏向私密性,社交性的介入往往讓用戶產生厭惡,從而使得黏性降低。
社交性的移動閱讀已成為當下閱讀的一種趨勢,閱讀、互動以及分享成為移動閱讀發(fā)展的一種趨勢。微信讀書中的用戶在閱讀中相互交流、互相關注,通過點贊、轉發(fā)、評論等儀式感行為在閱讀時進行社交互動。然而,閱讀模式中將互動、分享等形式融合,一方面為閱讀注入新的元素,另一方面也對以閱讀為中心的形式造成挑戰(zhàn)。微信讀者這一新的閱讀群體的產生既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也是迎合用戶口味改變的產物,這種改變最終對全民閱讀質量的影響值得我們思考。
|參考文獻|
[1]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現場”與“在場”[J]. 彭蘭.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3).
[2]張芳芳. “關系”統(tǒng)合“內容”:社會化媒體時代媒介生產之變[J]. 傳媒,2017(17).
[3]周憲. 從“沉浸式”到“瀏覽式”閱讀的轉向[J]. 中國社會科學,2016(11).
[4]劉硯議. 微信朋友圈中的“印象管理”行為分析[J]. 新聞界,2015 (3).